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困惑的「網路倡議行動者」:自以為實現社會正義,實則在宣洩個人創傷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對於所謂的「知識型網紅」跟「進步議題意見領袖」就有些質疑,這是利基於我的知識資本跟實務經驗,讓我常常無法理解這些人,感覺好像比起認真處理眼前的問題,有時候還是很微小、很日常的人際衝突,他們更偏好引起爭議增加關注。
這陣子,網路上發生了兩件性別議題大事,一件是民進黨社群中心主任范綱皓稱呼國民黨立委王育敏為阿姨,另一件是雞排妹鄭家純控訴性騷擾,被網紅陳沂做文章攻擊,接著都引發一堆網紅/網黑大混戰。
我感到有點悲傷的是,要處理問題根本無需做到如此,有很多更好、更簡單的解決方法(很多事件可以進行民事調解、勞資協商或開會討論,給彼此互相理解與學習的機會,並不是一定要引發網路關注),這種泥巴仗沒有任何營養,而且很多討論都流於表層,無法做深入的探討(現代婦女基金會的問題就不只是單純的「譴責受害者」而已,而且她們的說法也「不完全」是錯的)。
長期以來,我對於所謂的「知識型網紅」跟「進步議題意見領袖」就有些質疑,這是利基於我的知識資本跟實務經驗,讓我常常無法理解這些人,感覺好像比起認真處理眼前的問題,有時候還是很微小、很日常的人際衝突,他們更偏好引起爭議增加關注。
我每一次都感到很困惑,很多網路倡議行動者判斷事情的方式,似乎跟爆料公社、娛樂型網紅同一個等級,跟我身邊的人們活在兩個平行世界,尤其是參與實務教育或社福工作的夥伴,他們彷彿完全沒有察覺這件事。
後來,我深思了許久,我發現很大一部分出在:網路倡議行動者經常無法拋開「點擊主義思維」(clickist thought),習慣以這種思維去看待問題,並且以此作為很多問題的判斷標準(追蹤數=社會成就、關注度=社會貢獻)。甚至許多網路倡議行動者會認為,其他所有人的行動也都是基於一樣的理由。
似乎沒有想過別人是做學術研究跟實務工作的,很多時候有些人只是純粹看不慣網路倡議行動生態,根本沒有想過要紅,也沒有必要在社群媒體上紅(按讚/愛心數跟點擊率不能被視為學術貢獻,通常也對實務社福或教育工作毫無幫助)。

會讓我察覺到嚴重不對勁的事情,像是軍公教年改議題,這也是我很珍貴的經驗。年改符合世代正義、重新分配等精神,更是為了國家永續不得不做的事情,還有大法官釋憲背書,而且反年改陣營很多主張也是錯誤的,比如「實質平等」概念不能用在提供軍公教等優勢族群更好的待遇上,這根本是把普羅勞動階級的貢獻吃乾抹淨。
但是,我確實發現一些不一樣的事情,在反年改之中有些人的社會貢獻,是那些在網路上嘲笑他們的「進步青年」(通常還比我年長)望塵莫及的,是真的有人為現今國家發展奠定基礎,甚至有人拋頭顱灑熱血在鄉村部落服務數十年,還幫助過無數弱勢家庭學生,把整個青春都耗在那裡。
即使立場不同,也無法苟同他們的部分行為,我仍然肯定他們之中某些人的貢獻,即使這確實也是領公帑應該做的事情,並且反對在網路上把他們的形象扁平化。
或者是,身為台灣主權支持者的我,發現有很多自詡為「台派青年」的網路倡議行動者們並沒有真的做出什麼成果,只是一再地像答錄機一樣複述某些言論,甚至在社群媒體上面歌頌民進黨政府跟台灣的民主自由。(跟中共小粉紅的差別是什麼?)
並且他們還會耗費大量時間製作meme嘲笑劉樂妍等統派人士,或是「藍黃白」(國民黨、時代力量、民眾黨)立場支持者,沒有試圖在現實生活去與不同立場的人開啟對話,進而影響在地的政治生態。
他們似乎以為這種行為就能改變政治結構,但大部分的公民根本就不會在意這種東西(坦白講,霸社還比較好笑),這麼做也無法因此獲得民心或選票,只是在同溫層裡面取樂而已,甚至有時候跟中學生的網路霸凌沒兩樣。
又或者是,有一群知名的性別議題網路倡議行動者,其中有一些自詡為女性主義者,發表了一些煽動性言論(玻璃睪丸、Y染色體有缺陷),造成他們的粉絲大規模地模仿了他們的行為。先不說常常導致「業力引返」,這件事情最令人詫異的地方在於,實務上早就已經出現有自稱是「女性主義者」的學生,因為對別人發表這類性別貶抑言論,被對方申訴上性平會並受到相應的懲處。
雖然我沒有要這些性別議題網紅為粉絲行為完全負責,但我認為在「社會影響力」這件事情上,他們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責任。至少他們有義務讓粉絲知道,在網路上或現實生活中,對人發表這些言論是構成性騷擾或性霸凌,是觸犯法律的行為,並且會受到相關的懲處。
也有一些參與學生權利議題的學生們自以為在搞「政治鬥爭」(原文如此,我完全沒有加油添醋),甚至還會有人陰謀論地討論誰是不是將來要參選,但我個人會覺得是青少年之間的人際衝突,是人生的必經學習過程,過了這個階段也不見得會再積極、頻繁地往來。

