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上任後首次和習近平通話:對新疆、香港和台灣議題表達關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學者分析,美中陷入長期體制競爭,再努力都難以改變對方,雙方都想向世界展現自己的治理與社會模式比對方更有效率。
*首圖為2015年9月2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當時還是美國副總統的拜登在美國馬里蘭州安德魯斯空軍基地。
(中央社)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今晚首度通話。拜登對中國的經濟作為、鎮壓香港、在新疆侵犯人權,以及對包括台灣在內區域的專斷作為表達關切。
在美中關係緊張之際,今天的通話是拜登(Joe Biden)1月20日就任以來,美中兩國元首首次通話。拜登上任後已經與加拿大、英國、法國、日本、南韓等多國元首通過電話,但美中兩大強權元首卻遲至今日才有正式聯繫。
根據白宮公布的兩人通話摘要,拜登首先向中國人民祝賀農曆春節。拜登並重申他的首要任務是保護美國人民的安全、繁榮、健康與生活方式,以及維護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
拜登強調,他對北京強制性與不公平的經濟作為,對香港的鎮壓、在新疆侵犯人權,以及對包括台灣在內區域的專斷作為表達關切。
此外,拜登與習近平還就「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以下簡稱武漢肺炎)疫情大流行、全球衛生安全、氣候變化與防止武器擴散等共同挑戰交換意見。
拜登也承諾在促進美國人民及美國盟友的利益時,追求務實及及注重結果的交往。
拜登上週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訪問談到習近平時曾表示,習近平很聰明,也很強勢,但骨子裡沒有民主意識,「我不是要批評他,只是說明一個事實」。
《聯合報》報導,拜登上任至今將近3周,陸續和英國、日本等主要盟邦領導人通話,甚至連被拜登政府視為最大威脅的俄羅斯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日前也與拜登通話。
拜登當時也表示,希望重新設定前總統川普任內的美中政策,即使習近平「骨子裡沒有民主」,兩國之間仍可以避免衝突產生,也可以尋求更多合作機會;他當時說,如此描述並非批評,但美國政府已開始針對香港、西藏及維吾爾族等問題對中方施壓。
- 再度制裁「新疆製造」:川普政府禁新疆棉與番茄商品入境美國
- 「新疆製造」不得輸入美國!美眾院406:3通過《防止維吾爾人強迫勞動法案》
- 美國國會2天內通過《香港自治法》,制裁損害香港民主的外國人和金融機構
美學者:北京對台施壓,美中關係改善程度有限
(中央社)美國學者何瑞恩今天說,北京近年對台施壓、鐵腕管治香港與新疆,美中難以化解分歧;北京愈是對台施壓,美方愈可能明顯支持台灣。美中關係在可預見的未來將跌宕起伏。
何瑞恩(Ryan Hass)並說,總統蔡英文穩健、可靠,美國總統拜登在台海議題上重視這些特質,可望持續追求協助台灣面對外在威脅時感到安全、追尋經濟利益、在國際舞台上感受尊嚴與敬重的政策目標;北京愈是對台施壓,美方愈可能明顯支持台灣。
費城智庫外交政策研究所(FPRI)美東時間10日舉辦視訊研討會,由FPRI亞洲計畫主任戴傑(Jacques deLisle)主持,邀請華府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資深研究員何瑞恩討論美國對中政策等議題。
華府政學界近幾個月熱烈討論美國是否該揚棄40多年來的政策,從戰略模糊轉向戰略清晰,明確承諾美軍將在中共武力犯台時協防台灣。何瑞恩對此持保留態度。
他說,《台灣關係法》闡明美方觀點與利益,美國政策不該偏離這部處理對台事務的國內法。美方也應留意,蔡總統勇敢挺住黨內基本教義派壓力,在台灣認同與兩岸議題上展現穩定一致做法,美方改變長期政策將製造問題,恐影響台灣政局與2024年大選。
曾任白宮國家安全會議(NSC)中國、台灣及蒙古事務主任的何瑞恩說:「我尚未被說服我們有必要轉向(戰略清晰),做任何決定前都應該評估負面風險。」
蔡總統2016年上任以來,北京壓縮台灣國際空間,對台加強文攻武嚇,中共軍機擾台日益頻繁。另一方面,北京打壓香港公民自由、壓迫新疆維吾爾族人,引起美國朝野撻伐,成為美中關係惡化因素之一。
何瑞恩說,美方無法對中方上述作為視而不見,但北京認定這些是內政議題,其他人無權置喙,不會屈服於外在壓力調整做法。這種基本分歧預料將持續一段時間。
另一限制美中關係改善程度的因素是各自國內政局。何瑞恩說,兩國盛行民族主義論調,將對方當作雙邊關係惡化的元凶,雙方領袖大幅改善關係恐被解讀為軟弱,付出政治代價。因此,他認為美中關係在可預見的未來跌宕起伏是合理預測。
戴傑也說,
拜登政府強調民主、人權,台灣、新疆等議題確實讓美中關係發展面臨限制,也對美方切割議題形成挑戰,「你能在氣候議題上合作,而不被其他議題干擾嗎?」
何瑞恩表示,美中陷入長期體制競爭,再努力都難以改變對方,雙方都想向世界展現自己的治理與社會模式比對方更有效率。聲望終將由表現決定,哪個體制表現得更好、更能釋放人民潛能,將在國際體系享有更大影響力。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責任編輯:李秉芳
核稿編輯:楊士範
Tags:
