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捷案不通過!黃捷「正面迎戰」策略奏效,史上首次「罷免不同意票」超越同意票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綠營訴求反報復性罷免,大動員地方民代幫黃捷催超過罷免同意門檻的「不同意票」;藍軍則透過結合「反萊豬」議題,衝刺罷免票。
高雄市鳳山區的無黨籍市議員黃捷罷免案今(6)日登場,下午4點投票截止後隨即開始開票。雙方票數一度拉鋸,最後約在6點時開票結束,根據高雄市選委會初步統計,不同意票6萬5258票,高於同意的5萬5394票,黃捷罷免案不通過。這是史上少有藍綠雙方為了一無黨籍的地方市議員「全面對決」的罷免案投票,
投票率達4成,不同意罷免票一路領先
今日鳳山天氣晴朗,上午8時許就有不少民眾排隊等候投票,人潮一波波。根據統計,截至下午2時,投票率約3成3。最後投票率約4成。
鳳山區76個里共設置228個投票所,下午4時投票結束後隨即開票,雙方票數一路拉鋸,多個投開票所開票時甚至只差個位數。不過「不同意票」的票數一路領先,最終以約將近1萬票的差距,罷免案不通過。就算不同意票沒超過同意票,同意罷免票也未達門檻。
由於罷免投票的機制設計,要罷免的一方需要超過門檻,因此通常「被罷免」的一方不需要太多動作,只要請支持民眾「不投票」即可,不過這次黃捷陣營罕見的採取「正面迎戰」策略。
各界人士紛紛相挺呼籲支持黃捷的民眾出來投下「不同意票」;雖然黃捷在退出時代力量之後屬於無黨籍,但綠營在王浩宇罷免案後訴求反報復性罷免,大動員地方民代幫黃捷催超過罷免同意門檻的「不同意票」;藍軍則透過結合「反萊豬」議題,衝刺罷免票。
高市選委會公布鳳山區投票人數29萬1566人,依《公職人員選舉罷法》第90條規定,同意罷免票數多於不同意票數且超過選區25%同意得票,罷免案即通過,因此同意票門檻須達7萬2892張以上,且有效同意票數要多於不同意票數。而黃捷當年的當選票數為1萬8420票。

黃捷:謝謝大家讓我明天還是議員
開完票之後,黃捷在鳳山立委許智傑服務處,在眾人陪同下,一一感謝所有幫忙他的所有各黨和無黨籍立委、議員、公民團體等;黃捷坦言,25歲參政以來才2年,忽然遇到這麼大一次考驗,對她來說是非常大的挑戰,所以很感謝大家幫忙,每天陪著她站路口、從早到晚掃街宣傳、並給她很多協助和建議。
黃捷也說,這次獲得非常多戰友,接下來這樣的革命情感,她相信本土派、進步派和民主派成員都不會少,未來一起抵禦外來挑戰,讓台灣、讓高雄越來越進步。
另外黃捷也表示,這場「報復性罷免」,她不希望台灣讓仇恨分為蔓延,謝謝大家透過行動止住了仇恨和報復,不希望接下來還有這樣的罷免投票。但她也說,很多地方都在面臨挑戰,有些甚至是很艱困的地區,例如岡山區的民進黨的高閔琳議員,接下來也請各位要用行動給她支持,不要再讓仇恨繼續,現場也高喊加油。
藍營:罷免同意票比當選票還高,黃捷應警惕
開票時,罷捷總部聚集人潮,不斷呼喊「罷掉萊豬、黃捷下台」等口號;罷捷總部發言人徐尚賢在開票結束後,表示尊重,「接受與我們不同理念的人,希望鳳山不要有仇恨,只有討論,所有人可以並肩作戰反萊豬,讓台灣變更好,所有人都是一家人!」並對支持者喊話,「我們沒有輸,手牽手、心連心,我們勇敢走下去!」現場還有支持者落淚,高喊「要驗票、要真相!」
國民黨高市黨部副主委曹桓榮則表示,開票結果比黃捷當初的當選票數高;任何民意代表都不能辜負市民與心聲。同意罷免的票數已高於黃捷兩年前當選的1萬8千餘票,彰顯所有與民意對抗的代表都要有所警惕。這是民意的展現,希望黃捷與所有綠營民代要有所警惕。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則透過聲明稿表示,這次罷免過程中,在野黨及公民團體以小蝦米對抗大鯨魚。位高權重的總統身蔡英文兼執政黨主席,卻在民進黨中常會上下令全黨總動員力保黃捷,只因保住黃捷才能保住自己的權位,避免提前政治跛腳及骨牌效應。民進黨全黨力挺一個無黨籍的市議員無比的矛盾與荒謬。如果蔡政府持續不問是非,只想著挾著鋪天蓋地的綠色媒體及龐大行政資源介入選舉進行政治動員,這種抄短線的執政方式早晚被人民看破手腳。
罷捷團體領銜人劉辰芳也表示,雖然罷捷沒有成功,但不代表反萊豬不會成功,呼籲台灣鄉親,人民健康不能妥協、健康不能分藍綠。
罕見在罷免投票藍綠對決,雙方全力催票
黃捷本人面對此次罷免案,一直表達「直球對決」立場,全力動員催票並誓言要用「不同意」罷免壓制報復性罷免。她除了親上火線網路直播、頻頻上市場掃街、站路口,更有許多不同議題的民間團體如性別、環保、婦女、機車路權等、各界網路意見領袖、社運人士等相挺。另外民進黨、台灣基進更是動用政黨資源力挺,選前2週早晚都有民進黨的立委、市議員,陪同黃捷站路口呼籲支持者投票。
包括兩任鳳山市長的許智傑、民進黨立委蔡易餘、莊瑞雄、邱議瑩、劉世芳、趙天麟、余天都陪黃捷站過路口、掃過街、開過記者會;市議員林智鴻、陳慧文、林智鴻、張漢忠、邱俊憲、簡煥宗、陳致中等人也是拼命幫忙催票,甚至連台北市黨部主委吳怡農等人都加入車隊掃街等。

另外前時代力量立委林昶佐也是多次幫忙,從台北開記者會到高雄掃街都未曾缺席,今日更南下高雄陪黃捷去投票。自己也面臨罷免案的台中立委陳柏惟,也在選前之夜到高雄陪黃捷掃街拜票。
而罷免方的「鳳山清捷隊」和國民黨也密切合作,透過掃街和車隊宣傳、緊扣「反萊豬公投」的議題。據了解,國民黨主要協助的是陸戰部分,包地方的組織動員、民代辦公室的資源協助;空戰則由公民團體主導,國民黨協助提供資訊。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