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MBA必讀50經典》:「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的一生

《全球MBA必讀50經典》:「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的一生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前IBM行銷經理永井孝尚,嚴選全球MBA菁英必讀50本選書,每本選書都為讀者畫重點總整理,平均一本選書內容在8頁之內濃縮整理完畢,佐以圖表方式呈現,再複雜的理論也能在3分鐘內完全吸收。

文:永井孝尚

第42書《幸之助論》約翰・科特 著

本書是松下電器(現名Panasonic)創辦人松下幸之助的傳記。

雖說是傳記,但風格跟日本人撰寫的幸之助傳記不太一樣。

本書是世界級領導學權威科特所寫的唯一一本經營者傳記。

研究領導學20年的科特,一直都想「站在領導學的觀點分析經營者個人後,為其寫傳記」。科特在得知幸之助的存在後,花了七年的時間完成這本書。

幸之助生於全球經濟蕭條、烽火連天的年代。不同於現在這個時代,當時幾乎沒有未來可言。

而且從照片看來,年輕時的幸之助不苟言笑,沒有一絲領袖氣息。他不擅長在眾人面前發言,也無法迅速想出好主意,不像對手——SONY創辦人盛田昭夫一樣引人矚目,再加上他體弱多病,時常臥病在床。

不過,每當陷入困境,幸之助總能將危機化為轉機,一步步成長為領袖。日本人常將幸之助美化成「經營之神」或「偉人」,擁有豐富領導學研究經驗的科特則是透過自己的觀點,滴水不漏地調查了幸之助的一生,在書中具體描述幸之助是如何在人生各階段培養出領袖氣質。

成長過程(0歲∼22歲)

1894年,幸之助出生在和歌山的和佐村。他有七名手足,加上雙親全家共十人。

他原本家境富裕,但父親在他四歲時做稻米期貨失敗,一家陷入貧困。他小學的成績在100人中排45名。

幸之助九歲時到大阪當學徒,在腳踏車店過著「一天工作16小時,全年無休」的生活。在這六年間,幸之助打穩了會計、銷售和商業買賣的基礎。

15歲時,他從當時正在普及的電氣中感受到未來性,轉而到大阪電燈(現在的關西電力)當技師。

20歲時,跟相親認識的井植梅之結婚。

不過,大阪電燈一天的工作時間只有3∼4小時,讓他很不滿足。這時候他的健康狀況也亮起紅燈,出現血痰等結核初期症狀。他的雙親和兄姊相繼過世,原本的十人家庭只剩下三人,他開始擔心「自己會不會也撒手人寰」。這時候他提出新的燈座設計案,遭到上司駁回。

神奇的是,在他興起「辭職」的念頭後,身體狀況竟逐漸轉好,於是他決定自立門戶。

企業家(22歲∼37歲)

離開公司後,他只剩下存了五個月的100日元和四名夥伴(妻子、妻子的弟弟和兩名友人)。他將自家長屋的兩個房間改造成工廠。

但沒人知道燈座的製造方法。他向過去在大阪電燈認識的同事討教製作技術後,也被客戶以「我們不跟岌岌可危的公司做生意」為理由拒絕,業績慘澹。這時候兩名友人決定退出,剩下的三個人只好過著典當籌錢的生活。某天,客戶突然跟他說:「我們需要一千個電扇零件,希望你能盡快給我們。」於是他開始連續一個月每天工作18個小時,趕工交件後,拿到了160日元(當時八個月份的薪水)的報酬,公司也有了一絲生機。之後客戶持續下單,他創立了「松下電氣器具製作所」,經營逐漸上軌道。

這個時期,幸之助全面掌握了事業的基礎。他改良競爭產品,用低於市價的價格販售,徹底節約實施低成本,把員工當成家人對待,靈活且迅速地開發新產品。他像這樣確立基本原則,帶領公司成長。

據幸之助的內弟井植歲男(之後的三洋電機創辦人)所述,當時的幸之助「對工作的熱情高人一等,但能力平凡」。幸之助體弱多病,經常臥病在床,東想西想就容易失眠,血壓也居高不下,但每次只要在工作上遇到困難,他的身體狀況就會奇蹟似地復原。

1929年,身體狀況惡化的幸之助正在靜養,此時正逢世界金融恐慌,松下電器的業績跌了一半。其他同業不是破產就是裁員,松下電器的經營團隊也認為「只有大幅裁員這條路可走」。這時候幸之助突然恢復精神,在靜養處向經營團隊發出指令:「把產量減半,絕對不能裁掉任何個人。把工廠的工作時間改成半天,大家一起銷售庫存。」員工聽到這個方針都鼓掌叫好。於是,松下電器順利解決掉過多的庫存,重振旗鼓。

之後,松下電器也進入收音機和電池等市場,獲得全日本最高的市佔率。

受到重視的員工為了提高生產性,更努力工作,做出品質更好、更便宜的產品,並想出最優秀的銷售策略。此時,松下電器成長為擁有一千名員工的大企業。

成為風格獨特的領導人(37歲∼52歲)

某天,幸之助接到天理教的邀請,前往奈良縣天理市參觀天理教本部。他發現教友們無怨無悔地勤奮奉獻,明明得不到報酬,卻依然滿臉幸福地賣力工作。

這段經驗讓幸之助陷入深思。

「如果企業也能成為像宗教一樣有意義的組織,員工們會不會覺得更滿足,工作得更認真呢?」 1932年,幸之助在員工和幹部面前說道:「產業人的使命是克服貧困,將整個社會從貧困中拯救出來,帶來富足。」接著他撈起從水管流出來的水,繼續說道:「企業的責任是把大眾需要的東西,變得像自來水一樣便宜。只要能實現這點,就能從根本消除貧困。」

不擅言語的他,一字一句都充滿熱情,深入人心。演說結束後,有數十人上台發表感言。之後,幸之助整理出「松下電器應遵守的精神」,讓員工每天早上朗讀。他的想法是:「人有時候會淪為脆弱本性的奴隸,但若有遠大的目標,天天思考,人就會一步步接近目標,成為更優秀、更幸福的人類。」

46 松下電器(Panasonic)奉行的七條精神
Photo Credit: 三采出版

這七條精神深植員工的心中,成為松下電器的行動規範。即使員工人數攀升,大家依然能團結一致,提高公司的競爭力。美國最早的企業價值宣言是嬌生公司在1940年代發表的「我們的信條」,幸之助比嬌生早了整整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