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就業調查:2020年新鮮人全職工作比例下降,五分之一從事兼職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20年新加坡一份調查指出,畢業生從事兼職或臨時工作比例,比起2019年的7%,成長超過三倍。這個數字反映武漢肺炎疫情衝擊新鮮人就業的情形。
昨日(2月19日)新加坡發布的四所大學應屆畢業生就業調查指出,2020年每五名應屆畢業生中,就有超過一名正在做兼職或臨時工作,這反映了「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以下簡稱武漢肺炎)疫情影響新鮮人的就業。
《海峽時報》報導,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南洋理工大學(NTU)、新加坡管理大學(SMU)和新躍社科大學(SUSS)四所大學執行「2020年自治大學聯合畢業生就業調查」(Joint Autonomous Universities Graduate Employment Survey 2020 ),追蹤這四所大學的1萬1800名應屆畢業生,截至2020年11月1日共6個月的就業動向。
調查結果指出,畢業生在2020年從事兼職或臨時工作比例是22.3%,意即,每五名畢業生中,就有超過一名正在做兼職(part-time)或臨時(temporary)工作。
《海峽時報》根據調查報告指出,2020年畢業生從事兼職或臨時工作比例,比起2019年的7%,成長超過三倍。這個數字提供一個圖像,反映武漢肺炎疫情衝擊新鮮人就業的情形。
從事兼職或臨時工作的畢業生當中有一半(相當於全部畢業生的11.3%)是非自願的。比起2019年,非自願從事兼職或臨時工作畢業生的比例為2.4%,也有明顯的增加。
調查結果顯示,從事兼職或臨時工作的新鮮人,約有四分之三的人正在參加新加坡勞動力局 (Workforce Singapore)規劃的實習計畫「SGUnited Traineeships Programme」。在政府支持下,該計畫擴辦到2021年3月,因為疫情持續衝擊就業環境。根據官網資訊,該計畫招收2019年至2021年間,自大學、理工學院、工藝教育學院和私立教育機構等畢業生,提供為期六個月到各產業實習的機會,幫助畢業生發展技能,以因應當前經濟局勢。
《海峽時報》報導,正在參加實習計畫而到一家藝術工作室受訓的Gracious Pang,今年25歲,她大學主修美術,在嘗試這項實習計畫前,已花了一年左右尋找工作。「畢業後我找不到工作,接著疫情就發生了,讓謀職更加困難。」Gracious Pang說。Gracious Pang的雇主表示再訓練結束後,有意給予Gracious Pang全職工作的機會。
《海峽時報》根據調查報告指出,總體而言,不論是全職、兼職、臨時或接案的工作型態,有93.6%的人可以在畢業六個月內找到工作,比起2019年90.7%有所增長。找到全職工作的人,起薪中位數有3700美元(約新台幣10萬3337元),比起2019年3600美元(約新台幣10萬544元)亦有提高,研究指出,這是資訊科技和工程產業薪資持續增長的結果。電腦科學、網路安全和軟體工程月薪中位數4760美元(約新台幣13萬2942元),在找到全職工作的畢業生(約佔總體87.3%)中最高。
《亞洲新聞台》報導,昨日自治大學聯合記者會中提及,「六所自治大學會繼續在COVID-19的疫情中,支持他們的畢業生。」這份完整報告應包括新家坡六所自治大學,新加坡理工大學(SIT)和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SUTD)的結果將在數日後發布。

