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肇政與《魯冰花》:人世間可貴的「天才之花」謝了,到底會留下什麼呢?

鍾肇政與《魯冰花》:人世間可貴的「天才之花」謝了,到底會留下什麼呢?
Photo Credit: 藏品/鍾肇政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回顧鍾肇政的生命史,《魯冰花》的誕生其實並不容易,花開之後,也從未在臺灣社會消逝,反而不斷重新開出不同模樣的花朵。

政治力介入校園的描繪更露骨,校長聽到郭老師和學生說國旗畫紅紅的人家就知道是國旗啦,敏感地要人不要談論政治,但整個校園從校長到老師幾乎都受政治拉攏動員,不僅接受鄉長宴請,更表明選舉要選送西裝大衣的候選人,民主成為請客吃飯的人情買賣。而郭老師受託幫鄉長畫宣傳畫像,仿擬獨裁者的手勢,鄉長還喜孜孜地宣稱大家都說畫得像總統,黑金治國的嘲諷不言而喻。

如果鍾肇政創作《魯冰花》時,讓郭老師對學生說國旗畫紅紅就好,會發生什麼事呢?也許被辭職的故事會變成被消失的故事也說不定。

同樣是影像呈現,2006年客家電視臺改編的電視劇,有更多篇幅刻劃個別角色的心理轉折。以往故事中郭老師都是發現學生天才的美術專家,散發強烈聖光,相對而言,其他老師與學生互動著墨較少。

電視劇改變原著設定,郭老師變成一個藝術之路受挫、逃避到偏鄉的人,原本沒有教育熱誠,受到同事關心中輟生、原住民學生影響,才改變教學態度,也因為古阿明充滿生命力的畫,找到突破自我藝術瓶頸的契機。郭老師不再只是個發現者,而是隨著教學互動成長的教師。而在原著、電影中享有特權、作品缺乏創意的林志鴻,電視劇也嘗試探索模範生缺乏關愛、渴望突破的內心,以及教育可能帶來的改變。

整體來說,電視劇把握原著愛護學生各別才華的精神,但更突出人的多重面貌,並增加對原住民隔代教養等處境的關懷。劇情穿插華語客語對話,運用客語童謠〈月光光〉敘事抒情等安排,似乎也較切合長年推動客家事務的鍾老心意。

持續開花,為了滋養更好的未來

「魯冰花謝了,留下一粒粒種籽,明年又會開出一片黃色花朵點綴人間;在這一開一謝之間,使茶園得到肥份。然而人世間可貴的「天才之花」謝了,到底會留下什麼呢?」

這是古阿明驟逝之後,小說中郭老師迷惘的心境,鍾老2005年春日也用書法重寫了這一段話。多年之後,可以怎麼看待作品提出的疑問呢?

如果過往的挫折是開謝的花,以生活為養分,鍾老畢竟為讀者留下許多值得閱讀的作品。聚焦於《魯冰花》來說,總有天才沒能好好成長,是臺灣社會的無奈,也因為這樣,多年前誕生的這朵《魯冰花》永遠不會真的凋謝,隨著時代變遷,會重新開出不同樣貌的花朵,為了滋養出更適合的土壤,讓每一株可貴的「天才之花」有機會成長,散發他們獨一無二的光芒。

1207-04
Photo Credit: 藏品/鍾肇政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隨著時代變遷,會重新開出不同樣貌的花朵,為了滋養出更適合的土壤,讓每一株可貴的「天才之花」有機會成長,散發他們獨一無二的光芒。

作家小傳

鍾肇政(1925-2020),生於桃園龍潭九座寮,客家人。曾擔任龍潭國小教師、《民眾日報》副刊主編、臺灣文藝雜誌社社長兼主編、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理事長等職。鍾肇政的創作以長篇小說為大宗,兼及短篇小說、散文、傳記、論述、隨筆、兒童文學、劇本,寫作能量十分豐沛。個人創作之外,熱心文學運動、爭取客家族群權益,與眾多文友書信往返,留下大量的書簡文獻,可一窺戰後臺灣文化的狀況與文友交誼。因為一生致力於臺灣文學的創作、推廣、鼓勵提攜文友,而有「臺灣文學之母」的美稱。

作者簡介

劉承欣,時常行走,偶爾有夢。手拙心軟嗜甜,嘗試攪拌生活這塊麵糰,期盼酥鬆,充滿香氣。

  • 原文標題為〈劉承欣:不曾凋謝的花季—鍾肇政與《魯冰花》〉

本文經國立臺灣文學館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