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陷羅興亞人權危機的翁山蘇姬,形象又因緬甸政變暫時由黑翻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翁山蘇姬雖為緬甸政府的實際領導人,但非真正的掌權者,在對內的諸多議題上仍受限於與軍方達成的「脆弱權力共享協議」,尤其是在處理少數民族的問題上,過去軍方倡導的「大緬甸主義」早已深植主流人心。
不知道大家對翁山蘇姬的印象是什麼?對多數的台灣人來說,不會特別去關心這號人物,即便有投以關注,很多也是透過國際媒體的引述,隨之當成茶餘飯後的話題。1991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2012年又獲美國國會頒發國會金質獎章,翁山蘇姬的個人聲望達到高峰,直到她歷經千辛萬苦,領導全國民主聯盟於2015年底勝選,卻又因為未能如國際社會所「期待」的處理好內部民族問題——特別是羅興亞議題時,各種批判毫不留情的紛至沓來,以西方媒體為首的國際輿論,紛紛以聳動的標題指責這位曾經的人權鬥士,「跌落神壇」、「幫凶」、甚至是「種族屠殺」等標題,也讓翁山蘇姬的國際聲望蒙上陰影,且充滿爭議。
對於翁山蘇姬,除了是筆者同為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的學姊之外,另外比較深刻的印象,應該算是2011年的電影《以愛之名:翁山蘇姬》了,這部由法盧貝松導演,楊紫瓊主演的傳記電影,講述了翁山蘇姬在大動盪時代背景下的愛情故事。劇中,對於軍政府的軟禁,並禁止丈夫與兒子入境探望,在這樣的條件下,翁山仍堅持民主改革,也讓她在後來成為了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亞洲女性。
幾經政局動盪的緬甸,終於在2015年,由翁山領導的全民盟獲得勝選,而軍方也在各界壓力下,願意妥協並交出政權,只不過附帶了一連串苛刻的條件,例如:軍方仍保留25%的聯邦議會指定席次、翁山本人無法競選總統、政府的關鍵部門仍有軍系人馬掌控等,《BBC》當時評論,翁山蘇姬與全民盟被迫與軍方達成所謂的「脆弱權力共享協議」。
民主化的過程總要有個開始,即便不盡如人意,但至少是往正確的方向邁進了一小步。而翁山蘇姬雖礙於憲法未能就任總統,但仍以國務資政一職(相當於總理角色),成為緬甸政府的實質領導人。這也讓當時的歐巴馬政府,率先解除了對緬甸長年的經濟制裁與貿易禁運,仰光、曼德勒等大城市也開始有外資進駐,一片百廢待興蓄勢待發的樣貌,緬甸看似就要迎來他的黃金發展時期。

然而,雖為政府的領導人,但非真正的掌權者,翁山蘇姬雖確實有志在改革與振興經濟,但在對內諸多議題上,仍受限於與軍方達成的「脆弱權力共享協議」,尤其是在處理少數民族問題上,過去軍方倡導的「大緬甸主義」早已深植主流人心,對於像是撣邦、若開邦、克欽族、羅興亞人等,長年的對峙與武裝衝突,矛盾亦非朝夕可解。要說翁山蘇姬違背了她自己「致力於不同民族間的和解,及制定聯邦憲法將是首重事務」的理念,可能也有點言重了,畢竟在步步為營的緬甸政壇,又有軍方強勢主導的「緬族化」政策下,軍權不在手裡,光靠政治家的理想,很多政令是根本出不了首都圈的,更別說要落實在發展極為落後的偏鄉,與仍受軍閥把持的省份。當然,若說翁山蘇姬有扮演好人權守護者的角色,恐怕也不盡然,畢竟當將近70萬羅興亞穆斯林被暴力驅趕,作為名義上執政中心的翁山政府及內閣,竟無隻字片語譴責,事後也沒有相關的安置與配套措施,這就讓一向高唱人權至上的西方輿論,開始不高興了。
如同文章首段所述,當聯合國調查小組在2016年指出緬甸軍方殘忍殺害、強姦少數民族,以及洗劫穆斯林、放火燒屋等行為,翁山蘇姬政府選擇避重就輕,到了2017年衝突加劇,數十萬人流離失所。2019年翁山蘇姬迎來生涯中最大的聲望重挫,起因是甘比亞政府代表伊斯蘭合作組織(OIC),於國際法院對緬甸提起訴訟,指控其涉嫌種族滅絕罪行,而翁山蘇姬率領律師團親赴法庭抗辯。當然,我們誰都沒認重頭到尾真看完當時的報告(相信很多媒體也沒有),亦無從得知翁山蘇姬對整起事件始末的抗辯緣由,但誰又在乎呢?但只要你被放在政治正確的反對面,那就是千夫所指,只要抓到碎片化的脈絡,或任何可供斷章取義的片段,就可以加諸評價,全憑看誰更有媒體話語權。
