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實驗國小校長的反思:原來,實驗對象根本不是孩子,而是家長與老師

實驗國小校長的反思:原來,實驗對象根本不是孩子,而是家長與老師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實驗教育中,孩子、家長與老師並不是白老鼠,因為實驗教育所要挑戰的方向,是我們一直以來對於孩子學習模式的舊有想像,以及對學校存在功能與效果的預設,更根本的則是指向教育的價值觀。

文:黃志順(臺北市和平實驗國民小學校長)

沒人會把自己孩子當實驗品,任由「別人」在特定目的下操弄,只為達成「別人」的教育理念。更不用說,讓孩子的學習暴露在各種「試試看」的學習方式,經過一段時間後萬一錯了,再改或再說。

這樣的爸媽、這樣的老師、這樣的學校,萬萬不可取。

孩子的學習與成長只有一次,時機錯過了很難再有。於是我們建立根深蒂固的觀念,孩子的學習與成長是不可逆的線性發展。尤其中小學階段的孩子都還未成年,心智能力、價值選擇及思辨判斷都還在形成當中,我們當然不能把小孩當白老鼠拿來實驗。

生物實驗萬一失敗了,每隻白老鼠都類似,再買就有。但是孩子不可以,孩子的教育更是不行。

這樣的想法一點也沒錯,是每位父母與老師最關切以及職責所在。自2014年實驗教育立法實施以來,近年間實驗學校蓬勃發展、熱鬧不已,難道爸媽不懂這個道理?實驗教育到底是在「實驗」是什麼?若從實驗的角度出發,參與實驗教育的孩子是不是被拿來「試試看」?而在這段實驗期間,需要父母對學校信任,也要求老師必須改變原本熟悉的教學工作邏輯與方式,更一直要父母和老師需有耐性不能急,因為教育實驗必須經過長期時間歷程,成效才能被看見。

關鍵是,萬一有錯,怎麼再改?這是有志於實驗教育的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孩子的學習歷程不該是工廠流水線

如果孩子的學習過程像工廠加工一般,在流水線標準化齊一的工作模式裡,孩子就是原物料,老師是作業員,學校的主任校長是品管員與經理人,主管機關是工廠運作的廠辦督導與資源分配者,家長則成了站在工廠外等候工廠加工、生產製造產品出來,然後買單的消費者。

嫌貨才是買貨人。精明的消費者當然會對工廠的作業流程及生產方式說三道四,對品管嫌東嫌西。整座工廠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與潮流,為了符應廠辦督導的規約和績效以獲得酬賞。所有的目光焦點不再是「原物料」,「工廠」早已遠離教育的目的。

但事實上,我們應該把焦點放在這塊最重要的「料」上面。每一塊料都不一樣,因為孩子有各自不同的秉性與面貌,根本就不適合用流水線,打磨灌漿般產出一致性的物件。

孩子的學習與成長歷程從來不是工廠流水線加工的線性發展,比較像是手作藝術或園藝家手底下的作品,透過藝術家的慧眼及工藝,回到每個孩子不同的天賦和狀態,看見這塊料的質地與潛力,經過藝術家們研議討論、設計規劃、打磨成型、拋光亮澤。重點不是達成藝術家心裡想要的成品,而是根據這塊料所能展現的狀態與姿態,讓孩子參天化育成形。

實驗教育裡沒有白老鼠

當我們徹底想清楚實驗這個概念和實驗對象這件事,會發現,原來,實驗對象根本不是孩子,而是家長與老師。但家長與老師並不是白老鼠,因為實驗教育所要挑戰的方向,其實是我們一直以來對於孩子學習模式的舊有想像,以及對學校存在功能與效果的預設,更根本的則是指向教育的價值觀。

當我們開始明白實驗教育裡的「實驗」為何,我們就有機會帶著孩子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的學習與成長方式。

不過這是件冒險的事,充滿不確定性與實驗性。你有想清楚,並打算實驗嗎?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