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2020書單【紀實篇】:重構生命史以追憶,給逝去者的情書、告解與墓誌銘

編輯推薦2020書單【紀實篇】:重構生命史以追憶,給逝去者的情書、告解與墓誌銘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份書單的共通點,是各書主角都面臨了意料之外的衝擊,他們如何應對?怎樣跟創傷共同生活?以下簡介《心理師,救救我的色鬼老爸》、《原始富足》、《照護的靈魂》、《桑切斯家的孩子們》、《卸殼》這五本書。

閱讀迷人之處,在於能夠以較低的成本見識乃至深入理解一個陌生群體的生活,並在相似處共感,在差異處反思,在未知處學習,進而拓展視野或喚起感受力。而這份書單的共通點,是各書主角均遭遇到突如其來的重大衝擊。他們如何應對?又是如何在創傷或不利處境下生活?

心理師,救救我的色鬼老爸!》探究一位「色老頭」的社會角色和妻子去世,怎樣影響他的自我與家庭關係,以及他為何以性作為情緒出口;《卸殼》作者江佩津以散文追憶輕生的母親,訴說母親命運多舛的生命史,並重新梳理這段糾結的母女關係;《照護的靈魂》是精神科醫師兼醫療人類學家凱博文寫給愛妻的情書,回憶兩人從相遇到結縭數十年,再到妻子罹患失智症乃至病逝的心路歷程,並呈現照顧的艱難、掙扎與意義;《桑切斯家的孩子們》以一個墨西哥底層家庭的口述故事,描繪貧窮狀態下的心態、生活與文化;《原始富足》描寫居住在非洲南部的布希曼族,從高度富足的狩獵採集者,轉變成勉強維生的邊緣族群。而這個鉅變讓我們看到,經歷農耕文明和現代化後,人類喪失了哪些得以安適的元素,又該如何尋回。

心理師,救救我的色鬼老爸!》:從看似扭曲的性與自我,覺察社會角色與家庭關係的深遠影響

1
Photo Credit: 心靈工坊出

一位年過七十、妻子已逝的老先生,會砸錢在直播主上和跑按摩店、有長期包養的對象,甚至會到公園搭訕年輕女性。兒女們為了避免父親成為騷擾犯,急忙將這位「沒救的變態色老頭」推入性諮商中心,就此開啟一段性與關係的深度探索和療程。

起初是抱著對性的好奇並希望提升性技巧而來的老先生,隨著諮商的逐步開展,卻意外看見那個失職、壓抑、受挫、逃避的自我與關係遺緒,以及他之所以遁逃到性裡面的原因──「他是一個男人,但從未學過如何成為伴侶、丈夫、父親,也從未學過當自己的性與慾望、婚姻價值觀有衝突時,該如何面對。」

呂嘉惠心理師透過20多年的性諮商經驗直面案主和他的家庭關係,以名為虛構但高度寫實的小說形式,生動描寫跌宕起伏的十次諮商過程,拆解被汙名化的性背後的社會與心理意涵,並細緻梳理社會角色和男子氣概所帶來的影響與衝突,以及父女關係、死亡創傷、應對負面情緒等課題,是本流暢好讀且發人深省的心理臨床小說。

相關書摘


一位女性的重負和生存之道──《卸殼:給母親的道歉信

卸殼立體書封
Photo Credit: 大塊文化出版

《卸殼》是曾為《壹週刊》人物組記者的江佩津,回憶家庭過往與親子關係的散文。開頭第一篇便提及十年未見的父親死於工安意外,母親則於家中輕生。目睹母親離世現場的作者,在本書前半重探母親的下墜之路,雖是聚焦獨立個體,卻也映照出當時女性的相似處境與時代刻痕:

