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從小就這樣聽說的,有人總是把兩個單位拿來相比較,覺得林務局好可惡喔,國民黨開的(不管什麼都是國民黨開的),把這邊也砍掉把那邊也砍掉,天然林都是林務局破壞的,台灣山林現在會變成這樣也是林務局弄的。把原住民趕跑讓他們民不聊生也都是林務局的問題,山坡地不能種水果也是林務局與民爭利,反正林務局就是一個爛單位。林試所呢?「試驗所」聽起來就有一點高級,有科學技術成份,雖然林試所也有什麼木材纖維、森林利用、森林經營的單位,但是因為都是在自己的分所土地做「試驗」,而且沒有直接涉入林產經營、林產處份、抓山老鼠、枯倒木處理,都沒有,好像都在做「科學研究」,聽起來就很無害的樣子。
3月26日《三立》做了一個很糟糕的新聞,指稱林務局是一個管理全台灣林地的單位,據說超神秘,然後動不動做個什麼「森林改造」就有好多好多油水,而且裡面的人領五六萬然後開名車戴名錶,感覺是一個超棒的單位。總之該篇新聞把林務局講得好像中油、中鋼、中華電信一樣超賺錢的,講得我都想要辭職去考高考了。
我認為這種新聞對「什麼都不相信,但是會相信真愛和鬼」的台灣人來說真的太有吸引力了。不管公務人員薪資結構、不管立委扯的是真是假,反正不管三七二十一,罵了再說,靠北再說,反正罵爛一個單位一定是那個單位活該,網民那有可能會錯呢?只要躲在螢幕後面補幾腳,把對方稱為統派或獨派,台灣的明天就會更好了。
我雖然是個生命科學系的教授,不是森林體系的人,本來不應該越俎代刨談這些事。但因為從小學就在林試所和林務局的相關單位鬼混,也因為研究的關係認識很多林務體系的基層到高層人員,也看到一些老師從研究生到擔任主管的過程。所以我想說說從小到現在,我如何以一個比一般大眾近一點的「資訊接收者」的立場來看待台灣的林業與保育議題。
林業的問題有那些面相?
真的有心的人會點進林務局和林試所的網頁,去看組織與職掌,就應該會知道「林務」工作有多少。以林務局來說有「森林企畫組」、「林政管理組」、「集水區治理組」、「造林生產組」、「森林育樂組」、「保育組」,還有「農林航空測量所」與八個林區管理處。
那林試所呢?有植物園、育林、林業經濟、森林經營、集水區經營、森林保護、森林利用、森林化學、木材纖維、與技術服務系,然後再加上六個研究中心。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林班地(國有轄管林地)內的林道養護、什麼阿里山森林小火車、拆違法寺廟、野生動物保育、野生動物保護區、森林遊樂區、育苗、植樹節、造林、抓山老鼠等等五四三的碗糕通通是林務體系的事。
林務局 vs 林試所傻傻分不清?
但是大家有沒有覺得好奇怪,林務局和林試所的組織架構怎麼有點類似?說真的我小時候超不清楚的。小時候到墾丁公園的森林遊樂區時,我總是不了解為什麼裡面的研究人員屬林試所的恆春分所,但是收門票和賣飲料的遊客中心屬於林務局啊?

Photo Credit: Ethan Chan H C @ Flickr CC BY 2.0
更有趣的是,所有的林班地都是林務局的(地主),但是一個恆春半島就有墾丁國家公園(屬內政部營建署)、貓鼻頭和鵝巒鼻公園是恆春鎮公所的,然後佳樂水是滿州鄉公所的,小小一個地方單位超多。
我原本也以為林務局是政策機關,林試所(加上後來新成立的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是科學機構,但是後來才知道這兩個單位互動不佳已經好久了,大家都認為彼此是平行機關,所以沒有誰需要聽誰的。
因為平行來平行去,最後看起來不管是組織或執行計畫都超像的,不信的話去看看農委會年報、林務局出版的台灣林業,和林試所出版的台灣林業科學之類的刊物就知道。
事實上這兩個單位承襲了完全不同的傳統和起源,林務局是1945年以後所成立的臺灣行政長官公署下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農林處林務局」漸漸地收納原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的樟腦專賣部份、各地林場、林業公司、直升機隊等單位,才變成現在的農委會林務局。
然而林試所卻是直接承襲「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然後在1945年後成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林業試驗所」,之後才成為農委會的林業試驗所。兩者都曾屬於省府時代的農林廳,但是在精省、凍省、廢省以後,就通通屬於農委會。這也就是為什麼在農委會之下有兩個任務應該不一樣(政策 vs 科學技術),但實際的運作上看起來又那麼像的單位。
林務局是砍樹局,林試所是護樹所?
