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練習》:牢記「PEPPIE」六種配方,重新喚起你的善良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本書中所提到的同理心是積極同理心,能夠從別人的角度檢視,而且能夠不迷失在失控的高漲情緒裡。
文:塔拉.庫辛奈(Tara Cousineau)
善良需要努力
在我女兒蘇菲被揍鼻子的一個月之後,我有幸與「世界上最快樂的男人」—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交談,他是一位廣受愛戴的佛教僧侶、人道主義者和冥想研究人員。
我問他一些有關同理心,比較入世的問題,尤其是如何幫助那些同情心氾濫的人。我承認我們家都有點同情心氾濫的問題。
「妳該感到高興啊!」他回應道。
我感嘆地說,其實這樣的特質會令人精疲力盡。
「沒錯,」李卡德回答道,「但是,妳只需要從一件事開始,即使是從鄰里開始也沒關係。同理心氾濫總比冷酷要來得好。」他向我保證。
同一個星期,我參觀了美國大屠殺紀念館,大大地擴展了我對同理心的探索,從單一世俗的角度,擴展到一個廣泛的文化。
我的母親是德國裔的美國移民,出生於一九三八年,是貧窮的天主教女孩,她最早的回憶幾乎都是在防空洞裡過著半飢餓的生活。母親在很小的時候就必須照料山羊,幫忙維持生計,她對鄰近地區以外的世界一無所知。
大屠殺的真相直到後來才公諸於世,因此她十九歲去美國後,就一直背負著沉重的歷史原罪。我的母親矯枉過正地向孩子們灌輸一種強烈的義務感,也就是要幫助他人,就算自我犧牲也在所不惜。而我也一樣,讓我的女兒們也繼承這種情結。
在紀念博物館裡,我的視線定格在一個陳列著兒童書籍、玩具和海報的展示架上,這些作品全都對兒童灌輸軍國主義、種族主義和反猶太主義。
如今,與猶太大屠殺有關的一切,令我的內心世界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即便我對近代歷史的重蹈覆轍並非一無所知。但就在那一天,那些童書觸動了我。我反覆思量人類想像力的巨大能力,並開始好奇,假如我們能夠阻擋殘酷行為的蔓延,我們是否同樣也有能力把善傳出去。
我對善良的疑問有了轉變,從「我們有多難去感受到善」,轉變成「我們要如何增加和維持善」。與現今有關神經可塑性的研究相互呼應─這些研究專注於經驗如何型塑我們的心智能力,以及我們的思想如何反過來成就經驗的發生。
這讓我想到,我們可以仰賴神經網絡來實踐友善,我們可以採用有系統的做法來培養同情心和對社群的關懷。
馬修.李卡德將善良描述為一種利他主義,是一種關懷和熱心的形式,體現在你對他人的行為舉止上。對於李卡德而言,人們與生俱來的同理心,可以成為善良和憐憫的催化劑,並且可以透過各種冥想練習和技巧來擴大這種情感。同理心是與他人最基本的交會點,這種交會點可能會使你陷入困擾,也可能因此變得友善。
我在本書中所提到的同理心是積極同理心,能夠從別人的角度檢視,而且能夠不迷失在失控的高漲情緒裡。我將會在下一章中對此進行詳細的解釋。此處的重點是,你可以運用同理心來有意識地擴大對於善的認知和能力。
何謂善良?
「善良」是愛的表現。因此,讓我們先來了解愛的特徵。
愛可以因為深遠的羈絆關係而產生,例如你對朋友和家人的愛;它也可以對任何有生命或無生命的事物展現,無時無刻、無所不在。愛是所有喜樂之情的源頭,包含了其他正向情緒(開心、同情、感激、喜悅、自豪、寧靜等),在它的照拂下,愛可以豐富你自己和他人的生活。
善良是表達愛的廣闊渠道,任何愛的舉動都反映出真正的關懷。這樣的慈心展現了你對他人和整個世界的溫暖和慷慨之情,以及想要為受苦之人帶來解脫的渴望。因此,善良既是愛存在的標準,也是讓生活有目標和動力的價值取向。
心靈大師、神祕主義者和詩人都傳遞著愛的訊息:愛與善良都存在於你的內心,它們讓我們所有人緊緊相繫,又不僅限於人類。當這種無遠弗屆的愛出現,你與自己和他人的關係會帶來真實的快樂和幸福,同時也是恐懼的解藥。
雪倫.薩爾茲堡(Sharon Salzberg)[1]告訴我們愛如何運作:充滿恐懼的心可以被愛的意識滲透和征服,充滿愛的心則不會被恐懼超越。
在佛教經文中,對自己和他人的這種無條件的愛稱為慈(mettā )。「慈(mettā)是一種不被慾望所束縛的愛,不會否認事物的本質,所以能克服各自分離、不屬於整體的幻覺。」
這種愛是一種善意的表達,你可以體會到不依賴外部條件的深刻幸福,而不是拒絕艱難的感受或做出激烈反應,以改變某些事物、某個人或整個世界本身。但是這個世界不斷在考驗我們,不是嗎?
同情昏睡:壓力如何侵蝕善良
當你感到幻滅、恐懼、受威脅或沒安全感時,要激發你的善良本能就有一定難度。你可能會變得精疲力盡、冷漠無情或心不在焉,進而導致憂慮的狀態。通常人們對壓力的自然反應是進入保護模式,大腦的內部警報系統響鈴大作,而你唯一的選擇就是戰鬥、逃離、暈倒或是僵在原地。
假如是處在生死攸關的時刻,這樣的反應至關重要,因為我們生來必須對壓力源做出快速反應。然而,當你的警報系統開關卡住而總是處於開啟的狀態,你的身體將無法恢復健康,而且壓力會長期存在,讓你感到身心靈疲憊不堪,這些我們將在第十章中繼續討論。
專家解釋,壓力反應和隨之而來的負面情緒,會讓你將注意力集中在立即採取行動上。當你與人爭吵、做出過度或不應有的批評時,你可能沒有察覺到自己變得心胸狹窄和卑鄙刻薄,而且通常會表達出負面的看法。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