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在韓國若沒有13位數的「住民登錄號」,簡直無法當一個正常人

在韓國若沒有13位數的「住民登錄號」,簡直無法當一個正常人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韓國社會在1968年前,是一個沒有居民登錄證的國家,也不存有以單一號碼體系,將以管理全體國民的制度,而當時政府會創造出這樣的制度,乃基於「找出間諜」、「國安問題」為由。

台灣每隔數月或數年,總會興起一陣「個資安全」討論,而個資也在這近幾年來,受到國人的關注,不論是小至日常的問卷調查填寫,大到網路購物與繳交資料等,若是一個不小心,很可能造成我們個資外流風險,而個資外流之損害,想必多數讀者都知其嚴重性。

然而,近年來台灣興起更換「數位身份證」一事,預計將現有的國民紙本身份證,替換成裝有IC晶片的數位身份證,更是激起一陣輿論,而其中最大的論議,就是怕個人資訊外流。

但就目前科技發展走向而言,似乎具有IC晶片的數位身份證,漸成亞洲各國趨勢,如同迄今韓國,國民身份證也已經漸漸走向數位化,只不過其發展過程,並非全由國家主導而成。

韓國國民一出生,馬上就會被政府賦予一組號碼,即所謂的「住民登錄號」(주민등록번호),而這一組字號共有13個數字,前面六個數字為此人出生年月日,後面七個數字則用來區分性別與標示出生地。(註1)

易言之,外人只要得知某人的居民登錄證字號,就可以知道此人幾歲、生日是什麼時候、是男是女,以及在哪裡出生。

而韓國國民的居民登錄證,如同台灣一樣,日常生活經常用到,先不論警察臨檢,首先要求對方即是出示身份證外,諸如人們進行金融交易或登入網站,這組專屬於自身的號碼,更是不可或缺,甚至有些韓國酒吧或網咖,有些店家為求簡便,不看登門顧客的身份證,直接問起對方居民登錄證字號,就可判斷此對方是否成年。

說到這,也就讓我想起多年留學韓國生活,外國人在異鄉生活,本是辛苦,但若是生活在韓國,若沒有拿到這組「外國人登錄證(字號)」(외국인등록증,同樣是13碼,前六碼同是標示出此外國人的出生年月日)的話,生活更是難上加難,別說是去當地銀行開戶存前,甚至連想要買手機、上網購物等一些「實名制」的金融消費,也都不可能。

換句話說,沒有登錄證這一組號碼的話,就無法擁有財產或進行正式規模的金融交易(如銀行轉帳),很難在韓國社會「當一個人」,而上述的情景,對天生已經擁有居民登錄證的韓國人來說,很難想像。

RTX1RKLV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然而,韓國創立居民登錄證制度,迄今才約五十餘年而已,且之所以會誕生居民登錄證,還跟北韓有所關連——眾所皆知,1968年1月後,韓國境內陸續爆出,北韓掌權者派特工南下搞暗殺與些許武裝挑釁等「國安問題」,如當時欲刺殺朴正熙總統的金新朝(김신조,1942-)的「青瓦台事件」等,就是著名一例。

同時,在韓國三陟郡、蔚珍郡等地,也紛傳出北韓部隊滲透,進行破壞,因此本是出身陸軍少將的朴正熙,當然不會錯過此機會,大肆以「赤色份子」、「北韓南侵」威脅作為大內宣宣傳,進而進行長期極權統治,如作為「中興民族使命」的反共教育、全民教育的《國民教育憲章》(국민교육헌장,1968年12月5日)也是在當年頒布。

而因當時國安問題,讓當地產生了兩個新制度:一是創立了後備軍人制度,讓掌權者能準確掌握國內壯丁數量,充實軍隊實力,好控制「國內外」隨時發生的意外狀況;而另一項,即是此處所言及的,於社會內導入住民登錄制度,控管人民。

易言之,韓國社會在1968年前,是一個沒有居民登錄證的國家,也不存有以單一號碼體系,將以管理全體國民的制度,而當時政府會創造出這樣的制度,乃基於「找出間諜」、「國安問題」為由。

說來也有趣,當時首先拿到居民登錄證的人,是朴正熙與他的妻子陸英修。他們兩人身分證字號的後六碼,分別是「100001」與「200001」,可見登錄字號之「尊貴」。

細觀當時的號碼,比現在少一碼(為12碼)外,且前六碼也非像現今紀錄此人的出生年月日,而是登錄此人大致居住區域,若我們以朴正熙身分證字號「110101-100001」為例,前面兩碼11為首爾,接著的01為鐘路區,後面的01為紫霞洞(現為清雲洞),而後面六組的第一碼的意涵與現今相同,同是標示出性別(1為男性、2為女性),而再後面一點的數字,則是指該地區登錄居民先後順序。

因故,朴正熙的「110101-10000」居民登錄證字號,並非意指他在1911年1月1日出生(註2),而是指「居住在首爾市鐘路區紫霞洞,並且在該區域,為第一個進行居民登錄的男性」,反之,第一位登錄的女性,則是他的妻子陸英修的「200001」了。(註3)

當然,當時朴正熙所推出的居民登錄證,也引起在野黨或民眾耳語,認為當權者過度控管人民,恐有人權侵害之嫌,而目前大家看到的韓國13碼居民登錄證,是從1975年才開始慢慢改進(註4),把早先在身份證標示出「居住地區」等訊息,重新編碼且移到後方數字,而前面一組則變成單純記載此人出生年月日。

最近韓國當地,還傳出在後七碼的第一個數字使用3(男性)和4(女性),來劃分出出生在20世紀與21世紀的國民。

除此之外,不僅是居民登錄證的「字號」,隨著時代改變外,連同居民登錄證的「素材」也不斷進化,如同最初人民所使用「紙質」直式居民登錄證,現在已經換成「塑膠」的橫式居民登錄證了,且這十年來,韓國行政自治部也一直努力,往IC卡的智慧型居民登錄證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