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賀歲片票房分析:《角頭—浪流連》領跑,《我沒有談的那場戀愛》、《跟你老婆去旅行》差強人意

牛年賀歲片票房分析:《角頭—浪流連》領跑,《我沒有談的那場戀愛》、《跟你老婆去旅行》差強人意
Photo Credit: 巧克麗娛樂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賀歲片的意義與價值或許是在精神方面,只有真正為全家大小男女老少考量打造的作品,才能在過年時節攜家帶眷一起團圓進戲院看電影。

每年全世界的電影都有幾段熱門的大小檔期,如6月底至8月的暑期檔、聖誕節到元旦等,還有中港台的農曆春節新年,都是必定推出大卡司、大製作、大規格、票房賣座、備受矚目及萬眾期待的搶手大檔電影,通常只要隨便一部不會太差的電影,都能夠輕輕鬆鬆熱賣破億(這裡就不必特別指明美金或台幣)。

台灣的賀歲檔期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以往的過年春節賀歲檔期大多由好萊塢電影盤踞,由於受到「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以下簡稱武漢肺炎)的影響,2020年後歐美上戲院放映的電影銳減,使得2021年的賀歲檔由華語電影撐場,春節7天連假結束,搶先從過年前就開始上映的國片《角頭—浪流連》擊敗東西方各國電影,以破9200萬新台幣的票房佳績稱霸賀歲檔,成績超越去年賀歲檔華語片票房總合三倍,截稿至此也即將破億。

_DSC0576
Photo Credit: 巧克麗娛樂提供

亞軍為同樣在過年前上映的《緝魂》,累積票房超過3500萬。第三、四名分別為《我沒有談的那場戀愛》票房約1550萬、《跟你老婆去旅行》為655萬,戲院排片比較少的新加坡電影《男兒王》約為211萬、國片《金不厭詐》則為83萬。

電影「緝魂」首映  劇組盼票房大賣
Photo Credit: 威視電影提供

賀歲檔外片冠軍則是賣破2100萬的日本動畫電影《STAND BY ME哆啦A夢2》,真人動畫片《湯姆貓與傑利鼠》進帳1600萬居次。從10月底上映至今的《鬼滅之刃劇場版無限列車篇》,在過年期間也有470萬的票房,目前票房已高達6億2781萬。過年前上映的《喬瑟與虎與魚群》賣破1800萬,《龍貓》也在過年期間突破千萬票房。

至於武漢肺炎疫情嚴重的中國賀歲電影更是創下紀錄,大年初一的電影票房超過17億元人民幣(約74億台幣),觀影人次超過3450萬,刷新全球單日票房紀錄,打破2019年大年初一創下的中國影史單日票房紀錄。春節檔期總票房截至2月16日中午已經超過60億人民幣(約260億台幣),刷新了春節賀歲檔新紀錄。中日台演員合作的懸疑喜劇電影《唐人街探案3》票房亮眼,上映83小時總票房突破31億人民幣(約135億台幣),成為中國影史上最快賣破30億的電影,是第11部票房達到30億人民幣的電影,也是第10部30億票房的中國產電影。儘管賣座鼎盛,但口碑呈現好壞兩極化。

說起華語片賀歲電影的來源,應該是開始於1970年代的香港,當時每年農曆春節前後,都會打造上映幾部配合農曆新年熱鬧氛圍、適合闔家觀賞、有笑有淚、歡樂大團圓為主題的喜劇電影,鎖定觀眾春節假期有閒有錢,這種影片即稱為「賀歲電影」,算是電影圈最重要的熱門檔期。

歷年香港電影的經典賀歲片有《最佳拍檔》系列、《五福星》系列、《警察故事》系列、《富貴逼人》系列、《家有囍事》系列、《花田囍事》等電影,成龍、曾志偉、陳百祥、黃百鳴、周星馳、劉德華、張國榮、吳君如、毛舜筠等港星都是過年熟面孔。

從2010年開始,台灣電影界也有配合農曆春節而開拍的賀歲片,從2010年鈕承澤的《艋舺》加入賀歲檔之後,賣出破億成績創下華語片票房之冠,國片在這個檔期就有明顯亮眼的表現,也開啟國片每年加入賀歲檔的風氣。其後2011年《雞排英雄》、2012年《陣頭》、2013年《大尾鱸鰻》、2014年《大稻埕》及2015年《大囍臨門》等賀歲電影的票房都極佳,特別是由豬哥亮、郭采潔、楊祐寧領銜主演的《大尾鱸鰻》,更創下了4.3億元台幣票房佳績,尤其在中南部的票房更是大賣,不僅超越電影重鎮台北市,也打敗當時同檔上映的許多好萊塢大片,國、台語夾雜俚語、豬氏幽默、流行金句都經常被各界引用、效法。

在1980年代,豬哥亮因歌廳秀場而大紅大紫,當年也曾玩票性質的零星演出朱延平的《大頭兵出擊》、《天下一大樂》、王晶的《新少林五祖》等影片。「深造10年」再復出後累積的高人氣,也讓他重返大銀幕, 2011年先在賀歲電影《雞排英雄》中擔任特別演出,發揮出「豬式幽默」的正港大銀幕魅力,挾著票房優勢,之後幾乎每年台灣電影的賀歲檔期都少不了豬哥亮,連續主演了《大尾鱸鰻》、《大稻埕》、《大囍臨門》及2016年的《大尾鱸鰻2》等賀歲作品,在台灣每部的票房成績屢屢破億,是當年的春節檔冠軍,也讓豬哥亮有了「破億票房天王」、「賀歲帝」的封號。

豬哥亮
Photo Credit:大尾鱸鰻

「秀場天王」豬哥亮是台灣少數可以跨越三個世代的共同話題,票房奇蹟及作品價值來自於台灣的舊記憶,對傳統的堅持與念舊,及長久經營累積出來的親切感。他的電影作品大都包含了餐廳秀文化與秀場語言、無傷大雅的性別玩笑、黑道討債與親情友誼等,有很多好笑、感人的梗,深深揪住觀眾的心。豬哥亮很懂觀眾想要看什麼,他認為不要對觀眾太好,而是「要把觀眾的心挖出來,在水溝洗一洗,再放回去」,台灣人能接受豬哥亮在大銀幕上的綜藝娛樂性,即使每部作品幾乎都是換湯不換藥,依然獲得許多觀眾的喜愛。

喜劇人物大都帶有悲劇特質,以前的豬哥亮只會搞笑,復出後多了些滄桑感。他很清楚自己適合扮演什麼角色,配合度高、創意想法多,常在現場臨時應變加上新東西,做足自己的功能,每種電影都能演出自己獨特的風格與特色,表演方式及內容雖然有些「油膩」,仍是個能悲能喜的好演員,只是他的表演從來沒有受到專業肯定,2017年的《大釣哥》票房不到7000萬,中斷了他的破億記錄,而這一切也都隨著他的離去成為絕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