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式下午茶的小知識:拿茶杯的小指頭一定要翹起來才道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個乍聽之下並不影響司康美味的動作,在英國可是掀起一場被稱作「果醬優先戰爭」熱烈討論。有一說是先塗奶油的話,會把果醬碟弄髒,所以先塗果醬才符合禮儀;另一說是先塗奶油才能讓果醬完美包覆在司康上面。
文字整理:林君玶
英國皇家賽馬會(Royal Ascot)是英國夏天一年一度、最引人注目的活動之一。自從1711年,熱愛賽馬的安妮女王舉辦了第一屆皇家賽馬會之後,此活動一直流傳下來,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在英國有一句諺語:會騎馬的不一定是貴族,但是貴族一定會騎馬。伊莉莎白女王六歲就學會騎馬,甚至到92歲高齡時她仍然騎馬在皇室公園裡跑繞。

除了賽馬活動受到體育界的注目之外,這場活動也是時尚界關注的焦點之一。參與賽馬會的名媛貴婦們,都將這個活動視為一年一度盛裝的秀場,馬會的門票不貴,但出席時的行頭就所費不貲。
一般來說,皇家賽馬會的Dress code,女士需穿著過膝的裙裝,或是過腳踝的褲裝,然後必須戴帽子或是尺寸超過10公分的頭飾,因此賽馬會的現場也同時成為「賽帽會」;尤其是五天賽馬的第三天Lady's Day,各種飾品爭奇鬥豔,五花八門。據說每年連女王會戴哪個顏色的帽子,都有人開盤下注。

除此之外,馬會結束之後的下午茶宴,也是這場年度盛事最重要的亮點。英式馬術運動與下午茶,在優雅的英倫文化中絕對具有代表性的地位,不僅擁有著悠長的歷史傳統,更被視為一種彰顯貴族高雅的生活態度。

英式下午茶宴的吃法,並不如賽馬會中的服裝規定來得嚴格。不過參與這類擁有悠長傳統的社交活動,這裡有幾個你不能不知道的小知識。
#01:三層的英式下午茶點心,要從最下層開始吃起
三層架的點心,最下面一層放的通常是鹹點、三明治等小食,在茶還未泡出香氣之前,可先墊墊肚子。
當茶的濃度在最剛好時,再從中層的司康、蛋糕、餅乾等不那麼甜的甜點吃起。而最上層的點心的甜度最高,通常會是水果軟糖、馬卡龍等小型甜食,搭配較濃的茶更為適合。
#02:吃司康到底該先塗果醬,還是先塗奶油?
這個乍聽之下並不影響司康美味的動作,在英國可是掀起一場被稱作「果醬優先戰爭」熱烈討論。有一說是先塗奶油的話,會把果醬碟弄髒,所以先塗果醬才符合禮儀;另一說是先塗奶油才能讓果醬完美包覆在司康上面。
總之眾說紛紜,不過在Netflix影集《王冠》中,女王似乎是先將果醬從碟子裡盛入盤中,直接把奶油塗在司康上之後,再把盤中的果醬塗上,看來女王也是「果醬優先派」了。

#03:拿茶杯喝茶時,手指不能穿過杯耳
正統的英式下午茶,連茶杯的拿法都有其講究,要用食指和大拇指夾住杯耳而非穿過,才是正確拿法。這樣不但比較不會被熱茶燙到,看起來也比較文雅。另外無論男女,拿杯的小指頭要翹起,才符合正統英式下午茶禮儀。
經過英國皇室認證的Twinings唐寧茶,也在日前將英國年度最重要的社交盛宴,完整複製來台。除了澳美佳馬場提供的正統歐式騎乘馬術表演,也和圓山飯店合作,重現正統的英式三層下午茶點的高貴與優雅。

本文經every little d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