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人「看」而非給人「用」:台灣的公園遊戲場為何都缺乏樹蔭?

給人「看」而非給人「用」:台灣的公園遊戲場為何都缺乏樹蔭?
照片引自彰化市公所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林子平教授的研究指出,在樹蔭濃密的公園,大氣溫度會降兩度,體感溫度下降十度,顯示有樹有水的自然生態公園能有效幫都市退燒。以下將針對台灣公園遊戲場缺乏樹蔭的現況進行分析與建議。

文:莊傑任、潘汝璧

(本文改寫自2020年8月9日由「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特公盟]主辦的「還給孩子一座林蔭遊戲場」講座。內容:莊傑任|記錄:潘汝璧)

2020年盛夏全台熱得猶如一顆赤紅色的烤番薯,台北氣象站在七月更測得歷年最高溫的39.7度,孩子們也都被夏天遊樂場內的高溫嚇到,尤其是沒遮陽設施的沙坑和遮蔭不足的鞦韆,加上公園的不透水舖面的比例高(混凝土、柏油、溜冰場),成為公園的熱來源,水泥和金屬滑梯溫度將近60度,待在裡面就像烤箱烘烤人肉。不禁讓人懷疑,怎麼公園和遊戲場都沒有樹蔭?

公園需要樹蔭和綠地降溫

一棵大樹等於一台40噸的冷氣(雲科大研究報告),一般在路面四分之三區域有樹蔭遮擋時,可以降溫超過攝氏2.5°C(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PNAS)。成功大學林子平教授的「公園遮蔽性與民眾使用關連性研究」的研究顯示,在樹蔭濃密的公園,大氣溫度會降兩度,體感溫度下降十度。在台北創下最高溫39.7度紀錄的悲傷時刻,大安森林公園的氣象站測得37.1度,事實證明有樹有水的自然生態公園能有效幫都市退燒。

林蔭遊戲場能藉由樹木的茂密繁葉提供遮蔭,擋住太陽的輻射,幫地面降溫,冷卻遊具表面溫度,降低人們的體感溫度,替炙熱的台灣遊戲空間提供一個解方。

公園遊戲場缺乏樹蔭的現象分析

以屏東和平公園、道南河濱公園、彰化市立兒童親水公園遊戲場為例,巨大空曠的遊戲場塞入滿滿遊具,鳥瞰空拍圖很美很壯觀,但整片廣場只有邊緣幾棵零星的樹,熱到不行。兒童遊戲場不能只追求空拍視覺的宣傳效果,更應重視孩子實際使用的林蔭需求。

1
照片引自屏東縣政府
屏東和平公園遊戲場缺乏林蔭的設計。
1
照片引自彰化市公所
彰化市立兒童共榮公園遊戲場,缺乏樹蔭遮蔽。

缺乏因地制宜的設計

目前台灣有許多公共工程製造大量的空曠廣場、草皮,整體林蔭覆蓋率卻偏低,這樣通透開闊卻炎熱的景觀蔚為潮流,起因於歐美建築師、景觀設計師所推崇的留白空曠、減量設計的當代美學。翻開Landscape Structures, KOMPANPlaygrounds, Berliner Seilfabrik等遊具設備公司目錄的案例,會發現溫帶國家因氣候涼爽、缺乏日照,常見到人們因為對日照的需求,在草地上野餐、曬日光浴,於是有公園遮蔭越少,使用者越多的文化現象,因此規劃出公共空間中央有巨大的水泥,有面積廣大的廣場、步道和人工設施。但當溫帶國家的景觀營造引進熱帶氣候的台灣時,卻沒有因氣候環境不同而調整,導致一棵能遮蔭的樹也沒有,更沒有所謂的植栽計劃。

林子平教授為此展開研究,其「公園遮蔽性與民眾使用關連性研究」顯示,台灣的公園樹蔭越濃密的地方,反而使用者越多,正好和溫帶國家相異。

遊戲場內若是將遊具過度集中,會導致缺乏植樹的空間,沒有大樹遮蔭造成公園在炎熱白天沒人願意使用。唯有建築師和設計師重新重視人本使用的角度,廣場和步道空間變小,綠樹和自然才能再重回遊戲空間裡。

1
Photo Credit: 莊傑任
高雄二聖公園,人群集中在樹蔭下。

給人「看」而非給人「用」──設計尺度失衡的問題

可能是因為數位設計興起,設計師容易以上帝的視角做設計,而忘記人性的尺度,單看紙上平面圖和3D模型做建構出來的廣場和步道,看似比例大小適中,但在面積較大的公園,如衛武營、少康森林公園,做出來的廣場和步道卻大到尺度失衡,讓走在公園裡的民眾感到莫名其妙,這麼大面積的廣場和步道,除了熱死人以外,到底是設計給誰用?等到公園完工的空拍圖被放在媒體、社群被瘋狂轉貼時,我們才意識到,這公園是拿來空拍照片給人「看」的,而不是給人「用」的。

經台灣護樹團體聯盟實測,烈日下的水泥溫度比起草地地表溫度高出17度,樹蔭下的水泥溫度比起樹蔭下的草地地表溫度高出10度,文化大學景觀系張琪如副教授為此展開研究,發現當公園的水泥等人工設施面積大於整體公園50%,公園甚至會比周邊環境更熱。

1
圖片引用自交通部觀光局
衛武營的巨大步道與廣場。
1
Photo Credit: 莊傑任
高雄英明公園,步道2.5米寬,是比較人性的尺度,也提供較多的綠地和林蔭。

公園的毀樹危機

公園毀壞大樹的工程亂象,是另一個亂象。如果有去過華山大草原的孩子們,一定認得出這棵樹齡二十年的榕樹爺爺。榕樹爺爺特有的低矮分枝和交錯枝條,構成一個最天然的兒童攀爬的老樹遊戲場,第一次與他相遇的孩子,會摸摸他,會瞧瞧其他樹上遊戲的孩子。來很多次的孩子們,大榕樹早成為他們的好朋友,他們總是摸摸他每一個樹節,時而坐著,時而趴著,時而跟著朋友一起在樹上遊戲著,時而在他底下乘涼,時而撫慰心靈。

這一棵榕樹,是台北市許多孩子學會爬樹的啟蒙老師。2019年6月,這棵親近人的老榕樹無預警的被主管機關以「兒童安全」為由,派人砍除20幾根樹枝,其中最粗壯最低矮的大枝幹也被砍除,樹基部露出巨大的傷口(縱向40公分,橫向25公分),原本兒童遊戲其間的枝條,承載孩子的底部的粗主幹被砍斷,連上頭支幹也被無情斷頭。

1
Photo Credit: 特公盟
華山公園老樹被砍。

高雄市更以公園改建的名義,有17座以上的公園內的大樹都被粗暴修剪,摧毀了27公頃以上的綠地,約2000棵大樹被移除,例如鳳甲公兒二兒童遊戲場、高雄青年公園、小港華立街公園、鳳山和德里公園的大樹樹冠覆蓋面積大幅減少。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的研究人員,對麥迪遜市不同樹木覆蓋度街區進行了溫度測試,測量分析結果發現,一個城市街區至少需要至少40%的樹木覆蓋率才會有明顯的溫差。樹冠覆蓋率比綠覆率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