封城世代
《亞洲新聞台》報導,武漢肺炎對就業、工作者和商業帶來長期影響,新加坡副總理王瑞杰在2020年6月演說中提及,全球「封城世代」的技能、就業和收入直到疫情結束都會受到影響。然而,王瑞杰表示,「我們必須致力於避免新加坡出現『COVID世代』的工作者和學生。」他指出,政府將努力避免武漢肺炎影響繼續惡化。
在各項解方中,促進職業流動性(job mobility)是一個可以繼續發展的方向。職業流動性指的是員工在不同級別的職位或工作崗位間的移動。
人民行動黨議員朱倍慶形容,武漢肺炎所引發的經濟衰退是空前的,在規模、深度和時間長度都前所未有,對於新鮮人的負面影響的時間恐超過3年。他建議,應鼓勵公司給予實習生轉正的機會。
「透過職位轉換,可以讓畢業生最後能更好的匹配到職業或工作。」新加坡大學社會系副教授Walter Theseira也回應此說,「因此,我們在思考如何促進就業機會時,是我們政策如何支持優質的職業流動性。」
不過,Walter Theseira沒有提到相關研究是在促進職業流動性上會遇到的結構性困境。一名新加坡大學社會系的經濟學家指出,一些值得憂慮的面向,包括勞動契約對轉換工作的限制。
延伸閱讀
- 進退兩難的留學生求職困難又無法回國,可能還得賠錢給新加坡
- 新加坡6月2日起分三階段重啟經濟,總理李顯龍盼人民習慣「新常態」
- 新加坡力拚轉型全球疫苗配送中心,李顯龍:「我們在全球疫苗運送上扮演關鍵角色」
新聞來源
- Fewer new graduates in full-time work, 1 in 5 in temporary employment and traineeships(海峽時報)
- Proportion of new grads in part-time or temporary work tripled in 2020(海峽時報)
- Fewer graduates found permanent full-time jobs in 2020, spike in part-time, temporary employment amid COVID-19(亞洲新聞台)
- IN FOCUS: Graduating into a COVID-19 jobs market - short-term challenges and longer-term issues?(亞洲新聞台)
責任編輯:徐卉馨
核稿編輯:杜晉軒
裝修費用預算怎麼抓?設計費、工程費、監工費用該如何計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對有裝修需求的民眾而言,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面對預算表上林林總總羅列的裝修設計費、工程費、監工管理費,到底要怎麼分辨呢?
其實,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新屋的整體室內設計與裝潢工程的費用大約落在4~6萬元;毛胚屋為6~8萬元;中古屋約莫是8~12萬,而且依據風格、選材的不同,也會大大影響整體價格。像是古典風、奢華風預算就較高,且若使用到原木、大理石等高價材料數字就會繼續向上增加,此外,如果你更動了格局與管線,費用又會再往上加……,以下《幸福空間》就為大家彙整關於裝修預算的大小事 !➤➤➤想了解裝修要花多少錢? 裝修計算機線上報價
裝修費用有哪些?
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裝修費用包含「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其中設計費取決於設計師個人的經歷、名氣、公司規模或是難易度,而有不同的計價方式;工程費則會因為選用的建材或是施工方法不同產生很大的價差,至於監工費部分通常為總工程款的5%~10%。

【丈量費】
現場勘查、工地丈量、現場測繪、了解需求、平面繪製。
每次 3,000~5,000 元不等,有時丈量費也可以合併於設計費中。
【設計費】
大致上常見的設計費計算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坪數」計價,依照實際規劃的坪數收取設計費用,視設計公司不同,平均每坪收費3000元~10000元不等;另一種情況是,工程也由設計公司承包,設計費則會以總工程款來計算,就目前市場行情來說,大約落在5%~20%不等,因此在洽詢時雙方必須溝通清楚。若希望設計公司提供3D平面圖則需額外付費,依目前市場行情,一張約5000元~8000元不等。
此外,有些設計公司會以不收設計費或監工費的行銷方式吸引屋主,要特別注意,這些費用可能無形之中已經分散到工程款項當中,因此報價單上的工程項目與收費方式要確認清楚,以免發生不必要的裝修糾紛。

【工程費】
工程費包含建材與施工項目的所有費用,以實際選用的建材、數量及工法做報價,但其中的複雜度與專業程度之高,對於一般民眾來說,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全理解的範疇,建議要了解市場行情、多方比價,合約書內的報價單也必須確認清楚各種款項與細節,避免日後惡意追加款項的情形發生。