最荒謬的一次是,有群學生懷疑要加入民進黨、參選市議員的對象根本不是台灣人,而是一個港韓混血的加拿大籍交換生,不僅當事人完全不符合條件,我實在想不到任何他來非親非故的台灣參選的動機,就跟非新住民的台灣學生通常不會想去參選東南亞國家的民意代表一樣。
還有一堆人拿「進步價值」或「台灣價值」去處理自己的人際衝突,彼此的情緒脈絡跟衝突起因似乎都不重要了。舉例來說,曾經看過有自詡為「女性主義者」的人,因為與另一名女性發生衝突後,就故意在網路上刪改對方的故事,把那名女性數年前與一名男性「雙向的」肢體衝突講成只有女方動手,接著說著看似性別倡議性質的「不是只有男性會對女性施暴,女性也會對男性施暴,我們也需要關心男性受暴者。」
Tags:
裝修費用預算怎麼抓?設計費、工程費、監工費用該如何計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對有裝修需求的民眾而言,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面對預算表上林林總總羅列的裝修設計費、工程費、監工管理費,到底要怎麼分辨呢?
其實,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新屋的整體室內設計與裝潢工程的費用大約落在4~6萬元;毛胚屋為6~8萬元;中古屋約莫是8~12萬,而且依據風格、選材的不同,也會大大影響整體價格。像是古典風、奢華風預算就較高,且若使用到原木、大理石等高價材料數字就會繼續向上增加,此外,如果你更動了格局與管線,費用又會再往上加……,以下《幸福空間》就為大家彙整關於裝修預算的大小事 !➤➤➤想了解裝修要花多少錢? 裝修計算機線上報價
裝修費用有哪些?
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裝修費用包含「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其中設計費取決於設計師個人的經歷、名氣、公司規模或是難易度,而有不同的計價方式;工程費則會因為選用的建材或是施工方法不同產生很大的價差,至於監工費部分通常為總工程款的5%~10%。

【丈量費】
現場勘查、工地丈量、現場測繪、了解需求、平面繪製。
每次 3,000~5,000 元不等,有時丈量費也可以合併於設計費中。
【設計費】
大致上常見的設計費計算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坪數」計價,依照實際規劃的坪數收取設計費用,視設計公司不同,平均每坪收費3000元~10000元不等;另一種情況是,工程也由設計公司承包,設計費則會以總工程款來計算,就目前市場行情來說,大約落在5%~20%不等,因此在洽詢時雙方必須溝通清楚。若希望設計公司提供3D平面圖則需額外付費,依目前市場行情,一張約5000元~8000元不等。
此外,有些設計公司會以不收設計費或監工費的行銷方式吸引屋主,要特別注意,這些費用可能無形之中已經分散到工程款項當中,因此報價單上的工程項目與收費方式要確認清楚,以免發生不必要的裝修糾紛。

