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將對老人破口咆哮,背後是「免洗筷司機」經營模式的惡性循環

運將對老人破口咆哮,背後是「免洗筷司機」經營模式的惡性循環
示意客運業者照片,非當事公車 |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運將破口咆哮,背後是「免洗筷司機」經營模式所造成,你問這樣的事情市府難道不知道嗎?當然知道,但既然是勞動問題,就不在交通局的管轄範圍之內,加上「勞工/勞動局」無法管轄「交通局」管理的公車,就讓市民就成為祭品。

牛年才剛開始,高雄就發生令人痛心的公運事件。一名搭乘港都客運36號的民眾目擊,一位老伯要下車時向司機質問「故意開這麼快」,反遭該名司機拉下口罩大聲咆哮及連飆國罵問候媽媽。如此素質的司機在除夕(2月11日)罵人,還嗆說他司機就做到今天,但也被記者發現在初一(12日)繼續上班。

發生這樣的事件,到底是司機的素質差,亦或是公運制度以及官僚的前世糾葛?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運將破口咆哮,背後是「免洗筷司機」經營模式所造成

其實在網路搜尋關鍵字就可以發現「港都客運」早就愧對港都之名,前科累累。

2021年2月8日,港都客運紅27司機被發現在等紅燈時被發現,不戴口罩還滑手機。2020年11月就有港都客運司機出來控訴血汗工時,但港都客運總經理戴道根說是因為缺員。2019年10月港都客運更在楠梓加昌站倒車時不慎輾斃車後方59歲婦人

如此荒唐的管理上的疏失,在一個高雄市政府佔有42%官股的企業中,有四席官股董事的港都客運,為何可以持續發生死傷以及違紀事件,但身為股東的「高雄市政府」卻一點辦法都沒有,只能眼睜睜看著失速列車持續「出代誌」?

因為跟台北市擁有官股38%的「大都會客運」一樣,本來作為守護神的官股董事,在此居然成為門神。

南北公車業都有一個同樣症狀:缺員嚴重,而之所以缺員嚴重就是因為勞動環境非常血汗,所以無法獲得優質勞動力,好的司機也沒有辦法留下來,劣幣逐良幣,最終成為充斥「免洗筷司機」的現象。

除夕發生的故事,正是「免洗筷司機」的惡性循環。

這個惡性循環有一個SOP,首先是「免洗筷司機」造成的死傷、夾人、拖行,造成乘客(市民)畏懼搭乘綠運輸,運量於是降低繼續使用私家車,市府就砸更多補助拍更多影片祭出更多優惠,業者能從中獲得利益。這是市府、業者的官商複合體,低度勞動品質維持營運,時時刻刻處在風險之中。

中市電動公車疑剎車失靈連撞8車(1)
為示意圖,非文中提及事件 | Photo Credit: 中央社

一旦出事的話,就把司機給斬了,業者無責任,出事的司機就跟免洗筷一樣被丟棄。

交通局「所屬」的勞力壓榨,平行的勞動局管不太動

這樣的事情市府難道不知道嗎?當然知道,但既然是勞動問題,就不在交通局的管轄範圍之內。我用白話文再解釋一次,就是因為「勞工/勞動局」無法管轄「交通局」管理的公車,局處之間的本位主義之下,市民就成為祭品。

不需要遵守勞基法的業者,血汗對待司機,司機一旦出事又加上不會查證事實的媒體,很容易就會被操作成是乘客與司機對立。過勞既然可以省下成本,交通局又不會在意運輸安全品質,一旦合法遵守勞基法的公車業者,就會硬生生賺得比人家少。

交通局為何要包庇業者呢?因為交通局跟業者是一體的,一旦出事就會表示監管不力,面子比解決問題來得重要,最好事情可以由業者自己擺平不要經過議會。

這樣的官股制度,雖然讓台北市在大都會客運、高雄市在港都客運都擁有四席董事,但是並沒讓「業者們」成為這兩個城市的模範生,原本的保護神反而變成門神,設計各種包庇制度搓湯圓。舉例來說台北市曾經撞死文化大學女生的大都會客運從來不會因為重大缺失而跌落評鑑神壇,甚至還在發生意外的該年度勇奪優等,就是因為莫名其妙的加分後門,最終可以逆轉勝。

ttu4zdvs0m0wcjn0dy34at21jzniit
Photo Credit: 中央社

隔壁棚的「勞工/勞動局」針對勞動環境的缺失,無論是多麼積極也都完全無法撼動既有「交通局」的結構,因為他們只能對業者罰款,並不會動搖到交通局對業者的任何補助。

除夕港都客運36號失速列車的啟示只是冰山一角,但是卻是整個台灣綠運輸環境的縮影。每年好幾億的票價與運價之差,這樣的差額補助好幾十億的砸下去,還不會有人來跟你算自償率。結構如果不改善,勞動環境不提升,這失速列車的鬼魂將會在整個中華民國繼續流竄,然後業者繼續養肥貓,司機繼續瘦。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