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南極》:循著達爾文的印記抵達福克蘭群島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呼吸南極》作者鄭有利、黃麗如去過南極多次,記錄了一篇又一篇最初誘發他們前往南極的知名探險家的故事,並且寫下追尋這些旅人們足跡的歷程。了解南極,不能不看本書;前往南極,更不能沒有這本書。
《呼吸南極》是跨時代旅人面對南極大陸的對照集,
向三百多年來冒險犯難的南極探險家們致敬!
更為所有嚮往南極的人,
提供一本值得珍藏的圖文大全!
- 購書贈200美元南極船票優惠,詳見書腰折口。
南極探路――過去的地理探險,今日的極限探索
南極,是旅人的夢土。
曾經去過南極的人,都有一段被凍結的時間,那段時光所發生的故事,已被壓縮、真空在剔透的冰層裡,泛著藍藍的光,閃爍著魔幻時刻。
過去的探險家,以插下旗子作為自己探險生涯的里程碑;現在的旅人,則在已知的地理疆界,從事不同的追尋。不管是體力上的挑戰還是形式上的超越,雖然沒有地理大發現,但自我的探索源源不絕、驅使探險魂往地球最南逼近。
關於南極,隨意上網搜尋都可以找到海有多深、山有多高、企鵝可潛水達幾公尺等上萬筆資料。但南極的靈魂在於探險家與科學家們,他們義無反顧的對南極進行無盡的探索。
南極的生命力在於奇妙的野生動物,年復一年的回到棲息地繁衍後代或覓食;南極的動力在於冰的世界,那是萬年玄冰中的氣泡脫離冰的桎梏象徵,那是眼睛看不到但卻從不停止流動的冰河,那是不停的被海水侵蝕、形成美不勝收的雕塑的冰山;那是當冰山經過海水、氣溫與風,不斷的形塑之後,在海中翻滾重新找到冰山的平衡點時,充滿力與美的剎那;那是冰山爆裂後,在海面上形成一望無際的碎冰,航行在碎冰上彷彿進入時光隧道,看盡冰的歷史。
《呼吸南極》的第一章為〈行跡,在南極〉,我們從多次南極旅遊的經驗加上探險家的歷史,希望讀者可以感受南極的探險魂。尤其1989年英國的南十字星(Southern Cross Expedition)探險隊在羅斯海(Ross Sea)的阿代爾岬(Cape Adare)過冬,一反南極大陸只有帝王企鵝能在此過冬的認知。從此開起了人類在南極大陸探險,與科學研究的現代風潮。
在人類抵達南極探險前,南極就充滿著生命力,信天翁、鯨、海豹、企鵝等都在南極地區度過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光。第二章〈活著,在南極〉,就是向這些在人類之前就在南極生活的野生動物致敬。當信天翁從空中衝入海裡吃魚時,卻咬到捕魷船的魚餌、淹死在海裡再回不到牠出生的地方,大量的信天翁因此消失;商業性的獵海豹船與捕鯨船進入南極之後就造成了生態的大浩劫,早在1830年左右,南極地區包括南喬治亞與福克蘭群島的海豹棲息地早已不見海豹蹤跡。
1904年在南喬治亞的格利特維根(Grytviken),建立了捕鯨站之後,鯨的悲歌就此展開,1929年底到1930年初,南極共有40201隻鯨被獵捕,其中有29410隻是藍鯨。如今鯨的主食南極鳞蝦又被人類大量捕撈,誆稱為健康食品,南極生態鏈脆弱讓人焦急。
第三章〈在世界盡頭找一條路〉解析旅行南極的各種面向。其中的想法或許不是每個人都同意,但是事實就是小型船隻比大型船隻登岸時間長、大型船隻的設施比小型船隻多元化;400人以上的船能登岸的點很少,而且全天只能在一個地方輪流登岸;探險隊員如果不遵守南極旅遊公約,即使他的行為能取悅觀光客,依然是失格的隊員;觀光客也一定要遵守南極旅遊公約的規範。每一家探險公司都有其主要訴求,有些強調舒適、有些標榜知識、有的聚焦在戶外探險,不變的是探險隊長與船長是整個旅程的核心人物。在旅程中,越放下自己的執念,越能看到南極的面貌。
史上第一位飛越南極的探險家李察・柏德(Richard E. Byrd,1888-1957)在《獨自一人:南極洲歷險記》(Alone)寫著:「在極少數真正抵達南北緯90度的人裡面,是否有人認為極地風光真的是那麼令人振奮。可看之物少得可憐:在地球的一端是蒼茫浩瀚大海中央微小的一點,而在地球的另一端,同樣是寒風凜冽,廣袤冰原中間虛構的一點。」他寫得冷淡,但整本書卻是用熱騰騰的生命去換來的。
冰冷的大地,喚起的是數百年來探險家的熱血,在這樣的天地間,才看清楚旅行者的本來面目。
《呼吸南極》作者鄭有利、黃麗如去過南極多次,記錄了一篇又一篇最初誘發他們前往南極的知名探險家的故事,並且寫下追尋這些旅人們足跡的歷程。
南極是「地球最後一塊淨土」,成為淨土的一大原因就是這塊大地是地球上唯一不能永久居留的區塊,他屬於全人類所共有,每個國家都不能在此伸張主權。因此他擁有最清新的空氣、最乾淨的自然環境、最可愛的極地動物、最恆久的吸引力……「走訪極地,因為南極的黑白世界,要置身其中才知道他的黑和他的白是有層次的,要實際在冰硬的大地上踩到企鵝屎滑倒才知道這個疆域的主人是大自然,要持續的在強風中走動被風在臉上刮出傷痕才明白什麼是南極的印記。」
除了書寫歷次行程最深度的觀察、拍攝最精采的圖片,鄭有利、黃麗如還為準備去南極旅行的旅人提供了最實用的資訊,方便大家閱讀、帶著走。
了解南極,不能不看本書;前往南極,更不能沒有這本書。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
Tags:
GIMBA雙聯學位,跨界培養AI大數據人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西密西根大學(WMU)和國立中正大學於2020年開始合作雙聯學制,以培育高階企業管理人才為軸心,創造多元彈性的就學環境,甚至學生可以直接選擇在台北完成學位,取得美國校本部MBA碩士同等學歷。如果你正在考慮在職進修,那麼進入WMU GIMBA的西方管理科學碩士學程,將會是最適合你的選擇。
美國西密西根大學和國立中正大學於2020年開始合作雙聯學制,以培育高階企業管理人才為軸心,創造多元彈性的就學環境。全新的1+1碩士學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學生可以在台灣奠定基礎實力一年,然後前往美國校本部就讀,或可以直接選擇在台北完成學位,取得美國校本部MBA碩士同等學歷。
美國西密西根大學全球創新管理碩士今年邁入第四屆招生,推出了最新的BAGC(Business Analytics Graduate Certificate)大數據商業分析證照課程。學員可以取得證照後,銜接線上或實體MBA課程,並彈性抵免學分。透過七個月的實務主題包含商業分析、商業資料管理、視覺化分析、預測分析與資料探勘,讓專業工作者在未來虛實交互的商業營運模式中,找到最適決策。

