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羅賓漢花園生與死:拆掉東倫敦的「未來烏托邦」,市中心將不再有窮人

羅賓漢花園生與死:拆掉東倫敦的「未來烏托邦」,市中心將不再有窮人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東倫敦羅賓漢花園社區在二戰後住宅短缺的脈絡下興建,但原本建築師的烏托邦願景並沒有成真,2017年,雖然有全球建築師請願反對,這個公共住宅仍遭拆除,之後的公寓變得更小更精緻更華麗,租金也會提升,那些租不起的原住戶也順理成章的離開市區......

坐在南韓藝術家徐道獲(Do Ho Suh)的錄像作品《羅賓漢花園社區》(Robin Hood Gardens)[註] 面前,看著他以縮時攝影、無人機、3D掃描測量建構出這個備受注目的社會住宅。屋內的裝潢無論壁紙、杯盤碗碟或傢俱都都顯得陳舊,少數入鏡的居民仿若幽魂般,隨著斷點一拍拍殘留下身影,鏡頭一轉,斷垣殘壁和建模相疊,你才意識到這棟建築正在面臨拆遷,正一點一點從世上消失。

這件作品是由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ictoria & Albert Museum)委託製作,選在2017年,羅賓漢花園拆卸工程啟動、部分建築群還有居民活動時開始紀錄,同時V&A還挑選了建築的三層樓,收藏其外牆立面和部分內部裝潢,以及建築模型。

V&A並非首次收藏建築,過去已經有Norfolk House Music Room和Sir Paul Pindar's House作為知名案例在前,但羅賓漢花園的整套收藏可以說是V&A史上最為龐大的收藏計畫之ㄧ,而此以建築本體和錄像互為表裡的典藏方式,或許,也是收藏了近代英國建築設計與都市計畫演變史。

The Disappearance of Robin Hood from ArchFilmFest London on Vimeo.

羅賓漢花園的生與死,徹底緊扣著英國社會住宅發展歷程,亦是如此的蓬勃興起,最後黯淡。

第一代居民:我當時覺得自己站在城市的未來

二戰後,英國面臨到嚴重的住宅短缺,尤其被德國大轟炸後的倫敦,極力需要在短期內將城市生活拉回正軌,既有的貧民窟被大量拆除,替換上低成本、模組化的中高層公寓,另一方面,由於新的建築勢必採用工業化生產方式,也能創造就業需求,對當時戰後的英國政府完全就是一魚兩吃。

羅賓漢花園社區就是在這個脈絡下興建,其建築計畫主導的Alison & Peter Smithson夫婦本身就是當時年輕英國建築師的領頭羊。作為新粗野主義(New Brutalism)的先驅之一,他們強調建築應回應當地居民與原有社區,而且不再使用英國傳統的建材,改由混凝土和鋼材混合建造,並讓素材的原生美感徹底展現,不額外地修飾。

就這樣,作為80年代英國新式粗野主義建築代表的羅賓漢花園社區在1972年誕生了。座落在東倫敦的交通樞紐,緊靠著黑牆隧道(Blackwall Tunnel),遠遠地與金絲雀碼頭(Canary Wharf)相對應,公宅的居民也大多是碼頭和當地工廠的工人。羅賓漢花園總共有兩棟樓,分別為十層樓和七層樓,兩棟樓中間有個小公園,小孩子們騎著自行車玩耍,四周圍牆環繞,隔絕出一方世界。據第一代居民回憶,小時候他們住進剛建好的羅賓漢花園時,站在高層樓俯瞰城市,不禁興起自己站在城市未來的念頭。

「我們是否能讓人們的居住生活更好?」

對Alison & Peter Smithson而言,粗野主義不僅是一種風格,更是一種哲學,其建築也不僅僅是在美學上的追求,更希望藉此展示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新型城市的典範。這個思考體現在羅賓漢花園最著名的「空中廊道」(streets in the sky)上,每個三層樓就會有一條寬廣的陽台,左鄰右舍可以拉椅子坐在上面聊天喝茶曬太陽,小朋友穿梭各家串門子,發展出新型態的城市人類交誼。

然而,或許該建築存在的時候,並沒有真如他們所願成為烏托邦。

shutterstock_1594730803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羅賓漢花園在建造時有著不可避免的設計缺陷,時興的工業化建造雖可以縮短工程期,但伴隨而來的是施工品質因趕工沒有好好監管,而且許多新式的工法和素材並不一定適合建築,因此房屋在時間一久後,陸續開始有問題。

另外,公宅的居民對於鄰人不一定每個面孔都清楚,陌生人很容易就能侵入住宅,加上建築的死角較多,人們也不如建築師預想的會長期待在陽台上閒晃聊天,無法有效地喝止犯罪,再者,由於圍牆將公宅與街道斷開,形容了一個封閉的場域,久而久之,羅賓漢花園成為了當地治安隱憂。

Peter Smithson在1990年代的採訪中也坦承,在許多地方,人們會在門口種花或擺設,然而羅賓漢花園無法,因為如果有人將物品放在公共區域,很容易就被他人破壞掉,這也使得人們越來越沒有安全感,不願意將自己的生活衍伸到走廊上,更不願意去維持公共區域。

除了設計本身的問題,英國公宅法案也在1979年面臨到了極大的挑戰。當時柴契爾政府提出了「購入權制度」(right-to-buy),公營住宅從原本的政府長期持有,變成個人和公司可以洽購,乍看之下是人人都能享有自己的房子,為房子負責,卻也因公宅私有化後大量的轉售轉租,居民結構也漸漸產生改變。

2008年,開始有拆除羅賓漢花園的聲浪

當時的房子由於管理委員會長期的漠視,養護不佳充滿了裂縫,即便許多人認為應該要好好維修而非鼓勵居民遷居,政府依舊開始討論起羅賓漢花園重建的評估。許多建築師開始發動請願,Richard Rogers、Zaha Hadid、Robert Venturi和Simon Smithson都是其中一員,他們希望政府能夠基於文化資產的考量,保護英國戰後最重要的公共建築計畫,但是這個請願並不被英國政府受理。

在政府的觀點中,歷史建築的評估應為時間長短,因此近年蓋起的建築更需要被嚴格審視,如果不能夠代表該類建築,就無法被列入保存;而很可惜的,即便羅賓漢花園以其粗野主義風格與空中廊道名列建築史,但這兩者並非創新的元素,而建築本身功能性的絕對缺憾以及它的維護困難,都使政府不願意將其列為歷史古蹟。此外,也有超過75%的居民支持拆除計畫。

shutterstock_1131023963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