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智庫指中國疫苗「雷聲大雨點小」,恐低估「疫苗戰爭」的危險

民間智庫指中國疫苗「雷聲大雨點小」,恐低估「疫苗戰爭」的危險
中國國家衛生官員1月20日時表示,截至目前,中國已有超 過1500萬人次接種COVID-19疫苗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國民間智庫近期發表報告,表示各國必須在今年春天前,於有限產能下搶到足夠的疫苗。亦指出中國政府在滿足全國疫苗需求和疫苗有效性方面,尚面臨不小的挑戰。

中國民間智庫近期發表報告,表示疫苗幾乎成為全球抵抗「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以下簡稱武漢肺炎)的唯一希望,各國必須在今(2021)年春天前,於有限產能下搶到足夠的疫苗。

而中國政府雖已承諾對全民免費接種疫苗,但在滿足全國疫苗需求和疫苗有效性方面,尚面臨不小的挑戰。且由於地緣政治和各國優先滿足自身需求等原因,中國很難自由進口各種國外防疫藥物及疫苗;更進一步指出中國可能低估了「疫苗戰爭」的危險。

中國自家研發疫苗雷聲大、雨點小,安邦智庫:恐低估危險

(中央社)中國民間智庫近期分析,中國早期高調宣傳武漢肺炎疫苗研發成功,卻面臨產能、購買力均不足,有低估「疫苗戰爭」的危險,須加快步伐,避免因為疫苗接種不足被劃入「缺乏免疫力的世界」。

中國非政府公共政策和經濟政策研究機構「安邦智庫」(ANBOUND)近期二度刊文,作上述分析與呼籲。

「安邦智庫」1月下旬刊發的文章指出,疫苗幾乎成為全球抵抗武漢肺炎的唯一希望,各國必須在今(2021)年春天前,於有限產能下搶到足夠的疫苗。

文章指出,這即是「疫苗戰爭」,但中國可能低估了「疫苗戰爭」的危險。

文章表示,中國早期爭搶疫苗研發時,高調宣布「研製成功」,卻在疫苗真正進入試驗期尤其是第三期試驗之後採取「低調」態度,表明疫苗研發可能並不順利;而中國和國際社會對疫情都有敏感的政治化反應,令全球科技界不太願意與中國配合。

文章指出,中國疫苗供應主要透過科興中維、國興藥業以及康希諾幾家企業提供;進口疫苗方面,似乎只有復星集團購買一定數量的進口疫苗。

文章並引述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1月20日提供的數據,截至當時,中國疫苗接種數量雖已超過1500萬人次,但只占人口的1%。

文章指出,中國政府已承諾對全民免費接種疫苗,這代表今後的疫苗需求量極大,可能讓中國在一定階段內陷入疫苗供需落差的困境。

安邦智庫2月17日又刊發文章進一步分析,隨著歐美等發達國家疫情開始出現明顯好轉,以有無免疫力區分的「兩個世界」格局正在出現。

文章認為,中國雖然在疫情防控前半段依靠集體主義和社會治理措施取得顯著的成功,但在以「疫苗戰爭」為特色的後半程,卻面臨著挑戰。

文章指出,中國在滿足全國疫苗需求和疫苗有效性方面,尚面臨不小的挑戰,還要向其他開發中國家提供疫苗;且由於地緣政治和各國優先滿足自身需求等原因,中國很難自由進口各種國外防疫藥物及疫苗。

文章強調,中國需在疫苗生產和全民接種等方面與其他國家、病毒變異等「搶時間、拚速度」,一定要避免「起了大早,趕了晚集」,因疫苗接種不足而劃入「缺乏免疫力的世界」。

曾撰文指「疫苗護照」是「疫苗戰」的延續

安邦智庫過去亦曾撰文,指出「疫苗戰」已成為當前世界的常態,由於疫苗接種不同而形成的「兩個世界」的差異,將會延伸到今後的「疫苗護照」推出。

根據安邦智庫2月7日「每日經濟」的分析專欄,文中指出「疫苗護照」將使得世界的人員流動呈現某種單向流動,即從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家是自由的,但反過來則不行。因為發達國家會率先大規模接種達到所謂「群體免疫」水準,他們會力推「疫苗護照」來重振經濟。

但是,發展中國家則與此相差甚遠,沒有接種疫苗就意味着只能困守本國或本地,自我封閉,不可能進入高疫苗接種國家,這就是疫苗接種差異所造成的「兩個世界」。也關係到疫後經濟恢復階段,各國能佔據什麼樣的起跑位置和競爭地位。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