今年五月初,西密西根大學商學院行銷學首席教授Kelley O'Reilly親自來台授課。接受中心採訪時,她談到對人工智慧如何顛覆傳統產業的樂觀態度:「我認為人工智慧的出現對人類文明是有益的。我們不需要過度驚慌。人工智慧會進化,而人類當然也會。懂得運用就能截長補短,世界將會變得更美好。」

Global Innovation MBA學員來自各方產業的菁英,現任仁寶電腦品管副理的第一屆校友黃先生特別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回顧:
記得Kelley教授的跨國談判溝通課是場震撼教育;教授指派了一項任務,內容是和旅行社議價所有可能的旅遊方案,這對當時的校友來說是一項艱難的挑戰。Kelley教授在課程中說道,「談判最重要的是提供雙方所需的資源,創造互利共贏的長久合作關係,而非視對方為敵人。」在大數據的時代,我們有太多可運用的AI工具,幫助我們將數據影像視覺化達到更精準的預測。無論是在談判的過程或是向客戶提案,能看懂圖表的言外之意,將是一個能讓你從人群中脫穎而出的專業技能。
校友黃副理也在文末有感而發:真心感恩,能在台灣完成我第二個碩士學位,而且是用相對低的成本體驗了國外的教學方式,兼顧工作與學業的方式,非常適合經理人的需求,藉此在這一新世代科技轉折「奇異點」中勝出。如果你正在考慮在職進修,想創造全英文環境並提升自己的英文口說與報告能力,那麼進入WMU GIMBA的西方管理科學碩士學程,將會是最適合你的選擇。

- 更多精采課程內容請洽:美國西密西根大學在台辦事處(02)6605-0679
- 預約課程說明會:https://www.wmumba.com.tw/wmu_contact_me_tw/
本文章內容由「中碩教育集團」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