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港台變官媒對中共弊大於利——論香港政府的國師芝加哥學派(三十五)

港台變官媒對中共弊大於利——論香港政府的國師芝加哥學派(三十五)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打壓《港台》,就是要摧毀這種無法單靠領導意志或花錢便建立得起來的社會無形資產——情況類似中國無法靠大灑金錢便晉身足球強國。

有一件事,很少人體悟其背後含意。2016年,人類已需用1.6個地球的資源來應付生活需要。隨著中國富強起來,數以億計人民改善生活,對各種自然資源的虛耗必大增(去年疫情期間,中國便大舉購入美國糧食作戰略儲備)。全球的生態赤字在疫後再創新高,實屬必然。特別是食水供應那樣緊絀,為了獲取關乎人民生死的稀有資源,會無所不用其極——例如藉氣候暖化之便開發北極。在人類釀成終極生態災難前,若沒有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人均壽命普遍延長的壓力,將迫使地上國家加劇資源爭奪,使矛盾尖銳化。大國之間的摩擦或激烈衝突,越來越頻繁。

由於無法隨便用核彈(但未來有可能交由AI做決定),常規戰成為決勝關鍵。論尖端軍事實力,中國在美國面前,拿起槍炮亦無異於揮動狼牙棒,故中國致力發展銳實力。但隨著中美對抗加劇,孔子學院已遭封殺,暗渡陳倉會難上加難。一旦發生特別事故,中國非與美國硬碰不可,中方並無優勢和勝算可言。

z1yqkr90869vnffw74raux5ne8d686
圖為2011年胡錦濤參訪位於芝加哥的孔子學院。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香港的價值在於能中國所不能

要突破困局,除了發動金融和資訊的暗戰,中國更需積極開發軟實力,使世界各地人民慢慢對戰狼改觀,進而牽制其政府對華的外交政策。有顧問公司最近發布2021年全球軟實力指數,顯示中國排名第八位,下降三位。所謂國家軟實力,即一個國家通過吸引或勸服,而非強制力,去影響國際上各類行動者(國家、公司、社會、公眾等)的偏好和行為的能力。排名這回事,只供參考一下,更值得留意的,是不容易量化,但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文化魅力,以及使人心悅誠服的認同感。

中國連鎖茶飲店「奈雪的茶」(奈雪の茶)正申請來港上市,其商標包含一個日本字。這個「の」字,便是一個文化大國軟實力之最佳展現,代表優質、優雅、優越,會使不同地區——甚至原本有偏見——的人另眼相看。李子柒能夠「沒有一個字誇中國好,但她講好了中國故事」,也是同一道理。這比新華社在美國時代廣場大屏幕落廣告有效不知多少倍。

文化沉積和藝術創作,之所以富生命力和感染力,是因為對所在地的人和物有純樸而真摯的愛。有時候,這種愛受到傷害,會演化成憤怒和痛恨,但情感昇華後,以不同面貌示人——主要面向崇尚個人主義的社會——便會引起共鳴。那種無可抗拒的情感魔力,很難產自壓抑個性的集體主義國度。相反,香港有人文價值傳統及多元文化基礎,更有一片中國所無的自由創作土壤,可熬出心靈老火湯,以及各種較能跟西方社會接軌的文化產品。在當權者眼中,這些除之而後快的雜音,吊詭地,也是大國崛起的過程中,無法靠集體意志,用軍事化量產方式,便倒模倒得出來的軟性武器。

AP_04011101528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只要有自由開放的空間,給予充足的資源和合適的條件,香港這座城市,自會成為提升中國國際形象的莫大助力,用軟性方式博取好感,幫中央爭取國際社會輿論的支持。換句話說,面對新常態,盡可能保持香港的核心價值,如何拿揑分寸,避免劣質政治操作泛濫,是李百全這類官員須認真思考和巧妙執行的政治任務。香港要進化和轉型,是不能掉進文革的泥沼,讓政治正確壓倒一切,並在過度表忠的惡性循環中,加速變成中國的普通城市,到頭來使中國失去一道對付強敵的重要板斧。

要避免走上文革批鬥的不歸路,香港同時要找到發展的新動力和新方向,最合適是學習日韓,善用本身的文化資源,創造屬於這地方的《鬼滅之刃》、《進擊的巨人》、《Minari》、《上流寄生族》、BTS或Blackpink等等,俘虜世人的心。有個性和有內涵的作品,無法在到處是禁忌的中國大陸誕生[2],便交給香港這個特區去創造,使外國人知道,原來中國的軟實力也見得人,並非來來去去靠四大發明替自己臉上貼金。

港大首席副校長無料到

要香港具備開發軟實力的潛能,官方為《國安法》設下道德規範,防止掌權者濫用,只是其中一步。同樣重要的,是破除王于漸、雷鼎鳴等經濟學者多年來灌輸給港人的意識形態。

前領展高層,歲歲收多間大企業董事百萬袍金,又身兼港大首席副校長的王于漸,月前曾率領下屬發表《香港經濟政策綠皮書2021》,除了大力鼓吹賣公屋救港,亦聲稱要第三次經濟轉型。所謂轉型,並無新意,諸如增加科研方面的投資,輸入專才以解決人才不足的問題,以及發展成高科技產品的製造和設計樞紐,早在董建華做特首時已講過,但一直無法有效實施,或淪為數碼港這類名不副實的地產項目。王于漸團隊沒探究以往行不通的原因,亦毋現工業採用機械人的大趨勢——歐洲議會的法律事務委員會五年前已發表報告,指未來大部分工作將由機械人完成,許多人會失業。有調查亦顯示,美國未來10至20年將有近半職位會被機械自動化取代。

況且,世界經濟已進入由少數科技龍頭壟斷的大時代。美國科網四大巨頭幫NSCAI出謀獻策,雙方關係密切,就更加說明,即使在西方民主社會,工商業的全盤規劃和長遠發展,背後離不開國家層面的戰略考慮。放諸中國,深圳早已是高科技發展的重鎮,騰訊、比亞迪、華為、大疆、華大基因等都設總部於此。除了個別行業,例如醫療事業,實在看不到香港有獨特優勢,吸引中國把重心移到一個大多數精英都心繫樓股的南方城市。

王于漸團隊口中的工業轉型,僅停留在教科書的粗淺理論層次,想法簡單,既無策略規劃之視野,亦欠實證研究支持,根本是一廂情願。若政府真的採納,投放大量資源,客觀效果上,只會重蹈當年董特首的覆轍,搞中藥港或甚麼,到頭來讓相關企業及大學科研部門的人得益,看不到創造多少職位。一般打工仔女,欠專門知識,就更沒可能從這樣的轉型中分一杯羹。

《香港電台》是開發軟實力的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