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大井頭放電影》:當李安在好萊塢成功發展,全美戲院開始以保存手繪看板作為號召

《大井頭放電影》:當李安在好萊塢成功發展,全美戲院開始以保存手繪看板作為號召
Photo Credit: 遠足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臺南全美戲院是李安導演電影的啟蒙地,顏振發師傅手繪看板的保存地,「兩片同映,一票價」在地影迷流連的二輪戲院,全球媒體爭相報導的老戲院。

第五幕 老戲院的文創之道

時間不斷地,繼續向前走,在電影已死的年代裡,曾經富麗堂皇的大戲院,從未想過有一天會變老,過去在這裡孕育電影夢的小小孩們,長大成人,兒時戲院裡的大銀幕上正上演著自己導的電影,從膠捲走到數位,每秒24格到120幀,從台南走到北美……電影,在今日.全美,不散。

  • 第二場:轉型之路──全美戲院的文創提案

吳家第一代吳義垣與歐仙桃從接手開始,便遭遇插片風暴、銀行貸款、養育幼小子女等多重壓力,絕處逢生後他們將全美戲院從首輪院線轉型為二輪戲院經營,也承租下實踐堂。事業漸入佳境後,他們買下戲院對面辦公室兼住家、今日戲院,開設今日精品街重拾百貨舊業,使「今日.全美」這塊招牌的版圖更加擴大。

在這段期間,雖然他們遭遇到彩色電視、錄影帶、光碟,再到網際網路等對於觀影習慣改變的衝擊,看盡中正商圈與民權路、永福路所映照出的城市變遷,也看著台南市區戲院版圖從百家爭鳴到影城獨霸,吳家仍以「勤儉守成」撐過每個階段。數位化革新也未打倒他們,反而與時俱進,將硬體設備升級到能與首輪院線平起平坐,帶給觀眾更高階的影音體驗、更舒適整潔的觀影環境。

一路上經歷過的大風大浪,對於今日.全美戲院與吳家來說,危機就是轉機。一次次的困境使他們更加堅強茁壯。隨著吳家第二代吳俊漢和吳俊誠兩兄弟接手,與統一中國城戲院打了近二十年的「中美戰爭」,反而更激發他們的求生意志,要走出屬於今日.全美戲院獨有的路。

1612419863643
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提供
2006年,南方影展在全美戲院舉辦,當時觀眾排隊的盛況。

2000年年初,台灣開啟了文創風潮,吳家第二代到社區大學學習文創課,進而應用於老戲院的轉型之上,加上第三代在國外習得博物館學歸國,今日.全美戲院開始講自己的故事。當時李安導演在好萊塢成功發展,全美戲院串連起國際大導演與這間在台南的老戲院之間的緣份,也開始以保存手繪看板作為號召,開發出衍生的文創商品及開辦研習課程,獲得國內外媒體的關注。

今日.全美戲院除了固守放映二輪電影的本業外,也藉由文創方法活化老戲院,進行電影院內文化資產的再利用,又因應社群媒體的時代潮流,除了用會員卡固守老顧客外,也運用有趣的方式讓年輕的顧客能進到戲院裡頭互動,在這快速變遷的時代裡,今日.全美戲院將自己定位成一間充滿人情味與有故事的老戲院。

重新回顧今日.全美戲院這二十年來的文創實踐,統整出「台南影展的陪伴哲學」、「大導演記憶中的電影院」、「戲院文物百寶盒」、「戲院舞台的表演回歸」、「群眾交流的集散地」五個大方向,提供台灣老戲院們未來在轉型上的想像提案。

  • 台南影展的陪伴哲學

今日.全美戲院除了是台南市區僅剩的二輪戲院,目前也是許多台南在地影展重要的合作夥伴,更是許多南部大學影視科系畢業製作發表的首選場地,如台南藝術大學、崑山科技大學等,也時常進行產學合作,造福許多莘莘學子。

吳家不只出借放映場地,心有餘力還會親自跳下去幫忙展務,給予影展端專業的建議,老戲院也從影展團隊所發想的創意活動中得到不同啟發與刺激,雙方維持著友善的關係,在南部影像工作者間建立起良好的口碑,也創造出全美戲院獨特的「陪伴哲學」。

1612419751371
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提供
2003年「老戲院,台南人的美麗時光—張作驥導演影展」

在南部地區已有二十年歷史的「南方影展」,發掘過國內外得獎的重要紀錄片無數,許多經典片如《無米樂》、《生命》等都從這裡開始發光發熱;南方影展歷屆也多次在全美戲院舉辦,吳經理回憶到林育賢導演的《翻滾吧。男孩》就在這裡隨影展首映,他當時還邀請很多小朋友一同觀賞,當天口碑與觀眾都爆棚。

近年來為紀念鄭南榕先生追求百分百自由的精神所開辦的「我主張 台南言論自由日」系列活動,只要有影展串連都選定在全美戲院進行,也都是場場爆滿,更可貴地是藉由這些議題式的影片能激發起觀眾對於民主自由的思辨,全美戲院頓時成為公眾討論的平台。

另一個面相,政治人物也會將競選活動、就職活動運用影像媒介與影展機制,包裝成為具有媒體話題的記者會活動,如2010年賴清德曾在全美戲院舉辦《看見未來》競選影片首映會、2019黃偉哲市長就職周年舉辦《暖男市政搜查隊》施政成果短片放映等。這也可以回溯到在戒嚴時期,戲院是少數可以進行公開集會的場所,有些地方民代的政見發表會就會選擇在戲院發生。

2010年與新化的歐威紀念館合作,舉行已故知名演員歐威演出的《養鴨人家》、《故鄉劫》義演,還邀請孫越、歐威夫人進行映後座談,一同懷念這位台灣電影史的傳奇巨星,這樣透過老電影復興老戲院的方法學也能在國家電影中心開辦的「電影聚落串聯行動」裡看見,將數位修復的經典片與老戲院情境共融,讓不同年紀的觀眾能夠溫故知新。

全美戲院陪伴的不只是在地影展、等待發光的影片、老電影文化,也延續過往提供大學生畢業製作放映的經驗,打造一個給新銳電影創作者放映的舞台,並嘗試解決國片長期在台灣放映端遭遇到的問題,以群眾集資方式在2016年進行「大銀幕小心機」計畫,讓票房能直接回饋給電影團隊,也提供新導演與觀眾直接交流的平台。

5-2-2(2)
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提供
5-2-2
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提供
《阿嬤的夢中情人》於全美戲院的拍攝現場側拍
  • 大導演記憶中的電影院

2007年法國坎城影展為慶祝六十週年,邀集多位國際大導演拍攝其《浮光掠影:每個人心中的電影院》(Chacun son cinema, 2007),其中有兩位台灣導演在名單中,分別是蔡明亮的短片《是夢》(2007),當中他回到馬來西亞童年的戲院,重現兒時與爺爺奶奶攜手去看戲的情景,交疊出虛實交錯、是夢是真的影像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