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第一位女記者」楊千鶴:我一定要跟日本人同等待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臺灣第一位女記者」楊千鶴是帶有傳奇色彩的戰前作家,而楊千鶴彷彿燦爛奪目的彗星一閃而逝。
文:楊双子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個藏品
「臺灣第一位女記者」楊千鶴是帶有傳奇色彩的戰前作家。她在1941年起任職記者,以臺灣女性獨有的視角與關懷書寫諸多報導,也因而受邀撰稿多篇雜文,展現當時女性少見的豐沛寫作能量。而楊千鶴寫作生涯僅有一篇短篇小說創作,卻僅此一篇便在臺灣文學史上留名,也就是她1942年發表的短篇小說〈花開時節〉。
楊千鶴彷彿燦爛奪目的彗星一閃而逝,1943年起輟筆近半個世紀,直到1990年代重新拾筆回望往日時光。彼時文學少女的花開時節是什麼模樣呢?楊千鶴的演講手稿〈我對日據時代台灣文學的一些看法與感想〉字裡行間有時年的浮光影影綽綽,令人讀之悵然。
臺灣戰前作家楊千鶴1995年5月27日定稿的〈我對日據時代台灣文學的一些看法與感想〉,是一份演講手稿。篇名旁有個括弧標註:「北美洲臺灣人醫師協會十一屆年會文化講座講稿」,文末落款顯示這篇文章也是在美國寫的。閱讀手稿影本的當下我暗暗吃驚,四百字稿紙寫了二十六頁半,語言風格頭尾一貫,記述往事條理清晰──而寫下這篇文章的1995年,楊千鶴七十五歲。

楊千鶴是誰?
維基百科開頭如是說:「楊千鶴(1921年9月1日-2011年10月16日),臺灣臺北市人,臺灣第一位女記者。」往底多捲兩下,便是生平敘述:「楊千鶴畢業於臺北女子高等學院。學生時期曾參加『全臺灣桌球比賽』[1]獲得女子學生單打冠軍,女子學生雙打冠軍。畢業後與劉玉女搭檔獲得社會組女子雙打冠軍。」
既是臺灣第一位女記者,又以桌球征戰帝國島嶼,有賴這樣的記載,讀者多半會對這名女士留有允文允武的印象。不過,百科僅能勾勒表象而無法觸及靈魂,比起條列記事,還是少女楊千鶴曾經發出的豪語最能體現她的性格。
我一定要跟日本人同等待遇!
那個時候是1941年,日本人(內地人)的薪水比臺灣人(本島人)多六成加俸的年代[2]。楊千鶴畢業離校,初入社會任職於臺灣大學農學院理農學部教授研究室助理,發覺薪資存在顯著的不公平待遇便憤而辭職,隨後她應聘時年臺灣第一大報《臺灣日日新報》報社記者工作,便發出了這樣的豪語。
即使身為女性,身為本島人,身為初出社會的菜鳥,即使臺灣島嶼從來不曾有任何女性在此前擔任記者──二十歲的少女楊千鶴,仍然堅持她理應獲得的公平待遇──她要跟內地人獲得同樣的薪資。
最後,她得到了這份工作。
在寫了一部名為《花開時節》的長篇小說以後,我經常與人談論起楊千鶴,因為這正是一部向楊千鶴短篇小說〈花開時節〉的致敬之作。
2017年的長篇小說與1942年的短篇小說,如何致敬起呢?固然從歷史背景與故事主題來看,明顯都是「日本時代女學生成長歷程裡必須面對的現實困境」,但其實更根源的地方就是致敬了。長篇小說《花開時節》的女主角楊雪泥與松崎早季子的誕生年是1921年──她們與楊千鶴相年。

楊千鶴是一個座標。
1921年出生於臺北,接受日本現代女子教育成長,迎接全球化消費時代的來臨,「女性解足」是上個世代人的宣傳,少女學生不再受限於家庭私領域,走進了公共空間。這是女性主體性建立的重要時代。此前女性的「身體」服膺三從四德,為家族/家父長制度所擁有的財產,至此女性嘗試奪回身體的控制權,比如追求運動競技的自我成長,追求獨立工作的應得權力,也比如追求殖民社會公平正義的合理處遇。由二十一世紀回首描摹彼時世代的星星點點,楊千鶴就是那個年代「摩登新女性」的重要座標。
且再讓我們回到楊千鶴發表短篇小說的那個時候吧。
1942年,對彼時絕大多數的島嶼人們而言,那是昭和17年。皇民化已經推動數年,遠方大陸的戰爭如火如荼。楊千鶴筆下繁花盛開的季節是什麼模樣呢?留有自傳色彩的〈花開時節〉是楊千鶴生平唯一創作發表的小說,故事描寫女校畢業生對未來人生道路的自我探詢,展現中上階層女性面對傳統生涯道路時的迷惘與質疑,通篇小說對殖民政府壓迫與大時代戰爭之事,毫無著墨。
然而,少女楊千鶴發出豪語爭取權益並就職臺灣日日新報社,就是前一年的事情。且在同一年,楊千鶴因臺日新報社奉行皇民化運動下的文化政策牴觸其主張原則,再次辭職。

