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MBA必讀50經典》:「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的一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前IBM行銷經理永井孝尚,嚴選全球MBA菁英必讀50本選書,每本選書都為讀者畫重點總整理,平均一本選書內容在8頁之內濃縮整理完畢,佐以圖表方式呈現,再複雜的理論也能在3分鐘內完全吸收。
文:永井孝尚
第42書《幸之助論》約翰・科特 著
本書是松下電器(現名Panasonic)創辦人松下幸之助的傳記。
雖說是傳記,但風格跟日本人撰寫的幸之助傳記不太一樣。
本書是世界級領導學權威科特所寫的唯一一本經營者傳記。
研究領導學20年的科特,一直都想「站在領導學的觀點分析經營者個人後,為其寫傳記」。科特在得知幸之助的存在後,花了七年的時間完成這本書。
幸之助生於全球經濟蕭條、烽火連天的年代。不同於現在這個時代,當時幾乎沒有未來可言。
而且從照片看來,年輕時的幸之助不苟言笑,沒有一絲領袖氣息。他不擅長在眾人面前發言,也無法迅速想出好主意,不像對手——SONY創辦人盛田昭夫一樣引人矚目,再加上他體弱多病,時常臥病在床。
不過,每當陷入困境,幸之助總能將危機化為轉機,一步步成長為領袖。日本人常將幸之助美化成「經營之神」或「偉人」,擁有豐富領導學研究經驗的科特則是透過自己的觀點,滴水不漏地調查了幸之助的一生,在書中具體描述幸之助是如何在人生各階段培養出領袖氣質。
成長過程(0歲∼22歲)
1894年,幸之助出生在和歌山的和佐村。他有七名手足,加上雙親全家共十人。
他原本家境富裕,但父親在他四歲時做稻米期貨失敗,一家陷入貧困。他小學的成績在100人中排45名。
幸之助九歲時到大阪當學徒,在腳踏車店過著「一天工作16小時,全年無休」的生活。在這六年間,幸之助打穩了會計、銷售和商業買賣的基礎。
15歲時,他從當時正在普及的電氣中感受到未來性,轉而到大阪電燈(現在的關西電力)當技師。
20歲時,跟相親認識的井植梅之結婚。
不過,大阪電燈一天的工作時間只有3∼4小時,讓他很不滿足。這時候他的健康狀況也亮起紅燈,出現血痰等結核初期症狀。他的雙親和兄姊相繼過世,原本的十人家庭只剩下三人,他開始擔心「自己會不會也撒手人寰」。這時候他提出新的燈座設計案,遭到上司駁回。
神奇的是,在他興起「辭職」的念頭後,身體狀況竟逐漸轉好,於是他決定自立門戶。
企業家(22歲∼37歲)
離開公司後,他只剩下存了五個月的100日元和四名夥伴(妻子、妻子的弟弟和兩名友人)。他將自家長屋的兩個房間改造成工廠。
但沒人知道燈座的製造方法。他向過去在大阪電燈認識的同事討教製作技術後,也被客戶以「我們不跟岌岌可危的公司做生意」為理由拒絕,業績慘澹。這時候兩名友人決定退出,剩下的三個人只好過著典當籌錢的生活。某天,客戶突然跟他說:「我們需要一千個電扇零件,希望你能盡快給我們。」於是他開始連續一個月每天工作18個小時,趕工交件後,拿到了160日元(當時八個月份的薪水)的報酬,公司也有了一絲生機。之後客戶持續下單,他創立了「松下電氣器具製作所」,經營逐漸上軌道。
這個時期,幸之助全面掌握了事業的基礎。他改良競爭產品,用低於市價的價格販售,徹底節約實施低成本,把員工當成家人對待,靈活且迅速地開發新產品。他像這樣確立基本原則,帶領公司成長。
據幸之助的內弟井植歲男(之後的三洋電機創辦人)所述,當時的幸之助「對工作的熱情高人一等,但能力平凡」。幸之助體弱多病,經常臥病在床,東想西想就容易失眠,血壓也居高不下,但每次只要在工作上遇到困難,他的身體狀況就會奇蹟似地復原。
1929年,身體狀況惡化的幸之助正在靜養,此時正逢世界金融恐慌,松下電器的業績跌了一半。其他同業不是破產就是裁員,松下電器的經營團隊也認為「只有大幅裁員這條路可走」。這時候幸之助突然恢復精神,在靜養處向經營團隊發出指令:「把產量減半,絕對不能裁掉任何一個人。把工廠的工作時間改成半天,大家一起銷售庫存。」員工聽到這個方針都鼓掌叫好。於是,松下電器順利解決掉過多的庫存,重振旗鼓。
之後,松下電器也進入收音機和電池等市場,獲得全日本最高的市佔率。
受到重視的員工為了提高生產性,更努力工作,做出品質更好、更便宜的產品,並想出最優秀的銷售策略。此時,松下電器成長為擁有一千名員工的大企業。
成為風格獨特的領導人(37歲∼52歲)
某天,幸之助接到天理教的邀請,前往奈良縣天理市參觀天理教本部。他發現教友們無怨無悔地勤奮奉獻,明明得不到報酬,卻依然滿臉幸福地賣力工作。
這段經驗讓幸之助陷入深思。
「如果企業也能成為像宗教一樣有意義的組織,員工們會不會覺得更滿足,工作得更認真呢?」 1932年,幸之助在員工和幹部面前說道:「產業人的使命是克服貧困,將整個社會從貧困中拯救出來,帶來富足。」接著他撈起從水管流出來的水,繼續說道:「企業的責任是把大眾需要的東西,變得像自來水一樣便宜。只要能實現這點,就能從根本消除貧困。」
不擅言語的他,一字一句都充滿熱情,深入人心。演說結束後,有數十人上台發表感言。之後,幸之助整理出「松下電器應遵守的精神」,讓員工每天早上朗讀。他的想法是:「人有時候會淪為脆弱本性的奴隸,但若有遠大的目標,天天思考,人就會一步步接近目標,成為更優秀、更幸福的人類。」

這七條精神深植員工的心中,成為松下電器的行動規範。即使員工人數攀升,大家依然能團結一致,提高公司的競爭力。美國最早的企業價值宣言是嬌生公司在1940年代發表的「我們的信條」,幸之助比嬌生早了整整10年。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