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令人困惑的「網路倡議行動者」:自以為實現社會正義,實則在宣洩個人創傷

令人困惑的「網路倡議行動者」:自以為實現社會正義,實則在宣洩個人創傷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對於所謂的「知識型網紅」跟「進步議題意見領袖」就有些質疑,這是利基於我的知識資本跟實務經驗,讓我常常無法理解這些人,感覺好像比起認真處理眼前的問題,有時候還是很微小、很日常的人際衝突,他們更偏好引起爭議增加關注。

還有人明明是感情生變,卻刻意找出對方過往「不夠台派」的發言,拿出來指控對方「很華」之類的;又或者認同社會主義的學生因校園事務爭執之後,在網路上互相指控是「走資派」(聽起來像是冷戰時期的政治鬥爭行為,但他們並沒有實際參與什麼共產革命,根本就沒有掌握群眾或政治權力)。這類藉著大眾議題去處理自己個人的人際問題的做法,實在令人感到無法接受,而且對解決衝突毫無幫助。

除此之外,部分網路倡議行動者對「成就」與「貢獻」的判斷標準也存在一些問題,我不反對他們把當網紅作為人生志業,但是,讓我難以接受的是,總有人會選擇在了解對方是誰、是什麼背景之前(有時候是匿名帳號),就大言不慚地表示自己的成就貢獻超越對方。

而被他們瞧不起的人包含:監察院的工作人員、中研院博士後研究員、國立大學的女性主義教授、國內實驗教育領域的開山始祖之一、多次參與國際研討會的學生、國際援助組織的工作人員、紫絲帶獎得主、地方政府主管等等,甚至他們可能到現在都沒發現對方是誰,並且認為對方跟他們一樣只是想紅。

這件事情還形成了一套完全不合理的判斷標準,他們有些人無法想像跟自己起衝突的人在意的是別的事情,可能是碩士論文能否得獎,或正努力提升第三外語能力、計劃畢業後跟著學姊到尼泊爾農村幫助弱勢婦女之類的,之所以會跟他們衝突只是因為不滿他們在議題上的操作,好像這個世界只有「網紅」跟「政治人物」兩個出路。

shutterstock_764210626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當某文壇網紅表示國際性論文獎得主的成就比不上他,而且一輩子都不可能跟他一樣(在臉書上)紅的時候,說實在我當下感到非常困惑。先不說看學歷與榮譽根本要反過來說,對方的學術之路可謂一片光明,在學界人脈也不算太差,且要說紅他自己也比不上小玉、王希銘或已故的光頭哥哥之類的網紅。

而我個人最受不了的是,許多網路倡議行動者會以為自己的行為是在為實現社會正義而戰,但很多時候更像是在宣洩個人過去的創傷、對未來的恐懼,而且這種行為很容易會形成龐大的負面能量,讓相似的創傷經驗的人狀態被喚起,最後大家一起走向一個極端,甚至是死亡或毀滅。

我經常聽聞第一線社福工作朋友抱怨,部分網紅對性侵、兒虐或國族迫害議題的操作,反而使他們正努力接住的個案情況惡化,還看著朋友為了個案的自殺痛哭,但又無法完全歸因並歸責於這些為了透過時事推動議程,進而不斷煽動情緒與恐慌的網紅,連一個合理控訴的機會都沒有。

最後,我並不是說網路倡議行動只有壞處,它也有很多啟蒙的、支持性的積極面,特別是對於中學生而言。但我也要說,改變社會不能只有網路倡議行動,接受資訊更不能只透過社群媒體同溫層。

我們有更多必須去做、拯救生命的實際行動,諸如學術研究、實務教育或社福工作都是如此,有時候私底下對話、關上門來開會不等於吃案或「河蟹」,而是一個好好爬梳脈絡、互相理解、修補縫合的空間,而且這些行動才是社群媒體時代下最難能可貴卻又不可或缺的。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