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甜蜜與卑微》作者郭強生:純情老派紳士,人生只能用創作訴說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散文能不能虛構?每個人的人生都好有趣,你怎麼會需要去虛構呢?」郭強生直言,真正活過的點滴,都是極好的素材,「每個人的人生都能是一本好書,任何平凡的生命,因為你認識了文學,可以用文學的方式去見證生命。」
文:愛麗絲
「就是靈光一閃想到的,之後的篇章選擇,也是依照最初內心的震動,」寫作四十年,郭強生出版精選集《甜蜜與卑微》時,腦海中浮現的書名,來自王爾德所說:「我們都活在陰溝裡,但仍有人仰望繁星。」這樣的甜蜜與卑微,彷彿貫串郭強生過往生活、美學的一切。
「其實就像一部文學紀錄片,一部好看的紀錄片,不是用來炫技,不可能全都拍領獎畫面,像榮譽榜一樣怎麼會好看呢?一定要有些創作歷程、私密心事,」郭強生試圖打破大部分精選作品集的條條框框,整本書像以既有材料進行的另一次創作,「畢竟文學閱讀不是按圖索驥,作者不能意念先行,要讓讀者自己感受,這很重要。」《甜蜜與卑微》裡,是郭強生希望讓讀者看到,一位創作者生活美學的實踐、自省和反思。
四十年創作回聲,把故事再說一次
寫了四十年,郭強生作品涵括短篇、中篇、長篇小說、散文、戲劇等,在《甜蜜與卑微》中,他選入的十五篇作品以短篇小說為主、加上經典長篇節錄。首篇〈回聲〉揭開序幕,讀者目光如打亮的聚光燈,投射在郭強生自創作起點,用文字走過時間的心路歷程。「篇章選擇、順序安排都是有特殊意義的,〈回聲〉就是一位作家從童年起、敏感心靈的起點,」不同於許多精選作品集,習慣平均分配不同創作年代間的篇章數量,郭強生彷彿將整部精選集作為一部長篇小說,用過往創作,再說一次故事。
在創作開端、第一個十年間,郭強生選入〈作伴〉、〈昨日情深〉兩篇作品,當年十七歲的高二少年,提筆寫下〈作伴〉,是寫作的起點,也是創作爆發期的開端。第二個十年選入〈回聲〉、〈街與院〉、〈掉進湯裡的男人〉、〈等待的女人〉、〈留情末世紀〉五篇,郭強生赴美攻讀戲劇博士期間,置身國外,彷彿讓自己變得旁觀者清,遠觀台灣社會、文壇的發展及變化,寫下不少頗具先見之明的作品,時至今日,依然精準適用。
「我早說了吧,多元成家是同志婚姻未來唯一的路啊,」〈留情末世紀〉文末,一句「兩個男人和一個孩子?」當時主角被嗤之以鼻的提問,卻恰巧符合今日現實。身處異國的當下,郭強生細膩觀察,寫下自己對諸多社會議題、幸福是否真實、虛幻的深刻叩問。
而在第三個十年,郭強生返台、至東華大學任教並協助創立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身處研究論文、行政事務的夾縫、遭逢家庭變故的人生轉折,「但面對人生轉折,我還是想要創作,」儘管這段時期寫作產量銳減,卻有如〈君無愁〉、〈有伴〉的人性剖析。
第四個十年的創作,則反映出郭強生走過波折、從文學中獲得力量,重新排序人生清單,以及對自己不同以往的期許。〈壘〉、〈惑鄉之人〉節錄〈李香蘭〉、〈罪人〉、〈 KTV 裡的小說家 〉、〈女屋〉、〈關於姚……〉六篇作品,也像郭強生再次梳理自己對寫作的心態,「我為什麼而寫作?寫作的意義對我來說到底是外在還是內視的眼光?」
多年沉澱後,郭強生彷彿更能理解自己為何寫作,「寫作是用文字書寫人性的複雜與曖昧,要把隱藏的東西揭發、把被綁架的東西解放,」拋開文學獎項、評論,反對作家意念、立場、政治議題或意識型態先行,郭強生在意的,是用文字剖析不同時空下的人性變化、逼近文學本質,而那就已深具重量。「二、五、二、六,」郭強生細數在寫作四個十年間,分別選入的篇數,竟像青春年少芳華正好。
純情不是感情用事
除了深刻剖析人性,郭強生這四十年的作品擺在一塊,共有特質或許還有「純情」。「純情不是感情用事,而是需要一些節制與勇敢,去維護自己相信的事情,那是一種很堅定的姿態。」郭強生的純情,是用真心同理,不論是內省自身,或關照身旁眾生。「純情其實是很辛苦的一件事,因為敏感,對太多人事都有同理心。」
因為純情,彷彿能感同身受現實生活中每一種人生,而這也成為信手捻來的創作,「我寫過灣生、調音師、酒吧公關、室內設計師等角色,」郭強生筆下多元角色來自細膩廣泛的觀察,每一次創作,並不是為了寫下角色設定、為了故事推演進行田野調查,「因為每部作品都不是單一文本的獨立事件,而是所有生命經驗綜合起來寫下的,」郭強生用純情姿態,深刻感知生命與生活,那些全是能成為故事的魔幻時刻。
每個人的人生都能是一本好書
