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法國經典建築紀行》:羅浮宮與龐畢度中心,看見法國建築的不同凡響

《法國經典建築紀行》:羅浮宮與龐畢度中心,看見法國建築的不同凡響
Photo Credit: 大塊文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法出國的時候,讓這本書帶你去法國旅行!四個時期、四種風格,理解西方建築文化的27座法國經典建築。

文:羅慶鴻

羅浮宮,法國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和歷史的載體 (Musée du Louvre, 1546 – 1880),巴黎

從瓦盧瓦王朝末期至法蘭西第二帝國,前後300多年,經歷了不同王朝、不同政權,多次拆除、重建、改建和擴建的羅浮宮可以說是法國整個文藝復興時期政治和建築歷史的載體。

法國
Photo Credit: 大塊文化
方庭西南立面
羅芙
Photo Credit: 大塊文化

原來羅浮宮的興建計劃是包括現在看到的建築群和約同年代在東側興建、於1871年在一次社會動盪中被焚毀的杜樂麗宮(Palais des Tuileries)。在原計劃中,杜樂麗宮最終會與羅浮宮連在一起,把拿破崙三世廣場(Place Napoléon-III)和卡魯索廣場(Place du Carrousel)合為內庭。現在位於羅浮宮以西至協和廣場的杜樂麗公園其實是整個宮殿的前庭。據史料記載,從亨利四世到拿破崙三世期間,所有君主(包括路易十四、十五、十六和拿破崙一世)都以杜樂麗宮為巴黎主要居所,這也從側面證明了現羅浮宮的規劃不盡符合他們的生活要求。1678年後,路易十四便遷往凡爾賽宮長住。

拿破崙
Photo Credit: 大塊文化
面向拿破崙三世廣場的北立面

15世紀中葉前,該址原是一幢13世紀卡佩王朝腓力三世(Philippe III)的哥德式大宅,位於現方庭(Cour Carrée)的西南角,14世紀中葉瓦盧瓦王朝查理五世遷居於此。其後,弗朗索瓦一世於1542至1559年間聘任建築師勒柯(Pierre Lescot)對城堡西南面進行改建,在兩層樓上加蓋閣樓,一、二層分別以科林斯(Corinthien)和複合壁柱裝飾,立面的雕塑都是著名雕刻家讓.古戎(Jean Goujon)的作品。

三世
Photo Credit: 大塊文化
拿破崙三世改建,面向卡魯索橋的塞納—馬恩河門樓

弗朗索瓦一世和亨利二世先後去世後,亨利二世妻子凱薩琳皇后於1564年策劃興建杜樂麗宮,同時期亦以原來勒柯同樣的設計手法沿塞納-馬恩河興建長廊式建築,把最初規模不大的羅浮宮和杜樂麗宮連接起來。最終由亨利四世於1608年完成。長廊高兩層,以壁柱、三角或弓形窗楣裝飾,是典型的義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的復古主義手法,現在看到的是被拿破崙三世改建後的模樣。此外,今天通往塞納-馬恩河的門樓也曾由拿破崙三世改建。

開雙
Photo Credit: 大塊文化
開雙柱式立面先河的東立面外廊

1624至1654年,路易十三計劃由建築師勒梅西爾(Jacques Lemercier)負責把原來的城堡全部拆除,把弗朗索瓦一世的建築擴建為一個外牆邊長183公尺 、內庭邊長122公尺的正方形合院──方庭。路易十三於1643年逝世,勒梅西爾於十一年後去世,去世前只完成了庭院的西北部。

之後路易十四委任建築師路易.勒沃(Louis Le Vau)負責北、東、南部分的擴建工作。特別值得一提的,在路易.勒沃的主理下,多位著名的法國和義大利建築師,包括義大利文藝復興高峰期的人文主義大師卡羅.雷那迪(Carlo Rainaldi)和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等被邀請為這合院的東立面提供設計方案。最後法國建築師佩羅(Claude Perrault)的設計案脫穎而出。

建築樓高三層,外立面看來像只有一個主層座落在一個石塊建造的臺階(又稱地層或地窖層)上。南北兩端和中部的入口門樓較突出,以壁柱裝飾。主層則以雙科林斯柱支撐,外牆退縮形成柱廊,整個外立面雕塑感十分強烈,這也開創了日後歐洲各地以雙柱式外廊為主立面裝飾的先河,可見這立面的重要性和當年王室喜愛的建築風尚。

此外,門樓主層列柱頂上來自古希臘神廟山牆的三角楣飾、平屋頂(法國特色的閣樓式屋頂沒有了)、燭臺式(lustre)欄杆,以及把地層視為主建築臺階等,都來自義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的建築概念。到羅浮宮旅遊,不應錯過。

1675年後,路易十四和其後的君主都把精力花在建設凡爾賽宮上,羅浮宮的擴建計劃曾一度停滯。直至拿破崙一世當政,才又重新聘請了新古典主義建築師佩西耶(Charles Percier)及他的合夥人方丹(Pierre Fontain)完成卡魯索廣場以北,由瑪森閣(Pavillon de Marsan)至羅昂閣(Pavillon de Rohan)的部分,因而形成由舊羅浮宮往杜樂麗宮的另一條室內通道。

到了19世紀中後期,拿破崙三世為了整合舊羅浮宮和杜樂麗宮的功能,在現拿破崙三世廣場北部加建了杜爾哥閣(Pavillon Turgot)、黎塞留館(Pavillon Richelieu)和柯爾貝閣(Pavillon Colbert)。加上廣場南部的達呂閣(Pavillon Daru)、德農館(Pavillon Denon)和莫蘭閣(Pavillon Mollien)等共兩組建築供各政府部門使用。設計上均以舊羅浮宮由勒梅西爾設計的敘利館(Pavillon Sully)或鐘閣(Pavillon de l'Horloge)為範本。

廣場
Photo Credit: 大塊文化
面向拿破崙三世廣場的南立面

卡魯索廣場的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du Carrousel)和巴黎凱旋門是為了紀念拿破崙一世的功績同期興建的。它原是杜樂麗宮的入口門樓(高19公尺、寬23公尺、深7.3公尺),三拱洞式,中央拱洞高6.4公尺、寬4公尺,兩側較小的高4.3公尺、寬2.7公尺。東西立面各以四支粉紅色大理石科林斯柱支撐,柱頂橫楣處以帝國戰士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