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電、坦克、斷網,政變後軍政府恫嚇手段不斷,但緬甸人民害怕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夜色能遮掩暴行嗎?世界在看,地球是圓的,總有人是白燦燦的陽光下注視著。當晚緬甸北部大城密支那響起了成串槍聲,起因來自軍隊進入當地發電廠,民眾擔心軍隊控制電力而故意停電,包圍電廠而和軍隊發生衝突。軍警對抗議人士開槍,造成數人受傷,無法證實是橡膠子彈或實彈。五名進行直播報導的記者遭到逮捕,並被要求簽署認罪文件。
2月13日那天是緬甸國父翁山將軍(港譯「昂山將軍」)的生日,遊行民眾聚集在他的雕像紀念,廚師製作他喜歡的烤餅與豆子料理分送民眾,然而,緬甸人民的驚恐夜晚才剛要開始。
深夜烈焰
軍政府在夜裡追捕全民盟人士、參與公民不服從運動的公務員與醫護人員,更宣布撤銷「無法院命令不得拘留任何人超過24小時」的規定,形同軍警可以任意逮捕拘禁。
12日白天被特赦的23000多名囚犯,被救護車載運著,據傳救護車到哪,就會有房屋被焚燒。仰光、曼德勒與密支納等大城市的夜晚,持續傳出火警;數個鄉鎮傳出水塔與飲用水被下毒。
反對集權的人被抓起來了,縱火與放毒的囚犯被釋放了。
民眾自發地組成巡守隊,檢查有無可疑人士進入社區,如有訪客必須通報村長,甚至製作識別證供居民進出。
仰光徐涼的晚風,驚懼與憤怒籠罩。
警察到醫院追捕醫生;警察帶著紅玫瑰,比出三指反威權的標誌,站進人群裡;1988年帶領「8888民主運動」的領袖U Min Ko Naing與其他六名民主人士,13日被以煽動叛亂罪名逮捕;腦部中槍的女孩,同一天被移除呼吸器,成為2021年政變第一個犠牲者。
光
2021年公民不合作運動主要有四個族群:1.1988年代的民主人士與意見領袖;2.全民盟成員,從翁山蘇姬(港譯「昂山素姬」)、總統溫敏到政黨人士;3.參與不合作運動的公務員;4.「Z世代」,25歲以下,1995年以後出生的的年輕人。
1988年緬甸民主運動推出了領袖翁山蘇姬;2021年政變,前三個族群是敏昂萊政府主力追捕的對象,社會中具影響力的人被捕或躲藏,而敏昂萊只是尚未將步槍對準年輕人。
「無大台」的緬甸Z世代,手機裡的應用程式、VPN、直播是他們通往世界的工具,城市的年輕人體驗政治自由、經濟繁榮與選舉制度後,再也走不回軍事鎖國,敏昂萊也難以複製1988年大規模逮捕與流血鎮壓。
2020年至今的泰國青年示威運動,2019年香港青年Be Water精神,緬甸Z世代勢必將與敏昂萊正面衝突。
傷感與希望的複雜情緒,讓人難掩激動。
緬甸詩人莫偉寫了一首詩,總讓我想起仰光的夜晚,涼風徐徐,熱帶暖黏氣味襲人,無酒也醉。
「像現在,我失眠,仰光城也失眠
在整個城市都好眠的時刻
我將無法忘卻的思念
一邊在新建物的牆上塗鴉
一邊回到仰光,仰光也和我一樣」
最漫長的夜晚
緬甸人在2月14日至15日經歷政變後最漫長夜晚。
14日,數台裝甲車行駛在仰光道路上,一台忽快忽慢的裝甲車看似故障地冒出白煙,周遭的民眾憤怒地鳴喇叭、敲擊物品。
同一天政府宣布,15日凌晨1點至早上9點,全面斷網,就算發生什麼事,外面的世界也沒人知道。
斷網加上裝甲車,許多緬甸人決定徹夜守著不睡,恐懼與等待。等待發生,或是不發生任何事。
駐緬甸的歐盟國家與加拿大大使,14日發出聯合聲明,呼籲安全部隊避免暴力對待對抗議示威者與平民;強烈譴責緬甸當局拘留政治領袖、意見領袖、記者與公務員,同時也譴責軍方對電信系統的阻礙,與限制緬甸公民的基本權利。
聲明以「The world is watching」結尾。
夜色能遮掩暴行嗎?世界在看,地球是圓的,總有人是白燦燦的陽光下注視著
當晚緬甸北部大城密支那響起了成串槍聲,起因來自軍隊進入當地發電廠,民眾擔心軍隊控制電力而故意停電,包圍電廠而和軍隊發生衝突。軍警對抗議人士開槍,造成數人受傷,無法證實是橡膠子彈或實彈。五名進行直播報導的記者遭到逮捕,並被要求簽署認罪文件。
暴行從夜色走入白日。軍警闖入民宅,粗暴地毆打拘捕人士,最後舉起步槍對準頭部。

疾駛的軍用卡車,軍人用彈弓向停等交通號誌的群眾射擊。
什麼樣的國家,會這樣對待人民?