作者母親是生於重男輕女家庭的長女,讓出了讀書的權利,早早投入工作。結婚離家後,到發達一時的旅遊業開拓事業,一面獨自養家育女,一面幫好賭的前夫還債,後來卻因為替親人作保而背上龐大貸款。中年時,辛苦買來的房子被迫低價脫手,二度就業、肩負債務的母親,帶著年幼的作者和強悍的尊嚴,在銀行無法強制扣除薪水的領現金工作中討生活:麵包店、洗碗工、賣場展售者、大樓清潔員⋯⋯作者母親長年以尚能工作的身體自許,奮力撐起一個家,在治療癌症初期還以重返職場為復健動力,但最終仍不敵療程之苦與持續惡化的身心而離世。

顛沛坎坷的經歷,時常產生糾結難解的關係。江佩津以平靜節制的筆調,追憶這段與母親略為疏離且頗具張力的親子互動。而雙方難以親口明說的愛,仍然不時具現於日記與平凡禮物中,日常卻動人。最終,母親因女性、母職、離婚、債務、癌症等堆疊而出的重殼,隨著生命流逝而卸下。作者對於母女關係的遺憾,或許也藉由書寫逐漸轉化。

相關書摘


苦難與愛共在──《照護的靈魂:哈佛醫師寫給失智妻子的情書

getImage-2
Photo Credit: 心靈工坊出版

作者凱博文(Arthur Kleinman)是著名醫療人類學家暨精神科醫師,與性格南轅北轍、曾為哈佛漢學家的妻子瓊安(Joan Kleinman)結縭45載:凱博文自認是工作狂,而且好鬥和自我中心,而瓊安則和藹、穩重、包容力十足。在他們相遇後的前30多年間,瓊安細心照料了埋首於工作的凱博文所疏忽的家務、教養乃至人際關係,其待人接物的方式也讓原先過於陽剛的作者變得更有人性、同理心和柔軟。

而在瓊安生命最後的十餘年,她因為罹患阿茲海默症而失智,且幾乎全盲,不時發作的妄想症甚至會讓她忘記凱博文是誰,性格也變得易怒且會突然大吼大叫。在妻子認不得凱博文的發病時刻,他從理應有能力應對的資深精神科醫師,變成了「震驚而絕望的丈夫」;而他也從被照顧者學習成為照顧者,時時面對難解病情所致的高度不確定性。凱博文寫道:「照護相當於共有並見證伴隨疾病與治療的疼痛與苦難、治癒與失望的切身體驗。」

除了要適應隨疾病而來的種種身心狀態轉變並調整互動模式之外,照顧本身還需要投入大量心力。凱博文雖然工作繁重,但會帶著瓊安到上班、教學、演講的場合,如影隨形地照料,還會陪她參加音樂會等休閒活動,歷時約十年,直到她的病情超出凱博文的個人負荷而被迫轉入機構。而凱博文從長期的親身實踐中,提出關於「照護」(care)的心得與精神:

「照護在道德上以及實務上的智慧在於,這份工作必須要由被照顧者深層的需要出發──他們的痛苦、煩惱與恐懼。照顧者必須努力走進病患存在之處,無論那個地方是多麼蕭然又絕望。病患知道自己並不孤單、並沒有被拋棄,而身為照顧人員的你,也必須勇於展現自己脆弱的一面,這表示,把希望當成正在進行中的一項工作,透過不斷調整治療方案來建立與重建,同時照護人員參與其中,承受病患的痛苦。」

相關書摘


從高度富足到備感匱乏──《原始富足:布希曼族的生存之道,以及他們能教給我們什麼?

(八旗)0UHU0026原始富足-立體(書腰)300dpi
Photo Credit: 八旗文化出版

本書正文開始前,作者引了一段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卡(Seneca)發人深省的文字,而這正是本書主角布希曼族在過去幾萬年間的實踐之道:「真正的快樂是享受當下,無須焦慮等待未來,不以希望或恐懼自擾,而是滿足於手中所有,如此便已足矣,因為深譜此道者無欲無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