你看,形塑一個英雄很簡單,要摧毀他,也只是片刻之間。

有趣的是,轉眼到了2020年底,緬甸迎來第二次的民主大選,毫無懸念,翁山蘇姬與全民盟仍以壓倒性的多數取得國會席次,並順利組閣。但軍方這次不買帳了,無論是基於根本不想再演那齣什麼「脆弱權力共享協議」,假惺惺的交出政權,或眼看鄰國泰國軍政府不也獨裁,在2014發動政變,接著又操縱選舉幫自己洗白,堂而皇之成為具正當性的民選政權,既然大家都是軍閥,幹嘛我們不也這麼幹?於是,2021年初,疫情持續蔓延之際的震撼彈,翁山蘇姬和政府高層被無預警逮補,軍方領導人敏昂萊接管緬甸政局,政變拉開序幕。而大批翁山蘇姬的支持者,隨即也開始了從2月初政變到現在,開始了遍地開花的街頭抗爭。
只要你有關注這陣子的緬甸局勢,不難看到這些新聞,輪流佔據著版面:軍方打人、實彈射擊民眾、裝甲車開上主要幹道、火爆衝突在各大城市上演、實施宵禁、聯合國譴責、駐緬辦事處安排台商包機逃離。這些議題當然一點都不有趣,但有趣的點是,翁山蘇姬的國際聲望,反而又隨著被軟禁,重新燃起了眾多輿論對她「對抗強權」、「堅持民主」以及「人權鬥士」的形象,好像她轉眼間又成了民族英雄,緬甸的民主發展希望,又需要由她一肩扛起。
最令人玩味的莫過於《經濟學人》雜誌,我常看他們的文章,特別是每期都會有幾幅充滿諷刺寓意的黑白漫畫,很多時候多半在嘲弄自己英國政府,但也有時會去針砭國際時事。翻看他們2017年與2021年的漫畫,描繪的同樣是翁山蘇姬,卻是截然不同的敘事角度,伴隨著其背後希望帶起的輿論風向,以及作為「權威的國際媒體」,所想要加諸或形塑政治正確的觀點
“緬甸政變”的相關議題
- 2021-03-03 東協成員國促釋放翁山蘇姬並恢復民主,李顯龍:「政變對緬甸是悲劇性的倒退」
- 2021-03-01 緬甸政變一個月回顧:28張圖看緬甸人民反軍事政變的28天
- 2021-03-01 身陷羅興亞人權危機的翁山蘇姬,形象又因緬甸政變暫時由黑翻紅?
- 2021-02-28 緬甸軍政府開槍鎮壓示威民眾逮捕逾470人,28日抗爭至少3人死亡
- 2021-02-24 緬甸軍政府派外長赴曼谷,準備泰國、緬甸與印尼三方會談
ESG成為永續經營新顯學,除了追求獲利,這些企業更重視打造多元包容及友善環境的幸福社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今越來越多企業共享ESG架構理念,彼此跨業結盟、分享各自優勢,讓企業影響力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從渣打銀行與全球第一大烈酒集團帝亞吉歐的對談中,就可以看到雙方有許多相似之處。
「我的夢想」是許多人小時候作文課都會寫的題目,但是長大後,能真正實現夢想的人為什麼少之又少?其實,原因來自千里馬沒能遇上給予支援與資源的伯樂。
不過現在情況正在翻轉,因為現代商業環境,除了追求獲利最大化,更多企業把重心投入於實踐永續發展理念;尤其是在社會責任方面,企業更加重視勞工及社區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與福祉。打造更包容與多元的社會,需要更多企業一起聯手合作。
渣打、帝亞吉歐:從各自領域幫助社會上的千里馬
渣打銀行與帝亞吉歐在社會責任方面的相似之處,在於兩家企業都有幫助社會更具包容、照顧弱勢的公益計畫。
多年來,渣打在攜手政府單位及社福夥伴,共同打造「看得見的希望視障就業平台」,並透過連續贊助國內最大型的公益馬拉松賽事「渣打臺北公益馬拉松」至今累計幫助近700位視障朋友成功並穩定就業。在支持視障青年多元就業之外,渣打集團於2019年推出全新的全球性計畫 — Futuremakers by Standard Chartered,並擴大所協助對象,主要協助16-35歲視障青年及弱勢女性,並與社福團體合作,結合各組織的專業與資源,為他們提供就業的支持,幫助他們翻轉未來。在2020~2023年期間,渣打協助近7,000名視障青年及弱勢女性學習新技能、輔助他們就業及創業。目前渣打銀行也有6位視障員工在銀行擔任客戶服務的工作。