回想起文壇曾有關於散文是否能虛構的論戰,郭強生倒認為這根本不是該存在的問題,「散文能不能虛構?每個人的人生都好有趣,你怎麼會需要去虛構呢?」郭強生直言,真正活過的點滴,都是極好的素材,「每個人的人生都能是一本好書,任何平凡的生命,因為你認識了文學,可以用文學的方式去見證生命。」
用文學見證生命,或喜或悲,因為直指真實,永遠動人。
回想自己最初閱讀、寫作的起點,郭強生的閱讀品味十分超齡,小學三四年級便讀過《藍與黑》、川端康成《千羽鶴》,「但當然不是全部都能讀懂啦,」國中時期讀到《臺北人》,郭強生認為是領略文字力量的起點,「我才發現文字原來有這樣的作用,可以活靈活現描繪一個素昧平生的人,而我好像真的認識金大班一樣。」
文字能具象化所有現實與想像,成為文學。而文學背後的哲學,郭強生則以戲劇為入口,切入另一種層次。「那可能是文學之神,偷偷塞到我書架上的吧,」十七歲時,郭強生在舊書攤翻到《慾望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的劇本,讀到寫實背後的哲學、對存在的疑問,「那也是我對慾望、對性別意識的啟蒙,讓我自問『人活著到底是要幹什麼?』」女主角白蘭琪(Blanche DuBois)一句「我不要現實,我要魔法。」至今仍迴盪在郭強生心中,「當年讀完《慾望街車》,我好像瞬間從十七歲跳到四十歲。」
老派紳士的美好坦然
Tags:
【一圖看懂】能源轉型新趨勢?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一次看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本篇將帶您一次看懂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目前全球有超過30個國家或地區,明確制定氫能戰略藍圖,如韓國就在2019年推出氫能經濟發展路徑圖,德國則計畫投入70億歐元,將氫能視為能源發展必備的生力軍,為全球重點發展的能源課題之一。

優勢 1:終極潔淨能源
由於氫氣的使用過程,不會產生溫室氣體和其他汙染物質,燃燒後只會產生水,不會排放二氧化碳,而且能源轉換效率比化石燃料高,因而在「氫氣本身來源無溫室氣體排放」下可被視為終極潔淨能源。
因此,氫能成為綠色能源未來的重要一環,為我們走向低碳社會提供了關鍵的解決方案。透過氫能的應用,我們不僅能夠實現能源轉型,還能同時保護環境、減緩氣候變遷,為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希望。
優勢 2:儲能能力高
氫能具有高能量密度,可以有效儲存和運輸能源,意味著氫能更適合用於高能量需求的應用,能夠遠距離運輸也是一大特點,可靈活應用於不同領域,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有利於供應能源至偏遠地區。
氫能在能量的儲存方面,可以採用氫氣、氨或合成燃料等方式,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多樣化的型態使得氫能技術在面對不同能源需求和地區性挑戰時有出色的表現,是推動能源轉型的重要利器。
優勢 3:再生能源界的百變怪
相較於太陽能、風能主要使用於電力;氫能可以應用於多個領域,包括交通、工業、電力生產和暖氣等,並且可以用於不同技術,如燃料電池和去碳燃氫。
- 氫燃料電池:將氫氣轉化為電力和熱能的裝置,當氫氣進入氫燃料電池時,它與氧氣(通常來自空氣)在電化學反應中結合,產生電力、熱能和水蒸氣。除了廣泛應用於交通領域,如氫燃料電池汽車,它們以氫氣為燃料並產生電力,以驅動電動馬達。同時也用於電力生產、能源儲存和其他應用 。
- 混氫燃料:在天然氣中混入部分比例的氫氣,並作為燃料使用,目前鋼鐵業、燃氣電廠等工業使用皆引進混氫燃燒技術,台電曾指出「在每年以混氫5%運轉7000小時情況下,可減少7,130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每發電一小時可減碳一公噸。」此技術為「去碳之前先減碳」的階段性任務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為落實永續發展的目標,維護環境、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成為必不可少的任務,氫能的發展便是因應這樣的使命而生。氫能作為化石燃料替代能源之一,除了能有效減少對其的過度依賴,燃燒後僅產生水的特性,也大大的減少了對環境的負擔。
現今,氫能的建設乃至於再生能源的轉型都成為全球趨之若鶩的浪潮。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