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弄裡的台灣味》:喚醒我的從來不是夢想,而是早餐店阿姨的「帥哥/美女早安」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強烈建議心情憂鬱者,或是自覺處於社會邊緣的人,三不五時到早餐店走一遭,因為旦凡在早餐店走跳幾次之後,早餐店阿姨將會自動開啟人臉辨識系統,甚至熟記使用者喜好,讓你一鍵點餐,徹底感受到社會溫情。
文:范僑芯(佐餐文字)
把我從早晨中喚醒的從來不是夢想,而是早餐店阿姨。
被人潮擠得水泄不通的早餐店裡,我們不難發現,早餐店阿姨總是能拿出比她當年準備聯考還要驚人的記憶力,像泰坦超級電腦般,配備容量超大的記憶體,將每個客人的點單資訊快速儲存,比方說:起司蛋餅雙蛋不加番茄醬、總匯三明治吐司去邊美乃滋多一點、豬排漢堡加起司不要生菜、鐵板麵雙醬不要三色豆蛋半熟等等畸形怪狀的各種要求;接著,從大腦雲端輸出,像列印般,手起刀落,咻咻地將餐點製作出來,全程無須紙本菜單,比蘋果公司更環保。
有著超強記憶體還不算什麼,早餐店阿姨的臉部辨識系統更是尖端卓越。
我強烈建議心情憂鬱者,或是自覺處於社會邊緣的人,三不五時到早餐店走一遭,因為旦凡在早餐店走跳幾次之後,早餐店阿姨將會自動開啟人臉辨識系統,甚至熟記使用者喜好,讓你一鍵點餐,徹底感受到社會溫情。
此外,在早餐店阿姨的心裡,西施盡收情人眼底,每個人都是帥哥美女、都能獲得愛的能量所需,踏進早餐店的瞬間,聽到這聲「帥哥/美女早安」,總是使人舒心。
都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早餐店阿姨無疑是最佳代表,雖然他們在店裡有時也會因為出餐不順大吵大鬧。關於早餐店阿姨們的都市傳說很多,強烈建議各大電視台可以據此為參考,拍攝成八點檔,必定共鳴不已。
喔!別忘了,飲料杯上的爛笑話也是傳奇。
美X美的進擊
常言道:「無心插柳柳成蔭,台式早餐賣成精。」
好,下句是我瞎掰的,不過台式早餐的誕生確實是場意外的驚喜。
據聞,一九八○年代,台式早餐店創始人林坤炎先生,起先是想效仿老美在棒球場上吃熱狗漢堡的文化,於是起心動念,想靠著小本生意養活一家老小,如此而已。但天不從人願,棒球場旁的流動小販眾多,各持千秋,熱狗漢堡這樣的新興文化未能成為亮眼之星,畢竟人類是保守的動物,面對自己無法理解的事物總是不敢輕易嘗試,因此林坤炎先生小攤生意只能宣告失敗。
但就在此時,台灣餐飲界突然來了一隻拔山倒樹的巨獸:麥當勞。
一九八四年一月,首間麥當勞在台北開設,影響了整個台灣,有了麥當勞這個強大的美國品牌做靠山,漢堡熱狗這類的食材突然之間不像畸形怪獸,反而顯得陽光時尚。不過麥當勞中終究是舶來品,在當時非常昂貴,起碼阿佐是只有考試考第一名並且還要滿分,我爸媽才會勉為其難帶我去吃的那種級別。
誰能抵擋如此邪惡的誘惑?
山不轉路轉,小攤餐車亦然。生意人的小腦袋瓜兒總是特別靈動,林坤炎先生燃起希望,將眼光放在距離台北市立棒球場不遠處的育達高職旁,畢竟莘莘學子總是接觸流行文化的先鋒。
果然不出所料,搭上麥當勞的風潮,再結合台灣經濟高飛的年代,多數婦女走出家庭求職,已無暇顧及心肝寶貝的早餐時光,林坤炎先生的小攤車就像天外飛來一位名廚,瞬間解決縈繞在家長心中的早餐難題,接著順水推舟,將盛況火爆的早餐生意在八德路上立下門面,並將其更名為「美而美」,新一代台式早餐就此誕生。
其後,美而美一不做二不休,畢竟沒有將軍會嫌自己版圖大,索性開放加盟,將美而美打造成連鎖產業。顯然這樣的決策很正確,順應後勢看好的速食趨勢,加上投資金額小,這讓許多人捧著金,紛紛表示願被納入麾下,跟著總公司的腳步,在學校、補習班的周邊地區,以學生為主要客群,早上賣日間部學生,下午賣夜間部學生,打著廉價速食策略,研發出符合台灣人口味習性的「台式漢堡」、「台式三明治」等中西合併餐點,開拓出全新的早餐風貌,共創台式早餐的榮景。
私認為,美而美是台灣飲食發展中相當重要的一環,無疑能稱為「台灣奇蹟」。
以多元化來說,沒有任何一種餐飲類別的產品種類可以繁複過於早餐店。台式早餐囊括了以太平洋到大西洋、北極到南極、中式到西式、油膩厚重到清爽無負擔,甚至把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那年代的早餐也都拉進來一起開轟趴,諸多口味餐點任君挑選,還有很多會特地選擇冰奶茶搭餐,順便替身體做體內環保。
更重要的是,台式早餐完全學習到了麥當勞的精髓,妥善地將食材製程化,使得早餐店的產品種類再怎麼複雜,都只消一個懂得把食物加熱的「大廚」站在煎台前,就可以將所有料理易如反掌的端上顧客面前,完全仰賴食品加工與食材前置處理。
實在是餐飲界奇才。
相關書摘 ▶《巷弄裡的台灣味》:「鹽水雞」怎麼來的?原來是當年有一批老母雞好便宜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巷弄裡的台灣味:22道庶民美食與它們的故事》,時報文化出版
作者:范僑芯(佐餐文字)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一場從台灣出發的美食之旅,
陪你深入最日常的文化記憶,
吃遍屬於台灣人的共同味道。
當你穿梭在街頭巷尾,右手拿著一包剛出爐的鹽酥雞,左手握著一杯冰涼的綠豆沙牛奶,吃飽喝足後,一天下來的疲憊終於消除。日常的美食總是能像這樣,串起我們與台灣之間的美好回憶。
擁有廚師背景的作者阿佐,因為被外國友人問到台灣有什麼好吃的食物,而開始思考台灣在各種文化脈絡的影響下,究竟何以與人不同?從最早期的台灣原住民飲食,到清治時期漢族閩南、客家文化移入,更經歷日治時期和國民政府播遷來台,融入了日本和中國各省的飲食……在百年歷史中逐漸落地生根的新世代,又如何發揮庶民精神,結合豐富且平價的物產,創造出今日多元又獨一無二的「台灣味」?
本書收錄22篇飲食文化札記,透過廚師視角將我們的日常菜色仔細拆解,從時空背景、產業結構、口味習性、烹調技法,帶你一窺庶民美食的精髓,一點一滴拼湊出屬於我們的,台灣飲食故事。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