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軍方缺乏正當性的政變,即使再次大選也注定大敗

緬甸軍方缺乏正當性的政變,即使再次大選也注定大敗
2月8日,在泰國的緬甸僑民舉起反抗獨裁的三手指手勢與要求是否翁山蘇姬的海報。Photo Credit: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次緬甸政變有個值得觀察的面向,就是鄰國的反應,特別是東協國家。緬甸上一次軍事政變的時候還沒加入東協,後來東協要納入緬甸時,還受到很大困難,主要的問題就是緬甸政變及違反人權的紀錄。

緬甸2月1日發動政變,震驚全球。在之前的兩個月時間,軍方不斷抱怨去年11月大選有發生選舉舞弊的情況,也暗示政變的可能性。然而軍方最後採取行動,還是令人感到意外。從緬甸內部和外部的反應來看,這場政變的安排正當性不足,軍方缺乏政治智慧,緬甸軍政府將很難維持穩定。

從國際的反應來看,儘管聯合國在中國的反對無法發表譴責緬甸政變的聲明,但是聯合國與各國均反對沒收民主選舉的成果,要求釋放被拘捕的民盟領導人,有達成一致意見。換言之,緬甸軍政府的行動,一開始在國際上就沒有得到支持。中國的態度只是比較模糊,師出無名是這一次政變各國的反應。

與世界上的發生過的政變相比,政變發生之後,就遭到聯合國的反對,七大工業國G7發表聲明譴責,世界主要國家齊聲反對,並不多見。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拒絕接受民主選舉的結果,直接用軍事的手段沒收。

這種直接沒收選舉結果的政變,在世界各國並不多見,但在緬甸卻不是第一次。在緬甸1990年的議會選舉,也是一樣的情況,結果換來長時間國際經濟制裁。顯見這樣的政變形態是無法得到國際認可的。

和鄰國的軍事政變相比,緬甸政變也是遜色很多。泰國現在也是軍方掌握政權的政府,至少當時是以解決紛爭恢復秩序的名義發動政變,相對來說正當性就強多了。

這次緬甸政變有個值得觀察的面向,就是鄰國的反應,特別是東協國家的反應。1990年,緬甸上一次軍事政變的時候還沒有加入東協,後來東協在1997年要納入緬甸時,還受到很大困難,主要的問題就是緬甸政變及違反人權的紀錄。東協最後抵擋住反對最強烈的歐美國家的壓力,還是讓緬甸加入了。那麼東協會支持緬甸這一次的政變嗎?

答案是否定的。這次緬甸政變後,印尼總統佐科威和馬來西亞首相慕尤丁在雅加達進行會談,兩國領袖隨後要求彼此的外交部長向東協輪值主席國汶萊提出召開針對緬甸問題的臨時會議的要求。顯然印馬兩國都把緬甸的情況當作危機,慕尤丁直指這次政變是緬甸民主倒退的一步。菲律賓外交部長陸辛(Teodoro Locsin)在國會中聽證會中表示希望恢復翁山蘇姬重新掌握權力。其他東協國家也許仍然使用模糊的字眼形容緬甸政變,避免刺激緬甸軍方,但是應該都是心知肚明,緬甸政變對東協來講絕非好事,處理得不好甚至會把東協的國際聲望與國際信用都拉下來。

軍方政變顯倉促

那麼如果以緬甸內部的情況來看,緬甸內部是否接受軍方的說辭,是因為選舉舞弊的關係發動政變?答案也是否定的,選舉過程有爭議是事實,解決紛爭還是有很多不同的方法,畢竟在現在的體制中,軍方仍然扮演一定的角色,也是政府的一部分。從政變至今緬甸內部的反應來看,因為選舉舞弊而發動政變,並沒有得到多數人民正面的支持。

翁山蘇姬在知道自己會被拘捕之前,已經安排好一個聲明,就是呼籲民眾採取不合作行動。政變發生僅僅一週的時間,各地大大小小的抗爭行動就慢慢浮現出來。一方面來說翁山蘇姬重新回到她最熟悉的戰場,另一方面來看,從緬甸軍方的回應方式,可見政變的正當性不足,只能夠用軍事的力量及壓制的手段來對應。

從選舉後的紛爭到政變發生的這段時間的報導顯示,政變是一個臨時的決定,而不是一個經過縝密設計而佈局的行動。當選舉紛爭出現的時候,不斷地有新聞記者訪問軍方發言人,是否會採取行動接管政府,軍方的回答言辭反覆,一直到政變前兩天還改變說法。可能因為這樣的原因,政變行動做法倉促,國內國外都缺乏盟友,是個相對而言孤立的政變行動。

問題是,儘管緬甸的軍方過去有這樣直接沒收選舉結果的經驗,但並不表示這一次用同樣的方式就可以成功。如今與過去的環境不一樣,這一次的政變至少要加上東協與網路世代的不同因素,如果軍方無力克服這些壓力,要維持穩定也是十分困難的事情。

AP_21039256501170
Photo Credit:AP / 達志影像
2月8日緬甸首都奈比多,數千名民眾上街頭示威,軍方出動軍隊維穩。

美國、東協、中國如何應對緬甸局勢

過去緬甸的政變,國際壓力主要是來自歐美國家,能夠利用的手段主要是經濟制裁。現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應該會採取更進一步的行動。特別這是美國總統拜登上台之後第一個違反民主的國際事件,正好與拜登總統所宣示的多邊主義致力民主與人權路線直接衝撞,美國政府必定要思考有效的對應行動。

當今的環境已經和過去大不相同,即使僅僅是經濟制裁,可以用的工具也比過去的選項要多出很多。一方面緬甸人民已經享受了經濟發展的成果,必定不希望為軍方的理由犧牲經濟發展。另一方面,緬甸目前的經濟發展是由各國投資到緬甸所支撐出來,如果政變本身就成為國外投資的障礙,軍方受到的壓力就會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同樣是經濟制裁,現在的環境下所能夠發揮的力道,要比過去大得多了。

現在討論到國際壓力,我們還要把東協和中國的情況考慮進來。對東協來說,緬甸的政變是個危機,不可能坐視不管。儘管東協有不干預內政的傳統,但是在前一段時期,對於不採取一致行動的東協國家,對他們沒有將區域共同利益列入考慮,頗有微詞。如果緬甸政變再一次造成國際經濟制裁,對東協來講,在經濟上跟道德上都是很大的傷害,因此一定會給緬甸的軍方壓力,至少會要求調整架構。

緬甸軍方千萬不要以為東協國家之中,至少還有軍方掌權的國家,就會支持緬甸軍政府的做法。以前就有東協國家認為,緬甸軍方沒有學習到現代的做法,也對國際關係與外交事務十分外行,常常會做出違背國際秩序原則的作為,會成為東協的包袱。最好的方式要麼接納他們,讓他們學習,如果不能學習就要與之切割。現在看來,緬甸加入東協已經24年,如果仍然沒有學習到符合國際規範的做法,會讓東協國家很為難。


“緬甸政變”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