一圖看懂——讓專業的來,居家照顧服務員都在忙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照服務成為承擔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隨著時間的推進,所謂的「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已經從一個社會學名詞,成為我們的日常。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起,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式超過了14%,今年老人人數則已超過425萬,預計到2025年,每五位居民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對我們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挑戰。
在這樣的變遷中,其實許多長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這樣的願望似乎越來越難達成。取而代之的,是長者們必須獨居,或與同樣年長的配偶互相照顧的現實。因此,長照服務成為承擔這些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
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1. 備餐服務、協助進食:
服務內容:依照長輩的需求、營養狀況和牙口狀況準備餐點及協助進食。
眉角:如果長輩牙口較不好,居服員會將餐食煮得較軟或打成泥、剪碎, 讓長輩容易進食。若長輩排斥泥狀食物,則將豆類或穀物類食物打成稀狀,讓長輩直接飲用。需要依照長輩的吞嚥能力,準備合適的餐具。一般會建議長輩自主進食,若需要由居服員協助,則必須注意餵食的速度及進食速度。但不管長輩是否可自行進食,居服員皆需要請長輩張口確認是否食物皆已吞嚥完畢,避免長輩因為食物留在口中而嗆到,發生危險。
2. 沐浴服務: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穿脫衣服、進行沐浴。
眉角:沐浴的過程需要注意水溫,以手臂內側測量溫度是否適中。須注意避免水流到眼睛。沐浴的過程會坐在馬桶或是便墊盆椅上,若長輩仍有行走能力或手部功能,居服員會鼓勵長輩自己清洗正面,背面由居服員協助,以維持長輩的生活機能,延緩退化。在沐浴的過程中,居服員須注意長輩的隱私,但也同時必須注意通風,避免室內太悶導致長輩或居服員昏倒。
3. 陪同外出、陪同就醫、採購:
服務內容:許多個案因身體狀況較難獨自外出,因此居服工作中陪同外出散步或就醫、協助個案採購日用品都是很重要的服務,攙扶步伐不穩的長輩到外面散步運動,或是為長輩採買衛生紙、洗髮精等日常用品,讓他們可以生活地更加舒適。
4. 基本日常照顧: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翻身、移位、修剪指甲、協助上下床、刷牙洗臉、協助換尿布等基本日常照顧。
眉角:在進行任何活動前,確保環境安全,無滑倒或絆倒的風險。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和技巧,來避免造成長輩或照顧者的傷害。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防止感染。考慮長輩的健康狀況和特定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調整照顧方法。在進行照顧時尊重長輩的隱私和尊嚴。
除了以上四項最基本的服務項目之外,還有足部護理、管灌、翻身拍背、測量生命象徵、肢體關節活動、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等服務,都可以依不同長輩的需求來安排。
伊甸基金會自成立之初,就秉持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使命: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與服務。這一理念源於創辦人之一、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以及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共同懷著一個夢想,希望無論是誰,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成長。劉俠女士曾這麼說過:「有一大片園地,種花種樹,養各類家禽,有工場、有房舍、有足夠的場地供人休閒娛樂。徜徉其間的,是那些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走路走不好,以及弱智、顏面傷殘、心智障礙的孩子…這是他們的伊甸園。」
走過四十年的歲月,伊甸基金會期待著,有一天,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到安全、溫暖和被接受。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伊甸基金會會繼續努力,承擔起照顧和支持的責任。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喘息等專業多元的服務,疼惜長輩及照顧者,讓長輩在最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安心、放心、快樂地好好變老。詳情請上網搜尋「伊甸 老人照顧」,或撥打支持專線0800-0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