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外包的陷阱》:重新掌握自己的思考方式——我們必須不斷提醒自己:這是水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想在這個充斥不確定性、眾多問題相互牽連、高度複雜的21世紀中,重拾自主權,本書是本不可或缺的指南。
為了說明這點,他運用了一個看似瑣碎的例子,來展示「我們選擇怎麼思考」發生在眼前的事,這個行為的力量有多大:
下班車潮中,我有時會把時間花在對那些龐大、愚蠢、擋路的休旅車、悍馬車和V-12引擎貨車感到惱怒,氣他們燃燒油槽內40加侖的汽油這種浪費、自私的行徑。另外,我也會在意那些車尾貼有愛國或宗教貼紙的車輛。那些貼紙總是貼在最巨大、最自私的車輛上,而那些車的車主總是超醜陋、超沒公德心,又超蠻橫。
對華萊士來說,選擇去想這些事並不是問題;然而,若無意識地讓這些想法進入腦中,就有問題了。詮釋任何事情時,我們應該打破自動、下意識的預設模式,因為那種詮釋可能失真。我們必須思考其他可能性。就華萊士的觀察,我們能以很多不同的方式詮釋上述情境,或許「剛才超我車的悍馬車主,有一位受傷或生病的孩子坐在旁邊,急著送孩子到醫院。他趕時間的理由比我迫切且正當,所以其實是我擋到他的路了。」
華萊士鼓勵我們發揮同理心,先思考對方可能面臨的處境,再下結論。「如果你夠有意識讓自己有所選擇,你能選擇以不同方式看待結帳隊伍中那位肥胖、眼神枯槁、頂著大濃妝、大聲喝斥孩子的女人⋯⋯ 或許她平時不是這個樣子的⋯⋯或許她連續三晚都沒睡,握著罹患骨癌、瀕死的丈夫的手。」
追根究底,華萊士要我們重新掌握自己的思考方式,不讓預設的假定和本能的自我中心主掌大權,而忘了思考其他詮釋方式或發揮同理心。他最後如此總結這場精彩的演講:「最重要的一種自由必須仰賴專注、意識和紀律⋯⋯相反的情況是意識的缺乏、預設的模式、汲汲營營的生活,以及無法掙脫曾經擁有珍貴之物卻失去了的失落感。」華萊士表示,我們必須要意識到「什麼才是真實且必須的東西——那些東西一直近在眼前,只是不容易察覺。我們必須不斷提醒自己:這是水⋯⋯這是水。」
我所認識其中一位「最有水的意識」的人,是基威特公司(Kiewit Corporation)董事長、前執行長布魯斯.格魯庫克(Bruce Grewcock)。基威特公司是美國建設公司的領頭羊,並剛好是一間員工持股公司。這家公司數十年來發展得很好,使身為股東的員工也隨之受惠。
我在耶魯教商業倫理專題討論課程時,曾邀請布魯斯和他幾名同事來班上,討論基威特公司是否該成為上市公司。檯面上的條件很具吸引力——基威特的股價很可能會翻倍、公司的募資成本會降低、多餘的資金可以使公司在大型標案中更具競爭力。此外,擁有公開交易股票能使公司以更好的條件併購其他公司。
我先讓學生針對這個議題進行辯論,刺激出一些不同看法後,再轉向布魯斯問道:「那你真正的想法是什麼呢?」他接下來的簡短回應,顯示他深刻意識到,他與股東在公司的精彩成功故事中扮演了何種角色。他首先指出,自己認為基威特的員工不太可能會提議讓公司成為上市公司,因為大家都明白這麽做會改變公司的文化⋯⋯大家都明白,公司的營運會直接影響他們的收入,所以身為股東而非單純只是員工的他們,會做出不一樣的決定。
接著,布魯斯從破舊的公事包中拿出顯然是從雜誌上撕下的一頁。那頁雜誌皺巴巴的、褪色又破爛,顯然跟著他很久了。我以為他會繼續翻找別的東西,但沒有,他舉起那頁雜誌給大家看。
那是瑞士指標性製錶商百達翡麗(Patek Philippe)的廣告。畫面中有一對父子,布魯斯念了上頭的標語:「沒人能擁有百達翡麗,只不過為下一代保管而已。」他表示自己對基威特也是這種感覺。的確,他是公司的董事長、執行長,也是當時的最大股東,但他覺得自己不過是為下一代保管公司而已。
布魯斯和很多其他成功的公司高層不同,他明白公司的股權結構和歷史脈絡會影響他與公司的成敗。他不像華萊士口中的那些人那樣,下意識地以自我為中心。他與其他數十位我曾碰過面的基威特管理高層都深深明白一點:自己只是龐大基業的一部分,他們知道自己身處於「水」中。我認為,這個意識正是基威特的表現之所以能超越大部分同業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們彷彿在說:「這是基威特⋯⋯這是基威特。」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思考外包的陷阱:在「快答案」的世界,我們如何重建常識、擴充思維?》,大寫出版
作者:維克拉姆.曼莎拉瑪尼(Vikram Mansharamani)
譯者:田詠綸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2020年最重要的一本領導書」
——Leadership Now倡議
21世紀充滿不確定,讓人難以招架。
數據爆炸、選擇激增,這使我們習慣向AI算法與專家達人尋求最佳化與低風險的解答——但這也極危險地讓個人的智力活動開始凋敝。
我們必須學會重新開拓眼界、找回主見、練習自行判斷。
2014年,正值伊波拉病毒疫情的高峰期,一名男子剛從賴比瑞亞返回美國,因為發燒和腹痛就醫——院方卻讓他返家了。醫護人員雖然知道這名男子剛從伊波拉病毒的疫區回來,卻都不認為他感染了伊波拉病毒。男子確診染疫後病逝不久,照顧過他的其中一名護士搭飛機時,因為體溫未達禁飛標準,得以登機。後來這名護士確診感染伊波拉病毒。整起事件裡的專家因為過於遵守規定,把判斷力和常理擱置一邊了,最後疫情沒像電影《全境擴散》(Contagion)那般失控,靠得全是運氣。
Tags: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