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丟東西的整理術》:重點不在於「丟了多少東西」,而是提高留用物品的品質

《不丟東西的整理術》:重點不在於「丟了多少東西」,而是提高留用物品的品質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不丟東西整理術的重點不在於「丟了多少東西」。記得,我們的目標是提高留用物品的品質,而不是在丟棄量上較勁,因此就算只能清出少量垃圾也沒關係。

文:米田瑪麗娜

請大家環顧一下家中環境,拿起幾件你喜歡的東西。

此時此刻,你有什麼想法呢?

你手上的那些東西,有什麼故事嗎?

大家在衡量自己對物品的情感時,可以使用一個能協助你判斷的指標,那就是「可替代性」。

假設,你很喜歡一把剪刀。如果這把剪刀被替換成功能相同的商品,你會有什麼感受呢?如果你喜歡這把剪刀的原因在於它很銳利、輕巧,就算被換成相同規格的其他剪刀,你應該一點也不覺得介意吧?

再換個角度,如果那把剪刀的設計十分別出心裁,或是充滿許多回憶,能令你想起送禮的人。那麼,即使給你一把全新的剪刀,你應該還是會為了失去舊剪刀而感到難過。

有愛、有用、懶得丟

人們收藏物品的理由千奇百怪。因為這是自己專屬的東西、這是用來招待親友的東西、這是某人特地送給你加油打氣的東西……也可能沒有任何原因,不知不覺就被你保留下來,或純粹覺得丟東西很麻煩而一直沒有處理。換句話說,人們把東西留在身邊的理由,不外乎有愛、有用、懶得丟。

如果光是看到家裡的物品,就能讓你的心靈感到溫暖、幸福,此即對物品有愛的真實證明。某些人總認為「堅持對物品的愛」遠比「打造寬敞的空間」來得重要。對這些人來說,若一再逼迫他們接受「充滿回憶的物品最多不能超過兩箱」、「購物量不得超過家裡的收納量」這類嚴格規範,只會令他們更加退避三舍而已。

他們應該會用抵死不從的口吻哭喊道:「與其要我丟掉重要的東西,我還寧可多犧牲一些室內空間,買個大一點的收納櫃來放。」(買收納櫃總是比搬進大房子便宜嘛。)也正是因為如此,一般的整理方法總會令他們卡關。

本書就是為了回應這類心情而存在的。以下是「不丟東西整理術」不同於一般整理法的四大基本原則:

  1. 無須大量丟棄,捨不得就不要丟。
  2. 房間大小不重要,只須專注將物品分類。
  3. 慢慢整理也無妨,每週一二次,每次不超過三小時。
  4. 不丟東西,反而有助釐清你愛的是什麼。

或許有的人會質疑:「怎麼好像跟一般的整理法完全相反?」的確是這樣沒錯。傳統的整理收納書,說穿了就是極簡主義者的養成教育,只適合能夠冷靜看待物品用途、不帶感情地將物品分類,然後爽快丟棄毫無用途之物的人。

還不是把東西丟完就算了,後續還得為了維持整齊的居家環境,而每天刻意安排時間努力整理,神經繃得超緊。坦白說,我真的很懷疑,這樣的做法是否符合自己原本的人生目標。

本書的主旨是協助各位「在不減少現有物品數量的情況下,舒適地過生活,同時以最小限度的努力來維護整理好的房間」,可說是相當佛系的收納書。

以下我將逐一說明,不丟東西整理術的四大基本原則。

無須大量丟棄,捨不得就不要丟

面對購物時會花很多時間反覆確認、評估,之後也打算好好珍惜物品的人,若要他在短短五秒鐘內決定該留或不留,然後果斷地把不留的東西扔進垃圾桶,這中間的不安與被逼迫感,將會害得他們反覆思索「我上次那樣根本是在亂丟,真是太不應該了」並後悔萬分。在這之後,為了彌補這種空虛感,大部分人會因此買進更多新物品。這就是「明明環境才剛整理完,沒過幾天卻又再次爆棚」的原因。

不丟東西整理術的重點不在於「丟了多少東西」。只有對物品毫無情感者,才會對玄關前推放大量清出、待棄垃圾的景象感到痛快。記得,我們的目標是提高留用物品的品質,而不是在丟棄量上較勁,因此就算只能清出少量垃圾也沒關係。

在這之後,當你定期檢視物品(此為步驟四:維護)時,你對它們的愛將會越來越深。就算連一件物品都沒辦法丟也無所謂,早在你重新思考這件物品的意義時,你的人生就已往前邁進一步了。

房間大小不重要,只須專注將物品分類

收納是為了協助我們更有效率地使用物品,充其量只是手段,絕非目的。

居家環境的大小與物品的依戀程度毫無關係,所以只要把「物品的意義」和「收納難易度」拆開來,當成兩件事思考,就能實現絕對不會後悔的整理。因此,請大家先暫時不要理會收納量,專注在「這個東西對我有什麼意義」的分類作業即可。

慢慢整理也無妨,每次不超過三小時

一般人對於整理的態度都是「必須一氣呵成,絕不能拖拖拉拉」,但這樣的做法對於那些熱愛物品的人來說完全行不通。

整理是相當需要集中精神的程序,而人們每天能夠持續做出正確判斷的時

間,最多不超過三小時。為了符合這項原則,唯一的辦法就是把整理時間拉長、分段,以「每週一二次,每次不超過三小時」的方式,穩紮穩打地向前邁進。

我自己也是這樣,絕對不會受理工作時間在三個小時以上的整理委託案。雖然短短三小時的緩慢進度,無法明顯看出整理前/整理後的效果,但也正是因為過程中能夠謹慎以對、仔細評估,很少有客戶會在事後感到後悔。

根據我的經驗,若是一人獨居的場合,光是整理整間房子,平均就得花上約20~30小時。當然,若你想快點看到效果,也可以利用三連休期間(編按:日本每個月都會有一次連續三天的休假,稱為三連休),採用10小時×三天的方式集中處理,一口氣完成整理作業。

但如果強迫自己在一天之內持續整理超過三小時以上,不論進展是否順利,最終都很容易陷入自暴自棄的局面。「哎呀,麻煩死了,乾脆一口氣全部丟掉算了!還考慮什麼留或不留!」在這種恍惚狀態下,很多人會把所有的東西全都丟進垃圾桶。當感覺變得麻痺,判斷就會逐漸變得大膽,然而,你一定會在整理作業結束不久後,為自己當下一鼓作氣的衝動而後悔。

因此,最理想的整理狀況,是在每次三小時內、從容整理的過程中,猛然驚覺:「咦?家裡什麼時候變得這麼整齊了?」當你達到那種狀態之後,每週只須花三十分鐘維護,就能打造出更容易整理、維持的理想居家環境。

不丟東西,反而有助釐清你愛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