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傳染力法則》:離婚、肥胖、慢性疾病⋯⋯都可能透過社交連結傳染?

《傳染力法則》:離婚、肥胖、慢性疾病⋯⋯都可能透過社交連結傳染?
Photo Credit: Unsplash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些傳染力現象,各有各的特殊性,但也有普遍性,作者庫查司基在書中為我們探討這些獨特特徵和基本法則,讓我們不被事物的表象給迷惑。

文:Gene

經過一整年的肆虐,到了2021年初,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冠狀病毒病,俗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在全球已超過九千萬人確診感染,超過兩百萬人死亡——2020年對許多人來說,是被疫情偷走的一年!

台灣因為防疫有成,只要遵守政府要求在八大場合戴口罩的規定就幾乎能完全歌舞昇平,可是很多國家,即使醫療和公共衛生理應良好,一旦鐵齒不戴口罩、不保持社交距離出入公共場所,可能連什麼時候、被誰感染都不知道!

冠狀病毒從病患的口沫氣溶膠、甚至空氣,飄到另一個或幾個人的眼口鼻中,然後在呼吸道中開心地大量複製,再隨著病患的打噴嚏、咳嗽逃離到體外,伺機而動地侵犯另一些人的呼吸道等器官,倘若病患年事已高或久病纏身,病毒還會和病患同歸於盡。

這場該死的冠狀病毒疫情何時該結束、讓我們重回在各國暢行無阻的過去?除了醫療和生物科技的進展,我們該從這場疫情中學到什麼?這本在疫情前就寫好的好書《傳染力法則:網紅、股災到疾病,趨勢如何崛起與消長》(The Rules of Contagion: Why Things Spread——And Why They Stop),剛好就在疫情全球大規模流行時出版,真是無巧不成書!

《傳染力法則》作者亞當.庫查司基(Adam Kucharski)任教於英國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學院,他原本是數學科系出身的數學家,因緣際會之下親赴太平洋群島多座村落以及拉丁美洲多間醫院展開田野調查,研究伊波拉病毒和茲卡病毒等全球性的傳染病。讀了《傳染力法則》,我對他敬佩得五體投地,因為他把在傳染病中研究得到的洞見和啟發,都用來分析許多事物的傳染力上,難怪文章能在《觀察家》、《金融時報》、《科學人》和《新政治家》等發表,他的見識真能讓我們腦洞大開!

除了傳染病或電腦病毒,他也把許多有傳染力的擴散現象做了很棒的梳理,有些是我們想要中斷擴散傳播的,如惡意軟體、暴力或金融危機,有些我們恨不得全天下皆知,如創新發明和文化傳播。這些傳染力現象,各有各的特殊性,但也有普遍性,庫查司基在書中為我們探討這些獨特特徵和基本法則,讓我們不被事物的表象給迷惑。

庫查司基本身小時候曾罹患吉巴氏症(Guillain-Barré syndrome,縮寫為GBS),通常是病毒感染後續引發的急性併發症。病人的免疫系統失調,導致免疫細胞攻擊神經系統,令神經線發炎及失去功能,多數影響運動神經元,有時感覺神經也被波及,並且集中在脊髓及周邊神經,產生疼痛、麻痹及肌肉漸漸無力等病徵。他在斐濟研究登革熱時又遇見到吉巴氏症,後來他還投入症狀酷似登革熱的茲卡病毒之研究。

登革熱和茲卡病毒都透過蚊蟲叮咬傳染,前者我也患過,發高燒和徹骨疼痛令人終身難忘。庫查司基利用數學模型研究這些流行病,其方法可追溯至羅斯(Ronald Ross)持續研究瘧疾後出版了《瘧疾的預防》(The Prevention of Malaria)一書對傳染力的洞見,並提出「機械性分析法」,歸納出傳染病傳播的概念模型,並分析以對疫情發展模式作出結論。羅斯從模型中得知滅蚊的效果,於是極力推廣。雖然他獲得了190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是當時沒受到足夠的重視,幾十年後大家才公認他是先知。隨後多位學者對流行病學提出各種洞見,包括群體免疫力(herd immunity)等等,讓我們能在疫情一發不可收拾前就預見發展模式,並且還被延伸至理解其他傳染力事件上。

2009年全球發生了大恐慌事件,在全球疫情大流行。嗯⋯⋯我說的不是H1N1流感的疫情而已,而是2008年就開始爆出的金融風暴,這場海嘯席捲全球金融市場,資金的大出逃摧枯拉朽地產生大崩潰。這在歷史上並不新鮮,連偉大的牛頓也是南海泡沫的受害者,他能預測天體運行,但看不懂人心的瘋狂。《傳染力法則》指出,金融網絡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很健全,而在另一些情況下卻非常脆弱,這在是在生態學已經是個成熟的概念,只是恐慌真的在金融圈中傳播時,經濟學家才認真面對,而最早認識到金融傳染的,就是著名的生態學家喬治.杉原(George Sugihara)和羅伯特.梅(Robert May)。

2009年H1N1流感疫情發生時,我上半年還在美國加州,附近有市鎮相繼淪陷,但我並沒有感染,而是回台灣幾個月後感染。從那場疫情可發現,人類無遠弗屆的跨國社交互動,把H1N1流感帶到比最初疫情發生的墨西哥更遠的國家,而社交連結和流量比起地理上的遠近距離更有實際的意義。這次的冠狀病毒疫情,爆發的中國武漢封城,封城前逃離的幾百萬中國人,不僅把病毒帶到國內各地,還傳播到歐美日,各航班簡直就是人肉培養皿宅配系統,若不認真作好入境防疫,沒有任何國家能夠倖免。

近年甚至發現,連意外、離婚、抽菸、肥胖和慢性疾病等「獨立」事件都可能透過社交連結傳染!在網路時代,我們也能多次親身感受到,這個世界真的有夠小!《傳染力法則》也花了一章探討暴力及犯罪的傳染,其中也包括自殺。如果暴力和犯罪就像傳染病,那麼透過認識傳染病的方式來剖析,也能夠像治病一樣挽救許多寶貴的生命。他們也利用流行病學家常用的再生數(R)來進行分析。若能瞭解傳播模式,就能制訂更有效的防疫措施。利用公共衛生的方法預防犯罪,遏止犯罪的擴散現象,在美國一些城市已有具體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