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深入倫敦Ben Uri美術館展覽《藝術出走》:書寫移民藝術史,回應英國脫歐的百變政局

深入倫敦Ben Uri美術館展覽《藝術出走》:書寫移民藝術史,回應英國脫歐的百變政局
Photo Credit: © Claire Chu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脫歐並不是移民議題的終結,往後地區型美術館如何經營相關題目的討論空間,並透過典藏和展示保存多元族群的心靈地貌?

隨著2020年結束,英國脫歐的過渡期也邁入尾聲,2021年開始它將只是地理上的歐洲,以往機場出入境的歐盟快速通道也將關閉,歐洲人的身分再次退回1973年以前,被英國政府視為「移民」。然而政治上的定論,是否能緩解移民議題為社會帶來的衝擊?若選擇一條抹除外來影響的道路,往後英國的文化面貌是否將黯然失色?美術館及博物館作為回應社會思潮的「思想坦克」(Think Tank),從沒有在這場辯論中缺席。

從猶太美術展回視移民歷史

2019年9月,當英國政壇仍在和歐盟談判去留問題,而舉國上下人心惶惶之際,倫敦Ben Uri美術館曾在西敏寺市內的12星藝廊(12 Star Gallery)舉辦展覽《藝術出走:1939年,一個非常不同的歐洲》(Art-Exit: 1939 A Very Different Europe),展出約20位移民藝術家的作品。

名單中羅列了「愛的畫家」馬克.夏卡爾(Marc Chagall)、20世紀最重要的肖像畫家之一,同時也是心理學家佛洛伊德孫子的盧西安.佛洛伊德(Lucian Freud),以及啟發維也納表現主義運動的奧地利畫家奧斯卡.柯克西卡(Oskar Kokoschka)。他們的共通點在於具有猶太血統、都在納粹政權下被迫離開家園,並且在流亡途中短暫駐足或永久居留在英國。

europe_house300
Photo Credit: © Claire Chu
展覽開幕前幾小時「歐洲之家」外排起了等候隊伍。

展出時逢二次大戰爆發80週年,地點又位於歐洲社群的倫敦總部「歐洲之家」(Europe House),讓這場展覽被評為「高度政治化」[1]、「生動提醒了人們,超民族主義(Super-Nationalism)以及虛榮的愛國主義如何輕易引發暴力、絕望,以及經濟和社會上的混亂。」[2]

12星藝廊向來將策展焦點放在「身分認同、國境邊界和族群平等」,成立以來長期探索不同文化傳統之間對話的可能性。此次把發言權交給Ben Uri美術館,透過該館典藏品和長期借展的私人藏品,將時空牽引回二戰後的歐洲移民路徑。

有別於報導中用紀實手法客觀呈現的黑白身影,一幅幅畫作裡乘載的是第一人稱的旅路見聞和內心情感:猶太族裔聚集區(ghetto)裡揮舞著拳頭大聲反抗的女人、前往下一座城市前短暫駐足的擁擠渡口、疲憊不堪的流亡者前來回巡邏的拘留營看守員、妻兒臨別時的面容……一幕幕輪迴的地獄,在不同心靈刻下傷痕,倖存的時刻化為感性色彩轉錄於畫布,如同一首多聲部合唱的人性輓歌。

art-exit_exhibition_12_star_gallery300_(
Photo Credit: © Jamie Smith
《藝術出走:1939年,一個非常不同的歐洲》展出現場。

這段人類史上的集體創傷記憶,若幻化成一張臉孔,或許可用伊娃.法蘭克福特(Eva Frankfurther)的〈無國之人〉(Stateless Person)來表述。半身肖像中,無名人物背離光源朝左方垂首,臉龐和側身似乎即將消融在畫面邊界陰影處。從剃光的頭頂和特徵不明的五官猜不出性別或種族,但領口敞開的灰色無領上衣,明顯透著一絲凌亂與疲憊。

這幅油畫被柏林出身的猶太女性藝術家法蘭克福特定位為「整體人性的共像」,黯淡眼神和噤默表情,彷彿由無數戰亂下流離失所的人民肖像覆疊而成。1962年在Ben Uri美術館展出時,報社《猶太編年史》(The Jewish Chronicle)將這幅作品評為:「富有同情心但不多愁善感,可視為一種典型卻不失個性。」[3]

stateless_person_eva_frankfurther300
Photo Credit: ©Eva Frankfurther estate
伊娃.法蘭克福特,〈無國之人〉,約1955年,油彩、紙張,76 x 55公分。

與之對比下,被無數人崇拜、服從、懼怕、痛恨過的獨裁者圖像,在展覽中以滑稽面貌現身。阿諾.達格尼(Arnold Daghani)直至70歲之後,才願意重訪年少時期身處勞動營的記憶,他用報紙拼貼出〈諷刺漫畫:希特勒〉。雖然能遠遠認出著名的小鬍子和額頭上一撮黑髮,靠近細看會發現臉部輪廓是一具女人的胴體,豐滿乳房剛好遮住眼睛部位,上緣還被幽默地添上兩道眉毛。

這件作品周圍展示著雨果.達欣格(Hugo Dachinger)在拘留營中的自畫像、喬治.葛羅茲(George Grosz)的友人被納粹軍官嚴刑拷打的牢獄紀錄,和恩斯特.艾森梅耶(Ernst Eisenmayer)所繪的拘留營高牆和冷清街道。希特勒的面孔在這三幅作品中間,顯得窘迫而面目模糊。

Caricature_of_Hitler_Arnold_Daghani300
Photo Credit: ©Arnold Daghani estate
阿諾.達格尼,〈諷刺漫畫:希特勒〉,1978年,油墨與鋼筆、紙張,54 x 38公分。

一座書寫移民藝術史的美術館

從成立背景和收藏方向來看,Ben Uri美術館對這場展覽的促成並非偶然。1915年起家於倫敦東部白教堂地區,Ben Uri美術館由流亡(émigré)到英國的俄羅斯藝術家拉札.貝森(Lazar Berson)成立,館內專營猶太藝術家作品,在猶太族裔聚集區(ghetto)裡,提供難以融入主流藝術圈的工匠和藝術家們發聲的場域。

106年的歲月中,美術館曾一度因為容身的猶太會堂被出售而失去實體館所。爾後在2002年遷徙到倫敦西北方聖約翰伍德社區的現址。目前館內收藏由445位藝術家創作的1500多件作品,其中超過6成是移民藝術家。除了猶太裔創作者之外,近年來透過策略性的館藏出售(deaccession),將收藏範圍擴及二戰時期在納粹德國迫害下流亡的歐洲藝術家。此外策展人也特別統計出約占總體名單三分之一的女性藝術家,表現出對族群和女性議題的高度關注。

ben_uri_gallery300
Photo Credit: ©Ben Uri Gallery and Museum
Ben Uri美術館位於聖約翰伍德社區的現址外觀。

這份關注不僅限於猶太族群在歷史上的數度流亡和離散,也著眼於他們對英國藝術史造成的影響。自1925年首場展覽開始,Ben Uri美術館致力回應猶太藝術家的展出需求,期間集結成龐大的文獻檔案和出版品,為「1900年以來猶太人和移民對英國視覺藝術的貢獻」這個研究命題提供豐富史料,逐年建立起「猶太藝術」的定位和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