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變官媒對中共弊大於利——論香港政府的國師芝加哥學派(三十五)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打壓《港台》,就是要摧毀這種無法單靠領導意志或花錢便建立得起來的社會無形資產——情況類似中國無法靠大灑金錢便晉身足球強國。
相比之下,把香港打造成軟實力生產基地,便更就地取材,更針對性的按不同階層、才能和個性人士之需要,創造工作機會,發揮自我。除了有利中央推行懷柔外交,對本港演藝、娛樂及文化事業尤其有實質之幫助,並進而加強旅遊業的競爭力(不少日、韓劇粉絲便專誠前往戲中景點參觀),有益廣大民生。近期蕭若元和游學修激辯「香港電影是否已死」,著眼於所謂港產片輝煌時代能否重臨,很少(抑或無)觸及行業生態圈的健全性發展問題。這方面,長年累月被政府削資的《香港電台》,縱然限米煮限飯,但其實貢獻不少。
《港台》的《鏗鏘集》、《視點31》等新聞節目固然有口皆碑,獲國際獎項無數,但她的國際、文化及藝術視野——例如推廣深度旅遊、LMF這類冷門音樂,及非主流視點的外國新聞/旅遊節目——在香港各大電子傳媒中亦首屈一指。近年大膽破格,把學術注入清談節目,創出《五夜講場》,並有份捧紅「好青年荼毒室」,在香港的速食文化中突圍而出,便更加是難得一見的成功例子。
《港台》對香港人知性和品味的建樹卻不止於此。《獅子山下》和很多實驗性劇場的創作節目,其實一直提供助力,讓演藝界工作者在市場不景氣下,獲得磨鍊和學習的機會。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業大旺,但台前幕後的精英不能一步登天,大多都在電視台浸淫過。當中包括近日逝世的吳孟達,以及他的黃金拍檔周星馳。這種在一個專業團隊帶領下邊做邊學的實戰機會,今天已買少見少。
更難得是,《港台》並非商業機構,毋須譁眾取寵或賣弄情色來增加收視率或點擊率(「收視低」卻變成忠誠的廢物攻擊《港台》的藉口),形成一種罕有的創作空間和氛圍,容許演藝工作者做實驗,推陳出新,刺激主流觀眾的刻板思想——七十年代,無線電視未形成流水作業式生產,便容許新浪潮導演作很多嘗試,為後來影視界起飛奠下基礎。《港台》在創作上的開放和包容,跟未來電視、電影工業以至網絡平台良性互動,無形中成為文化知識產業及人才的孵化器,碰撞出無限可能。橫店影視城的規模和資源,香港不可能追得上,但一個地方的軟實力倚賴創作自由,以及尊重多元的文化和市場生態,業界在無數次的失敗和嘗試中,才可以慢慢孕育和壯大起來。
所以,打壓《港台》,就是要摧毀這種無法單靠領導意志或花錢便建立得起來的社會無形資產——情況類似中國無法靠大灑金錢便晉身足球強國。李百全不單不應該把《港台》變成官方喉舌,反而要爭取投放更多資源給《港台》作長線發展,加強其孵化器功能,並盡量維持其敢於挑戰主流的公共廣播文化。
中國的國力已提升到連美國也不敢小覷的地步,應該有大國的自信和能力,容得下一國兩制有較大的制度差異和異議者生存空間,毋用一言堂,反而可以把香港新聞界,以至《港台》有別於內地的生態特色作最大的利用。香港社會的自我完善機制,亦很需要《港台》這種站得比較前、有自己信念的平台。在香港,最不缺乏的便是官方喉舌,又何需多一個官媒呢?無論從國家戰略的高度看,抑或基於港人的期許和社會的需要,把《港台》整治到面目全非,都是愚忠、粗暴、官僚和目光短淺的。
注釋:
- 由濫用限聚令,到突擊封區和硬推安心出行等措施,都是以加強打壓和監控市民為首要目的。經濟不景,政府卻無良策,還要倒錢落海搞明日大嶼。明明疫情造成的經濟傷害無盡頭,人口老化加速的醫療訴求有增無減,政府的安老扶貧政策又一向漠視市民的真正需要,再加多一項AI失業潮的不利因素,完美風暴蓄勢待發,到了2035年前後,很可能出現極其惡劣的社會狀況或人道悲劇。
- 剛憑《浪跡天地》膺金球獎最佳電影及導演的趙婷,是首位華人女性奪得該兩個獎項。嚮往美國的她離開北京後,最終在紐約大學攻讀電影製片,再發展事業,成功「在人家的主場拼人家的強項,取得了這樣的認可」。
文章獲授權轉載,題目與內文由編輯稍為修改,原文可見於作者Facebook。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
一圖看懂——讓專業的來,居家照顧服務員都在忙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照服務成為承擔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隨著時間的推進,所謂的「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已經從一個社會學名詞,成為我們的日常。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起,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式超過了14%,今年老人人數則已超過425萬,預計到2025年,每五位居民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對我們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挑戰。
