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拜登上任後首次和習近平通話:對新疆、香港和台灣議題表達關切

拜登上任後首次和習近平通話:對新疆、香港和台灣議題表達關切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學者分析,美中陷入長期體制競爭,再努力都難以改變對方,雙方都想向世界展現自己的治理與社會模式比對方更有效率。

*首圖為2015年9月2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當時還是美國副總統的拜登在美國馬里蘭州安德魯斯空軍基地。

(中央社)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今晚首度通話。拜登對中國的經濟作為、鎮壓香港、在新疆侵犯人權,以及對包括台灣在內區域的專斷作為表達關切。

在美中關係緊張之際,今天的通話是拜登(Joe Biden)1月20日就任以來,美中兩國元首首次通話。拜登上任後已經與加拿大、英國、法國、日本、南韓等多國元首通過電話,但美中兩大強權元首卻遲至今日才有正式聯繫。

根據白宮公布的兩人通話摘要,拜登首先向中國人民祝賀農曆春節。拜登並重申他的首要任務是保護美國人民的安全、繁榮、健康與生活方式,以及維護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

拜登強調,他對北京強制性與不公平的經濟作為,對香港的鎮壓、在新疆侵犯人權,以及對包括台灣在內區域的專斷作為表達關切。

此外,拜登與習近平還就「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以下簡稱武漢肺炎)疫情大流行、全球衛生安全、氣候變化與防止武器擴散等共同挑戰交換意見。

拜登也承諾在促進美國人民及美國盟友的利益時,追求務實及及注重結果的交往。

拜登上週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訪問談到習近平時曾表示,習近平很聰明,也很強勢,但骨子裡沒有民主意識,「我不是要批評他,只是說明一個事實」。

《聯合報》報導,拜登上任至今將近3周,陸續和英國、日本等主要盟邦領導人通話,甚至連被拜登政府視為最大威脅的俄羅斯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日前也與拜登通話。

拜登當時也表示,希望重新設定前總統川普任內的美中政策,即使習近平「骨子裡沒有民主」,兩國之間仍可以避免衝突產生,也可以尋求更多合作機會;他當時說,如此描述並非批評,但美國政府已開始針對香港、西藏及維吾爾族等問題對中方施壓。

美學者:北京對台施壓,美中關係改善程度有限

(中央社)美國學者何瑞恩今天說,北京近年對台施壓、鐵腕管治香港與新疆,美中難以化解分歧;北京愈是對台施壓,美方愈可能明顯支持台灣。美中關係在可預見的未來將跌宕起伏。

何瑞恩(Ryan Hass)並說,總統蔡英文穩健、可靠,美國總統拜登在台海議題上重視這些特質,可望持續追求協助台灣面對外在威脅時感到安全、追尋經濟利益、在國際舞台上感受尊嚴與敬重的政策目標;北京愈是對台施壓,美方愈可能明顯支持台灣。

費城智庫外交政策研究所(FPRI)美東時間10日舉辦視訊研討會,由FPRI亞洲計畫主任戴傑(Jacques deLisle)主持,邀請華府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資深研究員何瑞恩討論美國對中政策等議題。

華府政學界近幾個月熱烈討論美國是否該揚棄40多年來的政策,從戰略模糊轉向戰略清晰,明確承諾美軍將在中共武力犯台時協防台灣。何瑞恩對此持保留態度。

他說,《台灣關係法》闡明美方觀點與利益,美國政策不該偏離這部處理對台事務的國內法。美方也應留意,蔡總統勇敢挺住黨內基本教義派壓力,在台灣認同與兩岸議題上展現穩定一致做法,美方改變長期政策將製造問題,恐影響台灣政局與2024年大選。

曾任白宮國家安全會議(NSC)中國、台灣及蒙古事務主任的何瑞恩說:「我尚未被說服我們有必要轉向(戰略清晰),做任何決定前都應該評估負面風險。」

蔡總統2016年上任以來,北京壓縮台灣國際空間,對台加強文攻武嚇,中共軍機擾台日益頻繁。另一方面,北京打壓香港公民自由、壓迫新疆維吾爾族人,引起美國朝野撻伐,成為美中關係惡化因素之一。

何瑞恩說,美方無法對中方上述作為視而不見,但北京認定這些是內政議題,其他人無權置喙,不會屈服於外在壓力調整做法。這種基本分歧預料將持續一段時間。

另一限制美中關係改善程度的因素是各自國內政局。何瑞恩說,兩國盛行民族主義論調,將對方當作雙邊關係惡化的元凶,雙方領袖大幅改善關係恐被解讀為軟弱,付出政治代價。因此,他認為美中關係在可預見的未來跌宕起伏是合理預測。

戴傑也說,

拜登政府強調民主、人權,台灣、新疆等議題確實讓美中關係發展面臨限制,也對美方切割議題形成挑戰,「你能在氣候議題上合作,而不被其他議題干擾嗎?」

何瑞恩表示,美中陷入長期體制競爭,再努力都難以改變對方,雙方都想向世界展現自己的治理與社會模式比對方更有效率。聲望終將由表現決定,哪個體制表現得更好、更能釋放人民潛能,將在國際體系享有更大影響力。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責任編輯:李秉芳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