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新加坡就業調查:2020年新鮮人全職工作比例下降,五分之一從事兼職

新加坡就業調查:2020年新鮮人全職工作比例下降,五分之一從事兼職
Photo Credit: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20年新加坡一份調查指出,畢業生從事兼職或臨時工作比例,比起2019年的7%,成長超過三倍。這個數字反映武漢肺炎疫情衝擊新鮮人就業的情形。

昨日(2月19日)新加坡發布的四所大學應屆畢業生就業調查指出,2020年每五名應屆畢業生中,就有超過一名正在做兼職或臨時工作,這反映了「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以下簡稱武漢肺炎)疫情影響新鮮人的就業。

海峽時報》報導,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南洋理工大學(NTU)、新加坡管理大學(SMU)和新躍社科大學(SUSS)四所大學執行「2020年自治大學聯合畢業生就業調查」(Joint Autonomous Universities Graduate Employment Survey 2020 ),追蹤這四所大學的1萬1800名應屆畢業生,截至2020年11月1日共6個月的就業動向。

調查結果指出,畢業生在2020年從事兼職或臨時工作比例是22.3%,意即,每五名畢業生中,就有超過一名正在做兼職(part-time)或臨時(temporary)工作。

海峽時報》根據調查報告指出,2020年畢業生從事兼職或臨時工作比例,比起2019年的7%,成長超過三倍。這個數字提供一個圖像,反映武漢肺炎疫情衝擊新鮮人就業的情形。

從事兼職或臨時工作的畢業生當中有一半(相當於全部畢業生的11.3%)是非自願的。比起2019年,非自願從事兼職或臨時工作畢業生的比例為2.4%,也有明顯的增加。

調查結果顯示,從事兼職或臨時工作的新鮮人,約有四分之三的人正在參加新加坡勞動力局 (Workforce Singapore)規劃的實習計畫「SGUnited Traineeships Programme」。在政府支持下,該計畫擴辦到2021年3月,因為疫情持續衝擊就業環境。根據官網資訊,該計畫招收2019年至2021年間,自大學、理工學院、工藝教育學院和私立教育機構等畢業生,提供為期六個月到各產業實習的機會,幫助畢業生發展技能,以因應當前經濟局勢。

海峽時報》報導,正在參加實習計畫而到一家藝術工作室受訓的Gracious Pang,今年25歲,她大學主修美術,在嘗試這項實習計畫前,已花了一年左右尋找工作。「畢業後我找不到工作,接著疫情就發生了,讓謀職更加困難。」Gracious Pang說。Gracious Pang的雇主表示再訓練結束後,有意給予Gracious Pang全職工作的機會。

海峽時報》根據調查報告指出,總體而言,不論是全職、兼職、臨時或接案的工作型態,有93.6%的人可以在畢業六個月內找到工作,比起2019年90.7%有所增長。找到全職工作的人,起薪中位數有3700美元(約新台幣10萬3337元),比起2019年3600美元(約新台幣10萬544元)亦有提高,研究指出,這是資訊科技和工程產業薪資持續增長的結果。電腦科學、網路安全和軟體工程月薪中位數4760美元(約新台幣13萬2942元),在找到全職工作的畢業生(約佔總體87.3%)中最高。

亞洲新聞台》報導,昨日自治大學聯合記者會中提及,「六所自治大學會繼續在COVID-19的疫情中,支持他們的畢業生。」這份完整報告應包括新家坡六所自治大學,新加坡理工大學(SIT)和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SUTD)的結果將在數日後發布。

shutterstock_1510365434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封城世代

亞洲新聞台》報導,武漢肺炎對就業、工作者和商業帶來長期影響,新加坡副總理王瑞杰在2020年6月演說中提及,全球「封城世代」的技能、就業和收入直到疫情結束都會受到影響。然而,王瑞杰表示,「我們必須致力於避免新加坡出現『COVID世代』的工作者和學生。」他指出,政府將努力避免武漢肺炎影響繼續惡化。

在各項解方中,促進職業流動性(job mobility)是一個可以繼續發展的方向。職業流動性指的是員工在不同級別的職位或工作崗位間的移動。

人民行動黨議員朱倍慶形容,武漢肺炎所引發的經濟衰退是空前的,在規模、深度和時間長度都前所未有,對於新鮮人的負面影響的時間恐超過3年。他建議,應鼓勵公司給予實習生轉正的機會。

「透過職位轉換,可以讓畢業生最後能更好的匹配到職業或工作。」新加坡大學社會系副教授Walter Theseira也回應此說,「因此,我們在思考如何促進就業機會時,是我們政策如何支持優質的職業流動性。」

不過,Walter Theseira沒有提到相關研究是在促進職業流動性上會遇到的結構性困境。一名新加坡大學社會系的經濟學家指出,一些值得憂慮的面向,包括勞動契約對轉換工作的限制。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責任編輯:徐卉馨
核稿編輯:杜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