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南極》:循著達爾文的印記抵達福克蘭群島

《呼吸南極》:循著達爾文的印記抵達福克蘭群島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呼吸南極》作者鄭有利、黃麗如去過南極多次,記錄了一篇又一篇最初誘發他們前往南極的知名探險家的故事,並且寫下追尋這些旅人們足跡的歷程。了解南極,不能不看本書;前往南極,更不能沒有這本書。

文:鄭有利、黃麗如

〈循著達爾文的印記抵達福克蘭群島〉

在景色荒涼而可憐的丘陵起伏的地面上,到處滿布著泥炭土和單調粗硬的褐色野草。灰色石英岩的尖峰或山脊從各處平坦的泥炭土表面上聳起。此間的氣候,人所共曉,我們可以把它和北威爾斯的一千至兩千英呎高地上的氣候做比擬,既少陽光,又乏霜露,唯有連綿的風雨而已。

——達爾文《小獵犬號環球航行記》

站在福克蘭群島吉普賽灣(Gypsy Cove)的砲台旁,頂著風,看著灣澳旁的沙灘、低矮的叢生禾草(Tussac)、在風中搖曳的蕨類,在岩石上冒出的烏毛蕨(Blechnum)更是逆著風在嶙峋的岩石上挺著,船上的生物學家Boris說:「福克蘭群島的某些蕨類可以長到50公分,在這種多風又冷的地方自成一格,健壯的蕨類還可做為蜘蛛或其他昆蟲遮風休息的地方。」

物種因為環境挑戰而慢慢修正其形體,以適應當地情境,幾乎是在極地旅行常會聽到的生物法則,達爾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的名字一再被提起,關於他的《物種原始》、關於他的《小獵犬號環球航行記》(A Naturalist’s Voyage Round the World in H.M.s Beagle)都是南冰洋旅程中探險隊員在講解時會提到的作品,甚至在福克蘭群島,也有一個村落名喚達爾文,這個名字幾乎是英國在遠方科學考察、物種大發現的代名詞。

遙遠的島,消失的物種

達爾文對福克蘭群島的地景描述是以北威爾斯高地的氣候來比擬,旅人很自然地以自己家鄉的風土為基準,來衡量異地風景。所以當我們在國外時,總不經意冒出這個看起來好像台北、那個古蹟好台南⋯⋯家鄉的名詞到了遙遠的異國,成了形容詞。

1833年與1834年的3月,達爾文抵達了福克蘭群島。在他的環球旅程中,一路採集各式各樣生物、記錄每個地方的地貌與風土,將所見所聞寫在《小獵犬號環球航行記》。一百多年前的里約、布宜諾斯艾利斯、火地島、巴塔哥尼亞、麥哲倫海峽等遙遠之境,都被這位博物學家細細的記載。

每每我要前往南美洲,一定會把《小獵犬號環球航行記》的相關章節,一讀再讀,試圖了解達爾文眼中的世界和當下時局有何差距。讓人直呼神奇的是,關於這些地球邊緣之境的記載,達爾文的日記至今仍非常精確,尤其在福克蘭群島的山谷裡看到不少多角形石英岩的碎塊,不由得的想起達爾文在日記裡所寫的「石流」,他提到:「有些地方可以看到一條連續不斷的石塊河流,不僅沿著整個河谷伸展,甚至直達山脊。在這些山脊上,一塊塊比小房屋還要大的石塊,看上去好像是在它們急速行進時被扣留下來似的。」他還發現這些石流的坡度很小,他寫著:「這裡的坡度絕對可供英國郵車暢行無阻。」

在達爾文的福克蘭群島日記裡,有一張福克蘭狼形狐的素描寫生,就他觀察,在世界其他地方都沒有像這一塊距離主要大陸很遠的島嶼,會有這種原生種的大型四足獸。當時狼形狐的數量正在減少,達爾文指出,如果福克蘭群島完全被移民占據,這種野生動物就可能會滅絕。如他所預測的,福克蘭狼形狐已經絕跡。我一抵達福克蘭群島,看到的是雁、是鷸,最重要的是到惡魔之鼻(Devil's Nose)看黑眉信天翁的棲地。

數百隻黑眉信天翁正在築巢,在鳥巢旁有幾隻好奇的跳岩企鵝在旁邊觀望。生物學家沃姆說:「這個山谷對信天翁來說是完美的棲地,在福克蘭群島牠們幾乎沒有天敵,可以安心的在此築巢、下蛋、訓練下一代飛行。唯一讓信天翁數量減少的威脅就是人類,許多大型捕漁船的漁網勾滿上百個魚鉤,信天翁誤以為魚鉤是海中的食物,而被魚鉤鉤住、不幸喪生。」不管是達爾文時代還是此刻,人類都是改變福克蘭群島物種的殺手。

英國人的鄉愁,阿根廷人的焦慮 

我從吉普賽灣(Gypsy Cove)慢慢散步六公里走到斯坦利港(Port Stanley),沿途景色多半蕭索,不時看到岸邊有廢棄的船隻,一個半小時的路程,沒看到任何一個人,直到靠近斯坦利港,才出現人聲,很難想像在這裡生活的樣貌。

在南極的船上擔任探險隊長,有時候會在船上待兩至三個月的Ryan說:「南極離英國很遠,但是每當船停泊至福克蘭群島時,我就覺得鄉愁得到紓解,尤其斯坦利港,非常英國。那紅色的電話亭簡直就是誘發鄉愁的引擎。」斯坦利的主要街道羅斯路(Ross Road)有幾個在倫敦街頭會看到的紅色電話亭,大街上還有一間銀行HSBC、幾間酒吧賣著炸魚與薯條,英倫風濃烈。在看了多日天茫茫海茫茫只有信天翁、企鵝等蒼茫地景,來到據說有2500人居住的小鎮斯坦利(但街頭居民看不出有超過50人,好安靜),有短暫和現實世界接軌的熟悉。

福克蘭群島距離阿根廷火地島500公里,距離英國13000公里,1982年的福克蘭戰爭阿根廷大敗,福克蘭群島自此就被列為英國「國土」。當然,阿根廷吞不下這口氣,儘管戰爭已經結束了快四十年,但在南極觀光船主要停泊的港口烏蘇懷亞(Ushuaia)的福克蘭廣場(Plaza Islas Malvinas),日日夜夜展示著阿根廷跟福克蘭群島的深厚關係,還佐以斗大的標題:福克蘭群島是我們的!

英國和阿根廷之間因為這片在南緯51度到53度、多達740個島嶼的群島而關係緊張,若是行色匆匆的旅人,應該難以理解這片地景荒涼、過去又滿是逃亡的叛國者和暗殺者的群島(叛國者與暗殺者是達爾文記載的)有什麼好爭的?但自南極探險史開始,福克蘭群島就是捕鯨、捕海豹、遠洋漁業的重鎮,更是航運的轉運維修站,儘管船運功能因巴拿馬運河開通而被取代,但島上的羊毛、羊肉、牛肉貿易也是一大經濟收入,近海的石油探勘則被視為此刻的黑金。

夾在中間的人,左右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