在這樣的變遷中,其實許多長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這樣的願望似乎越來越難達成。取而代之的,是長者們必須獨居,或與同樣年長的配偶互相照顧的現實。因此,長照服務成為承擔這些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
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1. 備餐服務、協助進食:
服務內容:依照長輩的需求、營養狀況和牙口狀況準備餐點及協助進食。
眉角:如果長輩牙口較不好,居服員會將餐食煮得較軟或打成泥、剪碎, 讓長輩容易進食。若長輩排斥泥狀食物,則將豆類或穀物類食物打成稀狀,讓長輩直接飲用。需要依照長輩的吞嚥能力,準備合適的餐具。一般會建議長輩自主進食,若需要由居服員協助,則必須注意餵食的速度及進食速度。但不管長輩是否可自行進食,居服員皆需要請長輩張口確認是否食物皆已吞嚥完畢,避免長輩因為食物留在口中而嗆到,發生危險。
2. 沐浴服務: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穿脫衣服、進行沐浴。
眉角:沐浴的過程需要注意水溫,以手臂內側測量溫度是否適中。須注意避免水流到眼睛。沐浴的過程會坐在馬桶或是便墊盆椅上,若長輩仍有行走能力或手部功能,居服員會鼓勵長輩自己清洗正面,背面由居服員協助,以維持長輩的生活機能,延緩退化。在沐浴的過程中,居服員須注意長輩的隱私,但也同時必須注意通風,避免室內太悶導致長輩或居服員昏倒。
3. 陪同外出、陪同就醫、採購:
服務內容:許多個案因身體狀況較難獨自外出,因此居服工作中陪同外出散步或就醫、協助個案採購日用品都是很重要的服務,攙扶步伐不穩的長輩到外面散步運動,或是為長輩採買衛生紙、洗髮精等日常用品,讓他們可以生活地更加舒適。
4. 基本日常照顧: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翻身、移位、修剪指甲、協助上下床、刷牙洗臉、協助換尿布等基本日常照顧。
眉角:在進行任何活動前,確保環境安全,無滑倒或絆倒的風險。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和技巧,來避免造成長輩或照顧者的傷害。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防止感染。考慮長輩的健康狀況和特定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調整照顧方法。在進行照顧時尊重長輩的隱私和尊嚴。
除了以上四項最基本的服務項目之外,還有足部護理、管灌、翻身拍背、測量生命象徵、肢體關節活動、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等服務,都可以依不同長輩的需求來安排。
伊甸基金會自成立之初,就秉持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使命: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與服務。這一理念源於創辦人之一、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以及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共同懷著一個夢想,希望無論是誰,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成長。劉俠女士曾這麼說過:「有一大片園地,種花種樹,養各類家禽,有工場、有房舍、有足夠的場地供人休閒娛樂。徜徉其間的,是那些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走路走不好,以及弱智、顏面傷殘、心智障礙的孩子…這是他們的伊甸園。」
走過四十年的歲月,伊甸基金會期待著,有一天,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到安全、溫暖和被接受。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伊甸基金會會繼續努力,承擔起照顧和支持的責任。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喘息等專業多元的服務,疼惜長輩及照顧者,讓長輩在最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安心、放心、快樂地好好變老。詳情請上網搜尋「伊甸 老人照顧」,或撥打支持專線0800-0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