【監工費】
若是委託設計師代為監工,就會有監工費的產生,目前市面上較常見的收費方式,依照設計公司不同,大約會以總工程款5%~10%計算;第二種方式是,設計合約與工程合約統一交由設計公司統包,監工費則包含在工程費中。

裝修費用多少才合理?
許多人對裝修費用評估或裝修費用拿捏沒什麼概念。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
Point01. 搞懂屋況 以利精算裝修費用
裝修達人張德良指出,民眾常有「我不會抓預算耶!總預算會不會跟需求差距太遠?有行情價可以參考嗎?」考量新成屋、毛胚屋或中古屋的裝修重點大不同,裝修預算拿捏與編列重點也會有所差異,建議買房時就應注意房子格局狀況,挑選適當的房子,有助未來裝修時能減少不必要的預算花費,並將裝修重點放在提升生活機能性與風格營造。另外,若是購買的是預售屋,則可以善用客變的優勢,省下日後調整格局、重拉管線的費用,讓資金運用更有彈性。

新成屋

毛胚屋

中古屋


Point02. 釐清3大裝修重點,分配裝修預算比重,排出優先順序
有了工程總預算之後,一般來說該如何分配呢?張德良指出,將裝修重點分成三大類:「基礎工程」、「裝修工程」、「裝飾工程」,視屋況條件與個人需求不同分配比重。
以老屋翻新為例,考量居家安全與延長使用年限,基礎工程的整頓絕對是首要重點,因此建議先將預算放在基礎工程,其次才是機能、生活滿足的設計,最後才會是風格及其他裝飾工程與擺設部分。當裝修預算有限時,建議全面性考量實際裝修需求,列出裝修項目的優先順序,建立明確裝修方向,並適時做出取捨,才能以最精準的預算分配打造最具效益的房子。

新成屋:基礎工程花費最少,因此可將更多費用著重裝修工程,滿足生活機能上。
毛胚屋:介於新成屋與全屋改造之間,考量格局與管線需要重新規劃安排,所以基礎工程上相較新成屋就會略微提高。
中古屋:裝修費用相較其他屋型而言,花費佔比高得多,主要在於管線修改、格局打掉重做,以及可能伴隨老屋漏水等問題,窗戶更新為隔音氣密窗等需求。
有了以上的認知之後,民眾就可以釐清裝修預算花到哪去了,並掌握還有多少預算可以用來強化風格設計與裝飾工程的應用。上述的總工程預算,是實際用在裝修、裝修材料上的基本費用。張德良提醒,還有所謂獨立的五大項目,包含家具、燈具、窗簾、衛浴與廚具都在其中。另外,像是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也都是另計!

Point03. 首購族vs .換屋族,裝修思考面向不同
如果你是首購族,請一定要相信,未來換屋的機會很高,「保值性」與「轉手性」的考量較高一點。建議買新一點的房子,來降低裝修的費用。例如買了500萬的房子,花了80萬裝修,5年後再轉手時,買方只會參考你5年前買房的價格500萬,而不會把裝修的80萬算入,那麼這80萬就不是資產,而是沉沒成本。
倘若你是換屋族,會比首購族較清楚,哪裡住起來較不方便、舒適,對空間大小也比較有概念,那麼投入較多的裝修預算,是可行的,畢竟換屋就是要改善居住品質。
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裝修費用如何付?
動輒上百萬的裝修費用,一般會分多個階段付款。而各家設計公司的付款方式不大相同,須以合作的設計公司為準,建議在簽約時就訂出各階段的驗收項目,並於確認進度與項目後再匯入工程款。目前,最常見的付款模式俗稱「3-3-3-1」,也就是分四個階段付:
第一期
簽約時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二期
開工後,拆除工程、基礎工程完工後,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三期
油漆工程進場前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四期
驗收合格後收最後10%款。


本文章內容由「幸福空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