楊千鶴是一個座標。對照同世代以日文寫作的臺灣男性作家,她著眼截然不同的面向,如她自言是「我所寫的是著重心理的感受,反映年輕女性知識分子的看法」。臺灣日文作家同樣面對殖民地的現實困境,楊千鶴選擇寫下只有她深刻同理的那部分。那是男性執筆的歷史不可能記載、男性執筆的文學不可能著墨的,屬於女性知識分子的生命經驗。是透過楊千鶴,昭和時代臺灣社會的複雜面貌才得以呈現。
少女1943年結婚為少婦,少婦楊千鶴進入婚姻就輟筆直至晚年。楊千鶴說是生活型態與文學場域的變化令她無從書寫。那是少女的主體性瓦解,遭到家庭收編;創作者的文字與文化被迫滅亡,只能遠遁海外。一晃眼過去半世紀,1995年楊千鶴重新提筆回顧往事,竟然使用流暢的中文寫成。
二十六頁半的四百字稿紙,滿版字數一萬零六百字。楊千鶴如信手拈來,暢談文學的定義,爬梳日治以來臺灣文學史的發展,記述人事並論及自我志向。當手稿行文並置談論日本與中華民國之統治,以及統治之下的文學史脈絡,不啻指明了她的個人觀點:臺灣是有別於這兩個統治政權的國家,而臺灣文學,應該跨越文字的界限走向更遠的地方,不僅只是為政權服務。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方穎豐的小夢想成就少棒之家的大志氣!安麗與棒球校長為小小球員建立以「家」為核心的棒球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不會教棒球到成為少棒界的棒球校長,方穎豐憑藉著對教育的使命與對體育的熱愛,在台東成立少棒之家。這一路走來,歷經許多挫敗與艱難,幸好有各方志同道合的人支持,尤其是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十年來的贊助,讓少棒之家至今仍持續培育小小選手,在棒球的路上勇敢追夢。
談到少棒,許多人一定會立即聯想到台東,因為不少優秀的棒球選手都來自台東,其中少棒之家更可說是棒球選手的育成中心,如中華職棒統一獅的左投林詔恩、U12世界少棒錦標賽季軍成員簡紹翔。而培育無數小小球員追夢的少棒之家,背後的重要推手則是在少棒界有「棒球校長」之稱的方穎豐校長。
從事教育工作長達35年的方穎豐校長,原不是棒球專業,而是體育班的導師。因原本帶領棒球隊的教練離去,讓他因緣際會接手棒球隊。但剛開始,他才發現自己不會教棒球,連打擊都常揮棒落空。為了帶領球隊,他開始研讀棒球相關書籍,請教棒球教練、前輩,仔細、認真地觀看每一場棒球比賽。初期,棒球隊出賽常常十比零提前結束,方穎豐在球場告訴自己,「孩子在球場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是重要的,我應該要對這些孩子負責任,我一定要在這紅土球場站起來。」約十年的時間,他不僅讓球隊拿到台灣區比賽的第一個冠軍,還成為球場常勝軍。

