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專訪台灣登山家詹喬愉、張元植:登山不是浪漫冒險,「不去會死的他們」其實都很「怕死」

專訪台灣登山家詹喬愉、張元植:登山不是浪漫冒險,「不去會死的他們」其實都很「怕死」
Photo credit: 公視《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 汪德範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公視製作的登山紀錄片《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引起登山愛好者們的熱議,透過專訪第一集和第二集的主角詹喬愉、張元植,更深度了解他/她們的登山哲學。

綽號「八千張」的張元植從13歲就開始登山,就讀苗栗全人實驗中學時,成功登頂北美洲最高峰得納利峰(海拔6194公尺)和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山(6961公尺),而後他邁入8000公尺高山的世界;2014年7月24日與呂忠翰(綽號果果)、黃文辰,以無氧方式(不攜帶氧氣瓶爬上山頂)登頂世界第12高峰布洛阿特峰(8051公尺)。2019年5月15日,與呂忠翰登頂世界第五高峰馬卡魯峰(8485公尺),兩人2019年在攀登世界第二高峰K2峰時,因天候不佳選擇撤退。

EP02_002
Photo Credit: 公視提供
張元植

綽號「三條魚」的詹喬愉則是在讀文化大學時參加登山社;2018年成為台灣第一位登上全球第四高峰洛子峰與第八高峰馬納斯盧峰的女性登山家,2019年5月27日成功登上世界第一高峰聖母峰;詹喬愉曾在吉爾吉斯登山時遇難,待援26小時後才獲救。她同時也是新北市義勇消防總隊山域搜救分隊隊員,參與數次山難救援。

EP01_002
Photo Credit: 公視提供
詹喬愉

兩人都是台灣知名的登山者,近年都挑戰過許多數座超過8000公尺的高山、堪稱「山痴」的他們,今年成為公視《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紀錄影集拍攝的主角;在導演程紀皓鏡頭下,他們在山裡顯得熟悉又自在,然而在這背後,他們是怎麼走到這步的?他們真的比一般人更勇敢、更熱愛冒險嗎?

爬過好幾座8000公尺高山,但「膽小又怕死」?

「我超怕死的!」張元植笑著說,死亡對他來說從來不可能「看淡」,他從小甚至只要忽然想到自己有天「會死掉」,就會一陣恐慌、無法接受:「我的求生本能好像特別旺盛」。因為登山是與生命更密切相關的風險運動,張元植表示更意識到死亡的可能發生,就也會更意識到自己正在活著的狀態是可貴的,「好像會更珍惜生命吧?」

也許是因為如此,張元植自我剖析,在登山的光譜中自己屬於相對謹慎的「保守派」。他習慣在腦中去預演任何可能發生的情況發展,並設想最壞狀況,「如果最壞的情況是我不能承受的,我就不會做,因為那永遠有可能發生。假如最壞狀況『不過如此』我可以接受,我就會繼續往前。」

張元植也表示,對很多登山者來說,他們其實沒有想那麼多,比較容易會「衝過頭」超越自己可承受範圍外,他們需要的是「把圈圈縮小」,但對他來說卻相反。他回想幾次早早撤退的經驗,之後反而後悔,應該可以再往前繼續,卻被恐懼的情緒掩蓋而沒辦法客觀判斷眼前的困難程度;從那時開始至今,他的課題是如何把自己心中設限的撤退點,擴大到自己「實際上可承受」的極限。

IMG_1822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王祖鵬

曾有瀕死經驗的詹喬愉,也不約而同的自認「很膽小」,很少會做「冒險」的事;她回憶有次有人約她爬一座冬天很常發生雪崩的山,她就拒絕了:「在這樣的季節去爬這麼容易雪崩的山,很像在賭自己的運氣,這種用命去拼拼看的行為,我不是很喜歡。」

詹喬愉更表示,每次在不同的情境中,去摸索、釐清自己的能力在哪是很重要的,她當然會想接受考驗,也願意嘗試;就像其實很怕高的她在攀岩時,會因為害怕,一個地方過不去,反覆下來上去好幾次,一直告訴自己「可以做到的」然後才完成攀爬。

又有一次,她在尼泊爾的高山上,本來應該有機會無氧登頂,當時距離山頂也只剩下200公尺,但因為沒做好足夠高度適應,感覺身體狀況不行,就沒逞強選擇吸氧登頂,決定下次做好準備再來挑戰,「可能有些人就會拼上去了」。對於某些人會「故意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詹喬愉說:「我覺得這沒有意義」。

而談到死,擔任搜救隊員的詹喬愉說,第一次看到屍體時,心情沒有原本預期的害怕或激動,反而很平靜,後來將屍體帶下山,看到家屬的眼淚,才忽然驚覺,其實痛苦、難過的都是留下來的人,那時才有強烈的情緒波動。也因此,她自己在遇上山難等待救援時,心中想的是「我不能放棄,我不能比我媽早死,不然她會很難過。」

DSCF2946
Photo Credit: 公視提供

家人的支持與信任有何意義?

在紀錄片中,詹喬愉提到,自己個性黏人,但因求學期間家裡有狀況所以沒辦法回家,就常往山上跑,「山上有夥伴、有隊友,我喜歡大家一起去達成目標、完成一件事情的感覺」。媽媽對她爬山當然總是擔心,她回憶起自己那次在國外登山遇難,回台灣才知道當時多數親友都認為「這次應該死定了」,只有媽媽信念滿滿:「她沒想過我會死掉,完全沒有這樣想,果然媽媽就是媽媽。」

EP01_001
Photo Credit: 公視提供

而張元植高中就首次出國前往南美洲爬高山,當時媽媽當然也很擔憂,不過他也說,「我覺得媽媽讓我佩服的是,雖然她很擔心,還是願意放手讓我去做,尊重我作為一個人的意願。」

張元植媽媽之前曾說,每次張元植出國爬山總會在腦中預演,假如傳來張元植發生事故身亡的消息,第一步要做什麼,第二步要做什麼。張元植認為媽媽是很堅強也很理性的人,也是比較非傳統的母親。

後來張元植也開始帶著媽媽一起爬高山,張元植說:「讓她知道爬山到底是怎樣,看看我在山上的樣子,化解她的擔心;媽媽自己也想爬看看;一起創造家人共有的回憶,也是個重要意義。」在紀錄片中,可以看到張元植和媽媽在山上互動的樣子,本來扮演照顧者的母親角色,反而在山上是依賴著兒子了。

而張元植和詹喬愉都表示,其實不管家人支不支持,他們因為工作關係常常待在山裡、或者想自己爬山就還是會去;不過張元植進一步說明,如果是比較高風險的行程,像他去國外攀登8000公尺高山,家人的支持與否就有心理上的差異,「現在做這件事是不是被支持著的,心裡穩定度會有差。」

EP02_001
Photo Credit: 公視提供

想爬山,要先認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