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大量引入民藝創作者,「真實世界」的一場文化實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屆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真實世界」展出之規模及跨領域的程度,其實非常符合文化部近年所提倡的「文化實驗」概念。
文:高森信男
日前正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的「台北雙年展」提出了「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的展題,企圖討論在全球化結構下,現實上如何呈現出對於單一空間的不同看法及想像。而去年底甫結束,於台藝大藝術聚落及九單藝術實踐空間展出的「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則以另一種對比的角度來回應同屆台北雙年展的提問,建構出了獨特的「真實世界」。
「真實世界」一展,嘗試跨越藝術、科技、文學、民俗、民藝、建築及產業等不同領域,共同建構出對於世界觀的想像。在此結構之下,「真實世界」確實提出了某種嶄新的實驗機制,將不同向度的議題及技術含括至單一展覽之中。若從策展機制及實踐的角度來理解,「真實世界」一展也確實是項值得討論的案例。
「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舉辦至今邁入第三屆,以過去藝術大學所主辦的雙年展來說,北藝大關渡美術館的「關渡雙年展」確實歷史較久,且過去已生成以關渡美術館空間為主的展覽場域並注重亞洲當代藝術聯結的命題傳統。然而正當「關渡雙年展」近幾年囿於預算等因素,正陷入轉型期之時,以台藝大周遭替代性空間為主的「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卻開始有急起直追的氣勢。筆者甚至認為,本屆「真實世界」的議題及展場操作,已經替「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未來的發展可能性,奠定了完整的基礎。
本屆「真實世界」於其策展論述便開宗明義的引述了英國畫家暨詩人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所言之:「世界為一片無垠的平面。」提出了一種近似烏托邦式的樂觀想像。在該想像之中,世界本無分別之實,差別僅止於觀看角度及觀看方法之分。
此種以觀看視角作為出發點,推展至策展實踐的工作方法,我們可以看到該展於展覽開啟之處便導入了相對激進的宣言式展出: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的天文學家王為豪其天文攝影作品、以及天文學家陳科榮的超新星模擬動態圖被視為某種視覺藝術圖像被再現於展覽之中。「ALMA Sounds」解碼獵戶座星雲的聲響則透過與聲音藝術家徐嘉駿的合作,進行轉譯及再現。

「真實世界」策展團隊並非僅將科學圖像引介於展覽之中再現,於同一個展區展出的「永和保福宮舊廟木構件」為台藝大古蹟系的典藏文物:展出的精美民藝創作,包括宮廟的神龕柱及剪黏,以及向「板橋慈惠宮文物展覽館」商借的媽祖神盔,共同建構出另一種民間信仰的「宇宙觀」。
民藝創作者於此次雙年展被大量引入,除了永和保福宮舊文物之外,還包括了木雕藝師洪耀輝,以及糊紙藝師林銀城。有趣的是,上述兩位藝師的創作與研究水庫淤泥於建材運用的新創技術團隊「樂土」進行合作,於單一展間內創作《傳說原型》。搭配上包括史前文物在內的各類典藏品,構成了一組複雜且弔詭的空間敘事。

除上述兩位藝師,傳統電影看板畫師顏振發的作品亦於本屆展出,似乎隱含著嘗試要鬆動學院與匠師兩種不同教育系統之間的界線,也算是對於顏師傅創作生涯的一次重要肯定。另外,在展覽區域的一處戶外空地,則可看到造船師董明山,如何僅憑藉一幅1954年所拍攝的照片,便徒手復原打造出於高雄消失40多年的尖頭舢舨船。該兩項展出的例證,都展現了對於某種夕陽技藝的再發現與再認可。


此種跨領域操作的展出形式反覆出現於「真實世界」之中,布農族詩人沙力浪.達岌斯菲芝萊藍透過豐富的書寫及其山林知識,嘗試復興某種「傳統的」知識體系。在本次雙年展計畫之中,沙力浪與「浮光音像工作室」合作,進行影像紀錄形式的創作。並於同一展間,展出透過區塊鍊技術從事稻作農耕的青農魏瑞廷。「雜夥共事所」則透過觀察台藝大的植物景觀及其生態系統,將其對於台藝大植物的觀察引入展場內、外,模糊了自然、居所及藝術空間三者之間的界線。


此次「真實世界」引入許多團隊式的工作方式,除了針對展場內的表現進行跨領域的合作呈現之外,同時亦邀請不少藝術及非藝術領域的團體來參與本展。除了與台藝大本身就有親緣關係的「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呈現出疫情期間,依舊與菲律賓、泰國及印尼策展人所共同策畫的《一隻蒼蠅飛入海洋無垠的吐納》聲響/噪音交流計畫;「真實世界」亦透過「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邀請台灣20家獨立書店,並透過藝術家莊哲瑋的展場協作呈現出屬於書店視角的展示風景。

但筆者最感興趣的,還是在於「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如何透過展覽的機制引入對於台藝大藝術聚落的構築想像。「真實世界」展出建築師廖偉立設計的有章藝術博物館新館舍,以《未來美術館》為題,展現出台藝大對其自身未來的想像。與北科大建築系師生合作的「築角」則是以建築計畫的實踐於展覽中發表,實際上亦藉此完成藝術聚落空間的部分改建。透過木工師傅曾徐良、洪聖雄,與藝術家羅景中合作的《工作屋》則是透過展覽計畫,規劃出美術館的布展工作間。


《藝術家居計畫》則是另一場精采的「展中展」,透過邀請六位藝術家,改造預計未來可作為駐校藝術家或學者的會館空間。在《藝術家居計畫》中,創作者的「作品」與實際生活起居空間之間的界線變得十分模糊。譬如藝術家周育正的《昭和時代男子漢》實際上便是具有「昭和時代風格」的臥室;而藝術家蔡年玨的《Bathroom》系列則是結合其過去遇水變色的珪藻土作品,融合進入自然的生活空間之中。


Tags: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