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蓋亞那「台灣辦公室」無緣成立,但對台灣外交處境是「前進三步、後退一步」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跟很多國家間的關係是介於0跟100之間的,就蓋亞那而言,過去台蓋兩國的關係應該幾乎等於0,毫無交集。經過這次事件,雖然暫時沒有完成設處,但由於雙方外交部已經有接觸,關係已經比起過去好很多。
一般來說,大部分的人都認為美中兩國之間跟台灣有關的衝突,應該會發生在台海或南海,但是沒有人想到相撞的點居然是在南美洲的蓋亞那。
台灣外交部跟蓋亞那外交部在今(2020)年1月11日簽訂了設處協定,將在蓋亞那設立台灣辦公室(Taiwan Office),辦公室從1月15日開始營運,一直等到2月4日(台灣時間)才對外公開。
台灣外交部公開之後,美國駐蓋亞那大使館、美國在臺協會還有美國國務院西半球事務代理助理國務卿,也幾乎是同一時間發文讚許,這在外交上的意涵是不言而喻,台灣設立辦公室這件事情,是台美蓋三方的都曾討論過的。
從1月11日到2月4日之間,中國應該非常努力要扭轉這個局面,但一開始的結果應該是令北京失望的,因此中國駐蓋亞那大使崔健春才會在1月底的時候一一向蓋亞那政要辭行,甚至在與蓋亞那總統會面時強調「一個中國原則」,作為一種立場的宣示。
但是蓋亞那外交部在台美雙方公布不久後,突然宣布因為溝通不順(miscommunication),決定廢止與台灣簽訂的設處協議。
美國布局蓋亞那,並且協助台灣設立辦公室這件事,從一些相關的國際重要訊息還有研究報告來看,其實是有一段時間的經營。
蓋亞那的選舉危機
蓋亞那總統阿里(Mohamed Irfaan Ali)在2020年8月上台前,該國經歷了一場政治危機。
自2018年12月,對前任總統的不信任案之後,該國歷經了政治動盪;2020年3月蓋國舉行大選,美國派出非政府人員協助監票,選舉也並非順利,最初的投票結果顯示前總統格蘭傑(David Granger)獲勝,但遭到反對黨和國際觀察員指控選舉舞弊。
蓋亞那身為加勒比海共同體(CARICOM)的成員之一,加共體居間讓格蘭傑及反對黨達成重新計票的協議,並且派出了一個三人小組來審查以及製作了選舉觀察報告,最後結果翻盤,加共體下的加勒比法院(CCJ)也對此表示支持。
格蘭傑一開始不願承認,美國及加共體也一直給予壓力,直到最後一刻才承認選舉結果,阿里也順利宣誓就職。憲政穩定也讓許多在蓋亞那有利益的國際投資人鬆了一口氣,因為蓋亞那擁有豐富的石油蘊藏量。
美國想要鞏固在加勒比海地區的實力
2020年9月,當時的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到蓋亞那及蘇利南訪問,這是美國第一次有國務卿造訪蓋國。而蓬佩奧的訊息也很明顯:「選擇美國,小心中國。」
蓬佩奧在蘇利南的一場記者會上表示:「我們已經看到中國共產黨在一些國家進行投資,這一切在前期看起來都很棒,最終政治成本會變得更加清楚後都會在變得沉重。」
蓬佩奧在蓋亞那也對該國政府傳遞的類似的訊息,因為蓋亞那在2018年(前總統格蘭傑時期),跟中國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文件。
在蓬佩奧訪問時,9月17日和蓋亞那簽署了《美蓋加強能源和基礎設施財經和建設的合作框架協議》,尋求加強能源和其他基礎設施融資方面的合作,以及兩國之間的市場建設。
此外,美國提名的克萊弗-卡羅尼(Mauricio Claver-Carone)在9月12日於美洲開發銀行(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IDB)總裁選舉中獲勝,成為這個區域主要金融機構61年歷史中,首度出現美國籍的領導人。
克萊弗-卡羅尼的人事案當初受到很多國家反對,而值得注意的是蓋亞那是提名國之一,克萊弗-卡羅尼事後有特別感謝蓋亞那的支持;IDB掌握了重大財源,這個人事布局也被認為是美國想要強化地區領導力的象徵。

台灣的角色
蓬佩奧訪問蓋亞那的日子,正巧也是美國國務院次國務卿柯拉克(Keith Krach)率團訪台的時候,中國在9月18日不斷調派戰機越過台海中線,還在台海附近展開實戰化演練。
當時《法新社》報導蓬佩奧狠批中國的舉動是對台灣的「軍事恫嚇」,他當時「我們派代表團去台灣參加(前總統李登輝的)追思禮拜,中國顯然是透過軍事恫嚇來回應。我就不多說什麼了。」
台灣是在什麼時候參與了美國的布局不得而知,但台灣在加勒比海地區有不少穩定邦交國,的確擁有一定實力,加上經濟實力足夠,只要美國願意協助,跟其他國家交往也一定能夠產生互惠的效果。
另外,美國一定想要盡可能地排除中國在蓋亞那的勢力,或許美國想到了,依據中國外交的慣性,只要台灣出現的地方,中國就會撤出,因此決定協助台灣在蓋亞那設立辦公室。
會有這樣的推論,是我們從一些過去的跡象來推論。
或許很多人已經忘記,但是台美兩國在2020年9月17日(美東時間)的時候完成簽署《臺美基礎建設融資及市場建立合作架構》,目標在促成臺美共同參與投資美洲及東南亞地區基礎建設計畫,深化臺美實質合作關係。當初很多人不知道簽屬這個合作架構的意義是什麼,現在回頭看來「美洲」兩個字特別明顯。
而9月17日,也正好是美國跟蓋亞那簽署《美蓋加強能源和基礎設施財經和建設的合作框架協議》的同一天。
台美蓋三方應該是決定在基礎建設上有一些合作計畫,美國已經分別和蓋亞那以及台灣談妥並且簽定協議。進行到此,美國跟台灣已經各進展了一大步,而最後一個步驟就是台灣跟蓋亞那之間要有實質的合作關係,設立一間辦公室就有實際的意義,在中國的邦交國中設立一間台灣的辦公室,這必然是一件外交大事。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