【工程費】
工程費包含建材與施工項目的所有費用,以實際選用的建材、數量及工法做報價,但其中的複雜度與專業程度之高,對於一般民眾來說,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全理解的範疇,建議要了解市場行情、多方比價,合約書內的報價單也必須確認清楚各種款項與細節,避免日後惡意追加款項的情形發生。

【監工費】
若是委託設計師代為監工,就會有監工費的產生,目前市面上較常見的收費方式,依照設計公司不同,大約會以總工程款5%~10%計算;第二種方式是,設計合約與工程合約統一交由設計公司統包,監工費則包含在工程費中。

裝修費用多少才合理?
許多人對裝修費用評估或裝修費用拿捏沒什麼概念。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
Point01. 搞懂屋況 以利精算裝修費用
裝修達人張德良指出,民眾常有「我不會抓預算耶!總預算會不會跟需求差距太遠?有行情價可以參考嗎?」考量新成屋、毛胚屋或中古屋的裝修重點大不同,裝修預算拿捏與編列重點也會有所差異,建議買房時就應注意房子格局狀況,挑選適當的房子,有助未來裝修時能減少不必要的預算花費,並將裝修重點放在提升生活機能性與風格營造。另外,若是購買的是預售屋,則可以善用客變的優勢,省下日後調整格局、重拉管線的費用,讓資金運用更有彈性。

新成屋

毛胚屋

中古屋


Point02. 釐清3大裝修重點,分配裝修預算比重,排出優先順序
有了工程總預算之後,一般來說該如何分配呢?張德良指出,將裝修重點分成三大類:「基礎工程」、「裝修工程」、「裝飾工程」,視屋況條件與個人需求不同分配比重。
以老屋翻新為例,考量居家安全與延長使用年限,基礎工程的整頓絕對是首要重點,因此建議先將預算放在基礎工程,其次才是機能、生活滿足的設計,最後才會是風格及其他裝飾工程與擺設部分。當裝修預算有限時,建議全面性考量實際裝修需求,列出裝修項目的優先順序,建立明確裝修方向,並適時做出取捨,才能以最精準的預算分配打造最具效益的房子。

新成屋:基礎工程花費最少,因此可將更多費用著重裝修工程,滿足生活機能上。
毛胚屋:介於新成屋與全屋改造之間,考量格局與管線需要重新規劃安排,所以基礎工程上相較新成屋就會略微提高。
中古屋:裝修費用相較其他屋型而言,花費佔比高得多,主要在於管線修改、格局打掉重做,以及可能伴隨老屋漏水等問題,窗戶更新為隔音氣密窗等需求。
有了以上的認知之後,民眾就可以釐清裝修預算花到哪去了,並掌握還有多少預算可以用來強化風格設計與裝飾工程的應用。上述的總工程預算,是實際用在裝修、裝修材料上的基本費用。張德良提醒,還有所謂獨立的五大項目,包含家具、燈具、窗簾、衛浴與廚具都在其中。另外,像是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也都是另計!

Point03. 首購族vs .換屋族,裝修思考面向不同
如果你是首購族,請一定要相信,未來換屋的機會很高,「保值性」與「轉手性」的考量較高一點。建議買新一點的房子,來降低裝修的費用。例如買了500萬的房子,花了80萬裝修,5年後再轉手時,買方只會參考你5年前買房的價格500萬,而不會把裝修的80萬算入,那麼這80萬就不是資產,而是沉沒成本。
倘若你是換屋族,會比首購族較清楚,哪裡住起來較不方便、舒適,對空間大小也比較有概念,那麼投入較多的裝修預算,是可行的,畢竟換屋就是要改善居住品質。
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裝修費用如何付?
動輒上百萬的裝修費用,一般會分多個階段付款。而各家設計公司的付款方式不大相同,須以合作的設計公司為準,建議在簽約時就訂出各階段的驗收項目,並於確認進度與項目後再匯入工程款。目前,最常見的付款模式俗稱「3-3-3-1」,也就是分四個階段付:
第一期
簽約時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二期
開工後,拆除工程、基礎工程完工後,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三期
油漆工程進場前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四期
驗收合格後收最後10%款。


本文章內容由「幸福空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