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紓困案增設收入門檻,900萬美國家庭被排除在外,進步派不滿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紓困案主要是發放1400美元的現金支票,在拜登同意修正後,個人年收入達7萬5000美元後,1400美元紓困支票發放的金額將逐步遞減,超過8萬美元將不再有資格獲得支票。由於增加了收入限制,去年領過川普紓困方案的民眾,約有1200萬成年人與500萬兒童被排除於這次的紓困名單中。
(中央社)據今天(美國時間3日)公布的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1.9兆美元(約新台幣53兆/港元14.7兆)修訂版抗疫紓困案,分析師表示,於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港譯「特朗普」)政府執政期間領過相關款項的數以百萬計家庭,這次將無法獲得援助。
路透社報導,根據與聯邦參議院中間派民主黨人達成的妥協方案,援助款只會提供給年收入不到8萬美元(約新台幣228萬)的個人,或不到16萬美元(約新台幣456萬)的夫妻/伴侶。
相較之下,民主黨掌控聯邦眾議院2月27日通過的法案中,援助款領取門檻分別設在10萬與20萬美元。
保守派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稅務分析師白莫樓(Kyle Pomerleau)說,這代表這次領到救濟金的家庭少了近900萬戶。
左傾智庫稅務及經濟政策學會(Institute on Taxation and Economic Policy)則統計,比起眾院通過的版本,參院版法案所能幫助的成人與孩童分別少了1180萬與460萬人。
不過,稅務及經濟政策學會估計,仍會看到2億成人與8000萬名孩童受惠。
稅務及經濟政策學會分析師華姆霍夫(Steve Wamhoff)說:「對於社會最底層的60%美國人而言,也就是真的需要幫助的人,這基本上沒有差別。」
分析師說,調整收入門檻有助於削減法案成本,金額約達130億到200億美元之間。
根據美國國稅局(IRS)數據,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援助、救濟和經濟安全法(Coronavirus Aid, Relief, and Economic Security Act; CARES Act)發出的第一輪紓困措施,受惠家庭約達1億6200萬戶。
民主黨主導的聯邦參議院最快今天針對修訂版法案展開辯論,並於本週稍晚舉行最終表決。
《鉅亨網》報導,紓困案主要是發放1400美元的現金支票,在拜登同意修正後,個人年收入達7萬5000美元後,1400美元紓困支票發放的金額將逐步遞減,超過8萬美元將不再有資格獲得支票。
《紐約時報》報導,由於增加了收入限制,去(2020)年領過川普紓困方案的民眾,約有1200萬成年人與500萬兒童被排除於這次的紓困名單中。這項改變讓進步派的民主黨人頗為不滿,此前他們提高最低工資的提案未能通過,目前尚不知是否會影響這些民主黨議員對整體紓困案的支持。
但參議院少數黨領袖麥康諾(Mitch McConnell)表示,會在參議院反對此紓困案。
《福斯新聞網》報導,共和黨參議員們表示,紓困計畫中3500億美元給各州政府的補助中,「藍州」拿到的額度與其他州相比不成比例,尤其是加州與紐約州。根據拜登的計劃獲得最多資助的州政府是:加州260億美元、德州168億美元、紐約州126億美元、佛羅里達州100億美元、伊利諾伊州75億美元、賓州73億美元。
不過若是依照去年通過的《CARES》法案(Coronavirus Aid, Relief, and Economic Security Act)標準來計算,加州將少分50億美元、紐約則少20億美元,被批評對民主黨執政的州比較好。
《世界日報》報導,部分民主黨進步派議員,包括桑德斯(Bernie Sanders)、華倫(Elizabeth Warren)和魏登(Ron Wyden)在內的10名民主黨籍聯邦參議員的連署信指出,每一回合的紓困支票發放都要經過協商,發放時間則有數個月間隔,聯邦政府應定期直接發放紓困支票給民眾,一直到疫情結束。至於固定發放支票金額多少,信中並未說明。
然而,美國當前債務已飆升至約28兆元,通貨膨脹也來到10年新高。密西西比學院經濟學助理教授波倫(Brandon Bolen)表示,國債加上沉重的社會福利開銷,可能讓美國的經濟曲線邁向「難以承受」的發展情況。
新聞來源
- 美限縮紓困發放門檻 受惠家庭銳減900萬戶(中央社)
- 拜登同意限縮1400美元紓困金發放門檻(鉅亨網)
- 紓困支票 參議員籲發到疫情結束 但美債已飆至28兆(世界日報)
- Democrats Narrow Stimulus Payments as Biden Works to Keep Aid Plan on Track(The New York Times)
- Senate GOP blasts 'blue state bailout' in Biden's $1.9T coronavirus bill(FOX News)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