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飛機那麼多,如何避開「塞機」甚至互撞的風險?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ACAS還沒出現前有許多飛機因碰撞而失事,也造成偏僻地區航管人員非常大的困擾。由於偏僻地區航管人員人數較少且工作時間較長,有時一不注意就會造成飛機在空中接近,甚至發生碰撞的意外。
文:宛同(任教於淡江大學航太系,美國德州大學航太工程博士。研究領域為飛機設計、飛機性能、飛行安全分析及航空氣象)
你有聽過這樣的機上廣播嗎?
各位旅客您好,由於機場跑道繁忙,目前我們正排在第15順位等待起飛,請大家耐心等候......
航空運輸快捷便利,使航空客運成長屢創新高,再加上新飛機不斷加入營運,舊型飛機又尚未達到淘汰年限,全球民航機起降架次增長迅速。
飛機在天空飛行,因速度、天氣及飛機數量增加,早已無法單靠飛行員目視飛行,必須使用裝備以避免互撞,尤其是大型飛機的長途飛行,更有賴地面飛航管制單位對航線、高度及離到場的管制與掌握。
我國民用航空法定義為「飛航管制是指為求增進飛航安全,加速飛航流量與促使飛航有序而所提供之服務」。近年來空中交通頻繁,對飛航管制的要求更加嚴格,使飛航管制的壓力提高。此外,由於飛航管制失誤而發生的飛航事件,例如失事、空中接近與跑道入侵等也時有所聞,使得國內外民航主管機關不得不重視飛航安全問題。
台灣自1987年開放天空以來,空中航運量逐年增長造成空域擁擠,飛機也時常發生空中接近事件,且天氣變化狀況越形惡劣,2020年初空軍黑鷹直升機墜毀等重大失事事件,都再次凸顯此議題。
飛機越來越多,飛航安全需不斷加強
飛機操作可分為起飛、爬升、巡航、進場及降落等五個階段,隨著經濟發展,民航運輸事業在過去幾十年內高速發展,由於空中交通流量增加,交通擁擠狀況也越來越嚴重,空中交通管制系統所受壓力越來越大。
舉例來說,空中交通較為發達的美國,每一時刻都有上千架飛機飛行;而亞洲各地機場每年旅客總輸送量已經躍居到全球機場的第二名。對此,必須使用空中交通管制系統以維持空中交通秩序,主要任務是防止飛機相撞、與地面障礙物相撞及侵入禁區、危險區或限制區等,保證快速高效的空中交通流量,以及保障空中的飛行安全。
隨著飛行流量增大,對於空管自動化系統處理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空管自動化系統的警告功能中,「最低安全高度警告功能」是系統不可缺少的功能,該功能可以在飛機接近,或即將接近所在區域的最低安全高度時,為管制員發出視覺上(螢幕的文字警告)和聽覺上(警告聲音)的雙重警告。
不要靠近!保護飛航安全的防撞系統
空中防撞系統(airborne collision avoidance system, ACAS,又稱traffic collision avoidance system, TCAS),是一個獨立於飛機定位、飛行管理和交通管制的系統,它能藉由與其他的空中防撞系統互相傳遞訊號,偵測及計算各架飛機的位置、速度與高度,避免飛機在空中接近或相撞。
在ACAS還沒出現前有許多飛機因碰撞而失事,也造成偏僻地區航管人員非常大的困擾。由於偏僻地區航管人員人數較少且工作時間較長,有時一不注意就會造成飛機在空中接近,甚至發生碰撞的意外。
而當ACAS出現後,空中接近和碰撞機率大幅降低,除了航管人員能夠輕鬆許多,飛行安全也大幅上升,減少了因人員疏失所導致的失事。
而近地警告系統(ground proximity warning system, GPWS)則是飛機上警示飛行員飛機處於即將撞擊地面、水面或障礙物等緊急危險中的系統(圖一)。加裝近地警告系統目的,在於避免飛機發生操控下墜毀或撞山(controlled flight into terrain, CFIT)。

飛機問世以來,保障飛行安全一向是航空業的最高準則。隨著當今科學越來越發達,飛機設計製造和自動駕駛日漸成熟,機械故障不再是造成飛安事件或是空難的主要因素。
近10年來,80%的重大空難及飛安事件,都是由於人為失誤所造成的不幸意外,為了防止人為失誤的發生,各航空公司與民航主管單位,也都開始重視機員資源管理(crew resource management, CRM)。
機員資源管理(Crew Resource Management)
CRM為一套程序及訓練系統,集中於機組人員之間,人與人的溝通、領導力、及決定能力。此訓練最初源於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因很多航空的意外均為人為錯誤,而進行的一項關於飛機人員行為科學的研究,目的是為了減少因機員失誤而造成的空難。
會觸發研究機員資源管理的導火線,是1977年的特內里費空難,兩架波音747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島的洛司羅迪歐機場的跑道上高速相撞,導致583人死亡。
機組資源管理強調建立質疑或挑戰權威的氣氛和態度。過去發生的空難經常可以從駕駛艙的錄音發現,副機師或工程師等試圖將危險的情況告訴機長,但當機長明白情況時,已來不及避開危險。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趣味科學專欄”的相關議題
- 2021-03-20 狗狗懂得區別人類情緒、「觀察」人類互動,還能進行簡單的數學運算
- 2021-03-13 喝酒容易臉紅是好是壞?至少亞洲人比較不會變成酒鬼
- 2021-03-06 天上的飛機那麼多,如何避開「塞機」甚至互撞的風險?
- 2021-02-27 宇宙中像太陽系這樣的單一恆星系統很少,距離我們約1900光年有個「六星系統」
- 2021-02-20 好好保護你的膝蓋,「關節軟骨」從你國中開始就不會再生了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