棒球是人生的縮影必須築夢踏實
對棒球如此執著,並不是因為以主流價值觀而言,棒球隊可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對挫折的容忍力、強大自己的心理素養等。對方穎豐來說,棒球其實就是人生的縮影。他帶領球隊並沒有過多複雜的想法,純粹因為孩子喜歡棒球,那就讓他們好好打棒球。而棒球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又剛好有職業球隊,所以就以打到冠軍、打到職業隊作為夢想與目標。他以「築夢踏實」的精神,期望從一場場比賽中,為這群孩子建立生活的態度,面對困難、阻礙如何再站起來。
少棒之家的雛型源自張家五兄弟
為什麼會想成立少棒之家?方穎豐說到,他原先在基隆的學校服務,在偶然的機會帶隊到台東比賽,他驚豔台東的孩子打起棒球就如同他們唱歌般,個個都是天生好手,不論是球感、打擊、運動神經都非常優秀,各方面的協調性極佳。因為校長任期及家庭等因素,方穎豐請調至台東任教,之後便積極籌組棒球隊,想一圓棒球夢。
方穎豐回想,少棒之家最早的雛形來自於「張家五兄弟」。當時球隊有個阿美族的小孩張進德,擁有棒球天賦與極佳的球感,但卻因為家庭因素必須轉學,無法再參加棒球隊。於是,連族語都不會說的方穎豐,只好帶著學校裡會說族語的護理人員,一同去拜訪學生家長,想勸說張進德的阿嬤讓他繼續留在棒球隊,甚至承諾會提供張進德的三餐、住宿、球具裝備以及生活照顧等。
護士將方穎豐的承諾如實翻譯給阿嬤後,沒想到阿嬤回覆讓護士大笑說,「校長你賺到了。阿嬤說,我有五個孫子,全部都給你。」就這樣,他硬著頭皮帶回五個小孩,將校長宿舍改為兄弟五人的住所,平時除了上學、訓練外,同時提供食宿、生活起居照料。
不只是棒球隊 而是充滿關愛的「家」
方穎豐說,張家五兄弟是讓他堅持在棒球教育這條路上,一直往前走的重要因素。當時,張家大哥張進德才小學五年級,雖然球技不凡,卻有學習障礙。最小的弟弟張偉聖,也才幼稚園,正是需要有人陪伴、關心的年紀。
為照顧張家五兄弟,再加上台東學童的狀況,方穎豐開始思考,他想要的不只是棒球隊,他想要給這群孩子一個家。家不是只提供三餐溫飽,棒球訓練而己,家是有人可以輔導他們學業,照顧他們生活、關心他們的成長。所以他將棒球隊取名為「少棒之家」,讓參與球隊的學童們都一起住校,一起訓練,一起上課,他像爸爸一樣關心、照顧這群孩子的生活。
因為少棒之家給球員們的不僅是球技訓練,方穎豐如兄、如父的照顧,讓這群來自台東的棒球選手有了家的溫暖,在學習及訓練上都更加認真,日後這群選手紛紛以不凡的成績回報方穎豐的關愛。張家五兄弟中的老大張進德、老二張進龍、老三張育成以及最小的弟弟張偉聖,都在職棒的領域中有不錯的表現。方穎豐笑說,這是他有史以來投報率最好的招生,不僅一次招到五位選手,而且還有四個在職棒領域擁有傲人的成績。

「小夢想 大志氣」翻轉少棒之家的未來
少棒之家成立後,面對孩子的住宿、三餐、裝備、球具、球衣等,龐大的開銷讓方穎豐一度喘不過氣來。此時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甫成立,以「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召募公益合作夥伴,讓方穎豐看見了持續下去的希望。
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資深公關經理黃南瑄表示,安麗在三十周年慶時成立「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希望秉持著安麗以人為主、利他共好的宗旨,透過基金會幫助需要資助的團體。2013年基金會展開「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少棒之家即為第一屆頭獎的得主,因此牽起雙方的合作。

方穎豐笑說,安麗「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是他寫過最難寫的企畫案,短短6頁卻比其他機構要求的50頁還難寫。不過在安麗甄選的過程中,卻是讓方穎豐收穫最多的。他在撰寫計畫書與評審提問的過程中,逐一檢視自己有哪些沒做到,哪些可以加強,讓他在經營少棒之家時有了更多的想法,也讓少棒之家更好、更完善。
懂得感恩、惜福的少棒之家
少棒之家成立至今,方穎豐表示這是集眾人之力才有如今的成果。少棒隊球衣上繡著「惜福」二字,源自於最早支持他成立棒球隊的贊助商洪百吉先生,洪百吉不要方穎豐在球員球衣上印上企業名稱,而希望以「惜福」代替,讓孩子懂得感恩並珍惜所得一切來自眾人的力量。
十年前,安麗與方穎豐因為「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開起合作機緣。十年間,安麗的會員也陸續提供各方面的協助,例如提供營養協助,帶著孩子做營養午餐等,也由於安麗的協助,更多人看到少棒之家,瞭解少棒之家,紛紛加入資助的行列。近年,少棒之家更是安麗「愛陪伴課輔計畫」的合作對象,提供孩子課業輔導,希望孩子不僅球打得好,學業也能保持水準。
過去十年,安麗透過「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以及「愛陪伴課輔計畫」幫助弱勢的孩子,希望他們有翻轉未來的機會。未來,安麗會繼續透過多元的評審以及完善的甄選機制,針對具影響力且可持續執行的兒少專案進行合作贊助,讓弱勢孩子也能成功追夢、實現自我,擁有不一樣的未來。
◎小夢想 大志氣 追夢計畫
看更多追夢計畫故事
參與追夢計畫網路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