我從小就這樣聽說的,有人總是把兩個單位拿來相比較,覺得林務局好可惡喔,國民黨開的(不管什麼都是國民黨開的),把這邊也砍掉把那邊也砍掉,天然林都是林務局破壞的,台灣山林現在會變成這樣也是林務局弄的。把原住民趕跑讓他們民不聊生也都是林務局的問題,山坡地不能種水果也是林務局與民爭利,反正林務局就是一個爛單位。
林試所呢?「試驗所」聽起來就有一點高級,有科學技術成份,雖然林試所也有什麼木材纖維、森林利用、森林經營的單位,但是因為都是在自己的分所土地做「試驗」,而且沒有直接涉入林產經營、林產處份、抓山老鼠、枯倒木處理,都沒有,好像都在做「科學研究」,聽起來就很無害的樣子。
所以我從小就很少聽到人家在罵林試所,因為可能連那個單位在那裡都不知道。更何況林試所還擁有一個台北植物園、林業陳列館和標本館,有歷史的傳承和遊憩的功能。雖然常有一些阿伯走著走著跌倒就要怪步道不夠平要告林試所,但總之林試所看起來就是一個「善良的單位」。
林務局為什麼常被罵?
從小到大我常常看林務局被罵,罵來罵去不外乎幾個梗:
- 抓不到山老鼠甚至有基層單位員工和山老鼠勾結。
- 林務局與民爭利不讓榮民在中海拔山區種果樹,而且還有人指控林務局砍大樹種小樹,而且動不動就要求弱勢還侵佔的林地。
- 林務局都不處理違法侵佔林地破壞水土保持的鬼東西,早早不處理,拖很久等到既成事實才要處理,太沒效率。
- 林務局在海岸造防風林把台灣的天然海岸林破壞得差不多。
- 林務局在不需要造林的地方造林,破壞了山區的天然林,例如蘭嶼的熱帶雨林與中央山脈南端的天然闊葉林。
- 林務局是原住民的敵人,只要涉及原住民事務,林務局就一定是壞蛋,無論是狩獵開放、風倒木處理、漂流木撿拾,只要林務局介入了,然後又有人文生態學者關切,林務局就是一個萬惡之手,而且依然都是國民黨的錯。
- 林務局管很大,不讓業者自由輸入野生動物活體和產製品,很機歪又管很多,這個不能養那個不能養,阻止產業發展。
- 林務局都不管管猴子,不管外來種,什麼都不管,不積極任事。
- 森林不應該被經營,森林最好都不要被動到,大自然之母和土地公最棒,最會種樹,林務局不應該再經營森林,應該讓森林自由生長自由呼吸要不然會愧對子孫。
- 林務局不能棄守林務專業,以前那些採種、育苗、育林的人才都凋零了,木材不能只進口東南亞的,因為仍然是以鄰為壑,我們怎麼不需要有自己的木材生產與經營政策?
- 林務局連造林都會造錯樹種,那些林農在幹嘛,把陰香當肉桂。
- 枯倒木倒底要不要「整理」? 所謂的整理是怕車撞到還是想拿去當國有財產賣掉?但是原生林中的枯倒木有什麼好整理?那不是養份循環的一部份嗎?

Photo Credit: Koziro Hasegawa @ Flickr CC BY SA 2.0
罵得有理嗎?
說實在的,有些部份我真的超同意的,我超級不懂過去在蘭嶼種木麻黃還毀了蘭嶼的原生林是為什麼?我不懂過去植樹造林獨尊少數經濟林樹種卻忽視次生林和原生林角色的用意是什麼?
我也不懂為什麼有時候植被復生一定要種那幾種樹,不能讓先驅速生樹種自己長出來?我不懂在原生林中為何要整理枯倒木?然後我也覺得一個單位內的不同組有目標上的衝突卻很難調解是很蠢的事。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