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好料,抗憂鬱:七種療癒身心的食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除了吃藥,還能吃什麼改善心情呢?許多食物都含有讓心情愉快的營養素,有助於抗壓、抗鬱:
除了吃藥,還可以吃些什麼改善心情呢?
生活中有許多食物都含有讓心情愉快的營養素,有助於抗壓、抗鬱。但是,飲食只是紓壓的輔助方式,如果長時間情緒憂鬱,還是要諮詢醫生或心理師,尋求專業協助。

起司
起司內含的「色氨酸」能協助製造「血清素」。血清素可以調節情緒,讓人有愉悅的感覺。其他含有色氨酸的食物還有牛奶、蛋黃、雞肉、杏仁、毛豆等。

香蕉
香蕉富含的維生素B6有助合成大腦中的天然抗憂劑「多巴胺」與「正腎上腺素」,每日一根香蕉能有效幫助舒緩情緒、改善睡眠。
此外,「維生素B群」(B1、B2、B6、B12菸鹼酸、葉酸)促進細胞再生,維持腦部、神經系統正常運作,幫助精神狀態維持在穩定的狀態。其他富含維生素B群的食物有菠菜、堅果類、全穀類。

奇異果
面對壓力時,消耗的維生素C會比平常多八倍。每日補充維生素C,有助增強代謝腦中神經化學物質,對抗憂鬱。其他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有芭樂、檸檬、橘子。
- 小知識:維生素C怕高溫及氧化,因此水果要吃時再切,或是買回來後立即放冷藏,可以減緩維生素C流失速度。如果想要泡檸檬水喝,最好以常溫水沖泡,沖泡之前將檸檬切成薄片,增加其與水的接觸面積;要注意的是,一旦水溫超過30℃以上,維生素C就會受到一定的破壞。

秋刀魚
秋刀魚中的不飽和脂肪酸「Omega-3」(DHA、EPA)能抑制發炎反應、抗憂鬱,可以降低體內壓力荷爾蒙濃度,增加血清素分泌量。其他含有Omega-3的食物有鯖魚、鮭魚、鮪魚、沙丁魚、鱈魚等深海魚,核桃、胡桃等堅果類。
- 小知識:Omega-3為耐熱脂肪酸,因此魚類可用烤、煎的方式烹調,但不建議油炸。

蛤蠣
蛤蠣含有的「硒」(讀音:西)能緩解憂鬱症患者情緒低落、思維遲緩的症狀,更有維持免疫系統正常,排毒等功能。其他含有「硒」的食物有芝麻、麥芽、大蒜、蘑菇,牡蠣、蟹、各式鹹水魚、淡水魚等海產類。

糙米
比白米更為營養的糙米,富含葉酸、泛酸,能減輕焦慮,幫助情緒穩定;糙米所含豐富的生物素,也能幫助避免情緒低落。若是缺乏生物素,則容易變得憂鬱。由於糙米和麥片一樣鉀離子含量高,有腎臟病、飲食需要限鉀的患者,需要多加注意。

黑巧克力
黑巧克力的可可所含的黃酮類化合物可以減少人體內的壓力荷爾蒙,並且增加人的專注力,心情也會變好。
- 小知識:要選擇可可濃度在70%以上的黑巧克力,類黃酮量才足夠,也不會吃進多過的糖。
延伸閱讀
本文由小鬱亂入Depressy Trouble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