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關鍵眼中盯】綠營側翼操作藻礁公投弄巧成拙,「左膠」論述還能用多久?

【關鍵眼中盯】綠營側翼操作藻礁公投弄巧成拙,「左膠」論述還能用多久?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藻礁公投爭議之前,曾經和在野民進黨一起大戰國民黨的環團隊友,已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被打成敵人,背後雖可歸因在「外來政黨」存在而讓人說出「在解決中國威脅前應停止所有進步議題」的話。但這樣「打左膠」的招數又還能用多久呢?

和大部分環境議題一樣,藻礁這種由公民團體發起的倡議,正常來說都無法吸引一般民眾,只是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在2月23日發文表示自己參與連署之後,輿論突然燒起了一整片藻礁:民進黨批評、各種粉專和意見領袖倡議,許多風格似曾相識的圖也在留言區傳來傳去。

結果這一吵,反而讓藻礁公投連署情況峰迴路轉,原本228連假前還不足接近20萬份,開工後只差大約3萬份。和很多民進黨原本不想做但最後成真的事情一樣,這個原本很可能無法達標的公投若成真,執政黨和其側翼打擊當居首功。

和在野民進黨一起大戰國民黨的環團隊友,今天為何會被打成敵人?

不論那些人怎麼說,藻礁公投的支持者絕對不會等於國民黨支持者或挺核的人(只要看看核終第一時間怎麼回應歐巴桑聯盟的挺藻礁投書),當然他們可能有一部分重疊,但其餘組成除了真正關心議題的人之外,也有一群不見得支持國民黨,但看不慣今日的民進黨的人參與其中。

事實上,早期國民黨長期執政時,民進黨能夠在許多公民議題中奪下話語權,環團的角色其實非常重要。從早期的反核、(無殼蝸牛時代的)居住正義、抗議(國民黨的)美牛豬政策、(齊柏林2013年拍看見台灣之前就開始)反對霸王礦業法、聲援原住民轉型正義等等,也所以國民黨至今身上仍插滿抗拒這些「進步議題」的標籤。

民進黨2016年二度執政後,雖先積極推動了包括同婚在內的種種「進步價值」政策,但卻在2018年經歷公投連帶地方選舉的滑鐵盧,雖然時空背景下有許多不同因素造成這個結果,但經歷過這款PTSD(創傷症候群)的台派,很多都將失敗原因歸責到那些「扯後退的進步力量」身上。

充滿國族激憤的群眾加上民進黨避免第三勢力未來分票的長期佈局,從自由時報前記者曾韋禎等側翼之流,到代表民進黨中央的青年部主任蔡沐霖,都開始大力倡議這類「反左膠、反環團」的思維,許多對政治學和社會學不盡熟悉(例如全民健保當時就是個大左膠產品)或故意裝不懂的網友,便跟著吶喊。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2020選前總統蔡英文造勢時,地球公民在會場對面升起「小英不修礦業法,國土就會敗光光」的標語,之後被大量網路留言攻擊批評環團「想讓『抗中保台』落選」而是「中共同路人」,甚至面臨一批退捐款潮。

92r64rihdlhh0v9icnqgxlp7n9mnmd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只要國民黨還在選票上一天,所有議題都可以關係到「抗中保台」

之前筆者和環團閒聊時曾聽聞,2016年蔡政府甫上台林全擔任行政院長時,院長都會定期親自與環團開會;賴清德接替閣揆後,所有事務則被政務委員張景森攔下,這些昔日戰友幾乎沒辦法見到賴院長。

在蘇貞昌上任後,不只人一樣見不到,對外甚至被包裝成親共左膠NGO。

對比下來,好面子的國民黨政府雖然骨子裡想的是開發利益,面對環團反而比民進黨還容易龜縮:像是馬任內修不成的一例一休,或是網路上藻礁論戰時有些人說的「國民黨不是232公頃,是0公頃」。

但話說回來,為什麼這類仇恨動員會有用,到頭來還是在「外來政權/政黨」這個概念存在的當下,所有的公民社會議題討論,都可以輕易上升到統獨,或排藍。

筆者之前讀過一篇文章,裡面提到選民可以聚焦「政策」討論的前提,就是讓檯面上的政黨都是「本土政黨」,我也是那時才了解「國民黨不好,台灣不會好」的真諦,因為唯有排除掉外來的恐懼,有心人才說不出「在解決中國威脅前應停止所有進步議題」這樣恐怖的話語。

這可能是國民黨永遠解不開的原罪,只是至今藍營還是有許多人忽略各種離「本土」更接近一點的機會,讓國民黨繼續坐實舊有的指控,讓一些正確或至少有討論空間的事情,被他們一沾,就滑坡到親中賣台、葬送台灣的網路墓園裡頭。

所以你說公投可以不「政治」嗎?公投其實好政治,但想想操弄這些政治的人,為的究竟是誰的利益?

RTR2FRBR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蔡丁貴教授都說出「我們支持保護藻礁,反對重啟核四」的時候,如果台灣真的存在不屑藍綠的公民力量,如果之前幾次罷免左右成敗的關鍵其實不是政治動員,藻礁公投案或許有機會成為台灣公民社會的一面照妖鏡,讓台灣人繼318太陽花學運知道不能全信國民黨後,在這次藻礁公投的操作中,學會不該全信民進黨。

即便如此,只要「心中總想到中國」的人夠多,在選票上是本土政黨對決的那天前,各種討論終究還是無法回歸議題本身。只要民進黨能夠一直把對手政黨塑造成親中政黨,其他政黨又無法推出一個能讓這些隱形公民力量接受的候選人,這樣的操作應該還能繼續延續好一陣子。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翁世航


“藻礁公投”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