原本傳聞翁山蘇姬可能於2月15日被釋放,目前延至17日。
同日緬甸電信業者再度對用戶發出通知,16日凌晨1點至早上9點,全面斷網。
原來黑暗不是只有一日,有第二日,還有未來看不到的多少個夜晚。
夜色、停電、坦克、槍枝、斷網,逮捕記者與抗議人士,軍政府使用古老的恫嚇手段,但緬甸人民害怕嗎?轉頭看看進行中的泰國示威行動,再看看因疫情而如水潛流的香港抗議人士。
有誰不害怕?但永遠都會有人站出來。
曾有中國媒體問我台灣民眾對「武統」的看法。
「香港已經示範了統一的結果,所以香港民眾反送中。」我簡單地回答。我的7歲姪子,長得粗勇結實,好動愛講話,10年後如果他跟香港年輕人一樣走街頭,我現在就心碎了。
「但是反對可以改變什麼呢?香港人也沒有改變自己的命運。」他說。
我已讀不回。嚐過自由的空氣,就再也回不去了;沒有嚐過自由空氣的人們啊,你要如何跟他解釋自由的滋味呢?
緬甸也是。


延伸閱讀:
- 中國支持緬甸軍方政變?羅興亞難民慶幸翁山蘇姬被捕?緬甸的問題沒這麼簡單
- 普遍不認同翁山蘇姬的緬甸少數民族,如今也加入反對政變的「公民不服從運動」行列
- 翁山蘇姬主政後改善了華人的公民地位,這次政變華人不再為「中國因素」而選擇沉默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杜晉軒
最新發展:
-
身在異鄉聽聞緬甸政變,在泰緬人出錢出力表示「這次人民一定會贏」 1年前
-
【東南亞週報】泰訓練嗅探犬偵測武漢肺炎|菲國檢出新變種病毒「P.3」|緬甸文人領袖號召推翻軍政權 1年前
-
緬甸政變後媒體業陷困境,最後一家私人獨立報紙停止發行 1年前
-
這六年來我看著緬甸成長神速,如今槍炮吶喊聲卻成為我在仰光的日常 1年前
-
緬甸政變一個月回顧:28張圖看緬甸人民反軍事政變的28天 1年前
-
緬甸民眾發起「22222」全國大罷工,無懼軍方死亡威脅持續抗爭 1年前
-
緬甸軍警開槍鎮壓釀2死20傷,華航救援班機啟程赴仰光 1年前
-
【東南亞週報】 緬甸軍方大力鎮壓示威潮|星印外長籲東協舉行部長級會議協商緬甸出路|印尼新創獨角獸TRAVELOKA將赴美上市 1年前
-
緬甸政變:首位抗爭犧牲者,二十歲女學生頭部中彈不治身亡 1年前
-
貧瘠的公民文化、被捧上聖壇的翁山蘇姬與不忠誠的反對黨,注定了緬甸民主化的挫敗 1年前
-
緬甸軍事政變,替「不干涉內政」的東協與最大外資新加坡帶來進退兩難的挑戰 1年前
-
若緬甸局勢惡化發生大規模軍事鎮壓,中國或成最大輸家 1年前
-
緬甸軍方承諾將舉行選舉,仰光街頭爆發大規模抗爭 1年前
Tags: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