一般人可能無法體會,一些簡單的動作因為礙於視力限制,必須比常人多付出數十倍的反覆練習,沖泡咖啡就是一例。台灣第一位視障咖啡師林佳箴,小時候因意外導致視力逐漸退化,但她沒有向命運低頭,努力取得英國國際咖啡師證照,並且創立「甜裡開始」咖啡廳。
林佳箴的故事,能夠感動人心並且躍上媒體版面,一方面也因為她是帝亞吉歐「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的2020年得主名單之一。
帝亞吉歐Keep Walking計畫從2003年正式啟動,訴求不以營利為目的,不限定夢想的類型和議題,從環保生態、藝術文化、公益推動、到偏鄉教育,如今已經實現超過200份計畫,累積提供達1.8億元獎金回饋。每一位夢想家獲得贊助後,得以展現他們的天賦,實現自己的使命,堅持夢想並且勇往直前。
為地球永續而戰,日常小動作也能節能減碳
ESG概念的另一個重要議題是「環境保育」。近年因應極端氣候現象頻傳,為了讓全球溫升控制在1.5°C以內,截至2022年10月,全球已經有137個國家響應2050年要達成淨零排放,其中德國、瑞典、日本、英國等先進國家,更將「淨零入法」透過實際舉措要求企業從營運過程減少碳排放。
從國家立法到企業響應並展開行動,證明永續行動的迫切性,也凸顯沒有任何人可以在節能減碳這件事置身事外。
帝亞吉歐近期提出「2030社會願景」計畫,其中三個核心範疇分別是「提倡理性飲酒、促進社會多元包容、促進環境永續發展」,最後一項就扣連2030年要達到淨零排放。帝亞吉歐台灣總經理梁殷禎分享,在釀酒過程,最重要的成分就是水資源,帝亞吉歐規劃未來在產地製造過程,運用先進技術讓產品減少30%用水,具體提高產品生產效率。

渣打銀行總經理韓德聖(Ian Anderson)則表示,渣打集團也訂出2025年底要落實自身營運零碳排,2050年底達成投融資淨零碳排的目標。由於銀行的業務屬性,碳盤查過程, 屬於範疇一、範疇二的溫室氣體排放可以從自身做起;範疇三則屬於其他間接排放,例如商務旅行、上下游運輸、乃至於供應鏈、客戶所產生的碳排,且範疇三的碳排放量佔了總排放量95%。因此,渣打銀行下個目標就是要幫助客戶落實綠色轉型,打造綠色永續生態系。
值得一提的是,淨零減碳除了仰賴數位科技、組織轉型、調整商業模式來達成,每個人也可以在生活中擔任永續小尖兵。例如渣打銀行推出自家的永續發展App,員工可以在每日的工作中掌握自己的碳足跡,嘗試透過趣味的方式減碳,像是澆水、種樹小遊戲,企業會依同樣比例植樹,讓員工在日常為永續盡份心力。
翻轉偉大企業定義的現在進行式
股神巴菲特曾如此定義他眼中的偉大公司:「我認為競爭優勢可以持續25年到30年的公司」。然而,在ESG思維之下的今日,值得思考的是,偉大企業的意義應被賦予更多價值,除了具備競爭力與獲利能力,更重要的是願意關注社會、在乎永續的願景及行動。
對此,韓德聖這樣回應:「我們相信在推動商業與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對人類、環境、以及相關社群的關懷;藉由把永續行動融入我們的政策及業務之中,攜手我們的員工、客戶、乃至於更多人,一起創造更好的未來。」
想知道更多渣打銀行與帝亞吉歐決策者的精采對談,以及他們為ESG投入哪些心力?點擊影片觀看更多: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Ub5gUPWBO8
延伸閱讀
l 渣打銀行永續之旅網站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全球最高的綠建築 台北101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全球最成功的公共自行車系統 YouBike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永續能源推手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