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反共卻和北京交好、會說台語但力挺一個中國:10張圖透視比想像中更複雜的李光耀

反共卻和北京交好、會說台語但力挺一個中國:10張圖透視比想像中更複雜的李光耀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華人為主要人口的新加坡,國土完全被馬來西亞、印尼等強鄰包圍。孤立局面促使李光耀積極發展對外關係;此外,也在以色列和台灣的幫助下,快速建立自己的武裝力量。

文:闕士淵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於今年3月23日與世長辭,全球政要聞訊無不立刻致哀,並於數日後出席其告別儀式。綜觀李光耀一生,堪稱為政治界的「巨人」;然而,對於這個熟悉的名字,我們又瞭解多少?

以下的數張歷史照片,將帶您快速認識「新加坡之父」如何帶領獅城挺立於馬六甲海峽詭譎的國際情勢,以及他與兩岸華人間的互動關係。

一切從二戰之後說起,日軍投降後,馬來半島又重歸英國統治。然而,隨著人們對英國殖民者的反感日增,1954年11月,帶有社會主義色彩的「人民行動黨」在一群留英中產階級的領導下成立。並藉由和左翼工會領袖如林清祥等人結盟,聲勢日漸浩大。

Photo Credit: 人民行動黨

人民行動黨成立大會,後排右三為李光耀。Photo Credit: 人民行動黨

1959年,李光耀帶領人民行動黨在新加坡立法議員選舉中大獲全勝,贏得51席中的43席,成為英屬新加坡自治邦的執政黨,李亦自此當上總理,直至1990年才卸任。

1963年,新加坡和馬來亞等地區共組「馬來西亞聯邦」,正式脫離英國獨立。然而,馬來西亞聯邦政府卻大力推行馬來民族主義,排擠國內其他族群。人民行動黨意圖聯合非馬來人政黨,創建一個屬於「所有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卻激怒了聯邦政府,雙方自此漸行漸遠。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歡慶勝選的支持者將李光耀高高舉起。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間的衝突不斷激化。1965年,馬來西亞國會通過表決,新加坡被逐出馬來西亞聯邦,這和李光耀原本的期待背道而馳,甚至讓他在訪談中落淚。

Photo Credit:Reuters/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Reuters/達志影像

新加坡被迫自立更生。60年代的新加坡仍是一個相當貧窮的城市,住宅嚴重短缺。李甫上任便立刻成立「建屋發展局(Housing & Development Board,HDB)」,迅速興建政府組屋(國宅)。如今,大部份的新加坡人都住在政府提供的組屋中。

除了大力宣傳中英雙語教育,你知道李光耀還是新加坡最有名的媒人公嗎?

Photo Credit: 人民行動黨

Photo Credit: 人民行動黨

李光耀勵精圖治,利用新加坡優越的地理位置,引進外資發展各項產業,經濟快速成長。不過,對政敵及異己的打壓從未放鬆,人民行動黨一黨獨大,也常成為外界批判李統治的主要理由。

短片「賀」李光耀逝世青年被捕

華人為主要人口的新加坡,國土完全被馬來西亞、印尼等強鄰包圍。孤立局面促使李光耀積極發展對外關係,加入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並極力避免自己帶給鄰國「中國代理人」的印象,謹慎地和東南亞國家互動;此外,也在以色列和台灣的幫助下,快速建立自己的武裝力量。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李光耀迎接來訪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在華人圈,李光耀和台灣建立了深厚的關係,曾多次赴台訪問,與蔣經國私交甚好。蔣執政期間以相當優惠的條件提供新加坡軍事援助,開放基地讓新加坡部隊受訓。在台灣南部縣市,至今仍有機會遇見來自遙遠南國的星光部隊

李光耀亦與李登輝熟識。在李光耀的斡旋下,兩岸「辜汪會談」在新加坡舉行。然而李光耀認為兩岸終將一統,始終支持一個中國政策,甚至在回憶錄中提到,李登輝執政後「不斷抒發的分離主義情緒」將無助兩岸關係發展,兩者遂漸行漸遠。

台灣政壇廣為流傳的逸事之一,是李光耀曾在訪台時直接以閩南語和台灣人溝通,而陪同在旁的蔣經國卻做不到,蔣遂對幕僚表達羨慕之情。(點此聽李光耀的閩南語演說錄音

「動亂之下沒有自由」,李光耀模式可不可以在臺灣複製?
李登輝隔海弔李光耀:他愛靠中國,但台灣該靠自己站起來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李光耀會見李登輝總統。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1976,李光耀首次訪問中國。除了北京,還在上海、西安、延安等地駐留,並會見了毛澤東、華國鋒等黨政高層。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便將李光耀定調為「帝國主義走狗」,且不斷透過廣播鼓動馬來亞共產黨和新加坡人民起義;而李和人民行動黨則向世界明確表達其反共立場。不過,為了圍堵蘇聯的全球擴張策略,以及對抗越戰後劍指中南半島的越南,中新兩國逐漸有了對話共識,也促成這次破冰之旅。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李光耀參訪陜西延安的毛澤東故居。延安從30年代起即成為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根據地。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在中國的見聞帶給李光耀很大的震撼,尤其是持續10年的文化大革命對中國社會的劇烈衝擊。李在回憶錄中提到,雖然是同文同種的華人,李和家人卻深刻感受到與中國人的差距。

然而,李並沒有因此放棄發展和中國的交往。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後,李仍持續訪華,兩國關係逐漸由對抗轉為友好,李也從「走狗」升格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自此,李和鄧小平、及其後歷任領導人皆維持良好的互動。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中方設宴款待李光耀和夫人柯玉芝。這次訪問適逢文革末期,官員們都還穿著毛裝。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1990年,李光耀辭去總理一職,轉任內閣資政(Senior Minister),其後又將職務更名為「Minister Mentor」,卻未改變其對新加坡政治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