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思考外包的陷阱》:重新掌握自己的思考方式——我們必須不斷提醒自己:這是水

《思考外包的陷阱》:重新掌握自己的思考方式——我們必須不斷提醒自己:這是水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想在這個充斥不確定性、眾多問題相互牽連、高度複雜的21世紀中,重拾自主權,本書是本不可或缺的指南。

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是否會成功還很難說。在集團決定成立這個學院時,身為掌管理耶魯大學的耶魯集團(Yale Corporation)成員的法理德.扎卡瑞亞,曾明白點出其中的風險:「這個學院可能無法執行所有理念⋯⋯學術自由與新加坡仍然封閉的政治體制有所衝突,這點可能對計劃不利。」無論如何,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是個野心勃勃的嘗試,謹慎地(稍稍)提升廣度的重要性,試圖讓教育更現代化。

對此,創院院長培里克利.路易斯表示:「在這個資訊商品化的時代,我們其中一項很重要的任務,是要幫助學生汲取多元文化的故事、歷史與思考模式。」總之,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正在幫助未來的全球領導者吸收全球多元的知識內涵,同時發展出跨領域的思考能力。

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的實驗進行時,其他教育創新並未止步。2017年刊登於《高等教育紀事報》(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的文章〈新人文教育〉(A New Liberal Art)表示,系統導向的教育或許會成為人文教育未來的模樣。這篇文章將系統思維定義為「一項檢視一個組織或問題裡重要部份之間的關係,並找出管理這些關係的方法,以產生更好結果的專業。」線性式思考者相信問題都有直接原因,所以能透過改善各個部分來改善整體;系統思維者則明白,問題可能有潛藏、非直接的原因,而不同部份之間的關係才是最重要的。

這篇文章特別列出了幾所以實用性和職業為導向的學校,這些學校皆採用系統思維的教育手法:其中一所學校是加州州立海事大學(The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Maritime Academy),在那裡,學生除了能學習讓船隻運行無礙的技術,也能學習在指揮鏈下互動。其二是美國餐飲學院(The Culinary Institute of America),在那裡,學生能學習如何面對意料之外的問題、嘗試擔任管理階層的角色,並檢視緊密連結的人類與技術系統。

當然了,許多線上教育計劃也在追求深度與廣度的平衡。其中最為人稱道的就是隸屬凱克研究所(Keck Graduate Institute)的全遠距無牆大學密涅瓦(Minerva School)。密涅瓦大學的創校教務長史蒂芬.科斯林(Stephen Kosslyn)過去三十年來曾在哈佛大學擔任各種職務,從心理學教授、系主任、社科學院院長都有。

《大西洋》雜誌一篇名為〈大學的未來?〉(The Future of College?)的文章指出,全遠距線上教學的用意是要讓大學「回歸核心,拿掉講座課程、終身教職,也不要足球比賽、藤蔓攀爬的教學大樓和研究圖書館。」這個模式很容易描述:網路教學佐以全球居住經驗的多元背景。2017年的報導指出,密涅瓦大學的錄取率只有2%,成為美國最挑學生的學校。

就我來看,密涅瓦大學最有趣的一點在於自身的定位。以下這句話是2017年11月學校官網的標語:「想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全球化時代成功,所需的準備工作包含:發展智識、建立特色、學習實用技能。」值得注意的是,密涅瓦大學開門見山地強調實用技能的重要性,但同時看重視野的廣度,強調「寬廣的知識與實用的技能」都很必要。

這裡所說的實用技能包括成為全球公民的意識,所以希望畢業生有在學校全球七個據點(舊金山、首爾、海德拉巴、柏林、布宜諾斯艾利斯、倫敦、台北)居住的經驗。學校官網標示出的各個學類(concentration)都附上一張清單,列出各學類能發展的職涯選項。同樣地,要斷言這種更強調實用性、但佐以寬廣視野的教育是否掌握了適當的平衡還太早了,但值得觀察。

這是水

2005年,榮獲麥克阿瑟獎(MacArthur Fellow)、身兼英文教授和作家的大衛.福斯特. 華萊士(David Foster Wallace)在凱尼恩學院(Kenyon College)發表畢業演說。華萊士向畢業生及來賓致意後,講述了一個簡單但充滿力量的寓言故事:「兩隻年輕的魚一同游著,巧遇一隻正要去別處、較年長的魚。年長的魚向他們點點頭問好,說:『早安,孩子們,今天的水還好嗎?』那兩隻年輕的魚游了一會後,其中一隻終於轉向另一隻魚,問道:『水是什麼鬼東西啊?』」華萊士說,這則魚的故事要強調「最明顯、最重要的現實,通常最難看見。」

華萊士不那麼看重智識的內涵,他表示:「人文教育並不代表要不斷吸收知識,而是教我們如何思考⋯⋯重點不在於有沒有能力思考,而是我們選擇思考什麼。」華萊士想傳達的最終訊息是,我們都能以不同方式詮釋現實世界,而如何詮釋則取決於我們自己。我們不需要自動把目光轉到聚光燈照到的地方。

華萊士表示:「我認為這是『教我們如何思考』的真正意涵。我們應該少一些些自滿,並對自我和自身所認定的事,要有多一些些的批判意識。」他接著點出人類自我中心的天性:「我們對世界的直接體驗支持了『我是宇宙的中心』的信念。我們認為自己的存在比任何人都更真實、更鮮明、更重要⋯⋯請想想,我們所有的經驗完全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你所體驗的世界就在你眼前、身後、左右,或在你的電視或螢幕上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