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港台變官媒對中共弊大於利——論香港政府的國師芝加哥學派(三十五)

港台變官媒對中共弊大於利——論香港政府的國師芝加哥學派(三十五)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打壓《港台》,就是要摧毀這種無法單靠領導意志或花錢便建立得起來的社會無形資產——情況類似中國無法靠大灑金錢便晉身足球強國。

相比之下,把香港打造成軟實力生產基地,便更就地取材,更針對性的按不同階層、才能和個性人士之需要,創造工作機會,發揮自我。除了有利中央推行懷柔外交,對本港演藝、娛樂及文化事業尤其有實質之幫助,並進而加強旅遊業的競爭力(不少日、韓劇粉絲便專誠前往戲中景點參觀),有益廣大民生。近期蕭若元和游學修激辯「香港電影是否已死」,著眼於所謂港產片輝煌時代能否重臨,很少(抑或無)觸及行業生態圈的健全性發展問題。這方面,長年累月被政府削資的《香港電台》,縱然限米煮限飯,但其實貢獻不少。

RTX88ISI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港台》的《鏗鏘集》、《視點31》等新聞節目固然有口皆碑,獲國際獎項無數,但她的國際、文化及藝術視野——例如推廣深度旅遊、LMF這類冷門音樂,及非主流視點的外國新聞/旅遊節目——在香港各大電子傳媒中亦首屈一指。近年大膽破格,把學術注入清談節目,創出《五夜講場》,並有份捧紅「好青年荼毒室」,在香港的速食文化中突圍而出,便更加是難得一見的成功例子。

《港台》對香港人知性和品味的建樹卻不止於此。《獅子山下》和很多實驗性劇場的創作節目,其實一直提供助力,讓演藝界工作者在市場不景氣下,獲得磨鍊和學習的機會。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業大旺,但台前幕後的精英不能一步登天,大多都在電視台浸淫過。當中包括近日逝世的吳孟達,以及他的黃金拍檔周星馳。這種在一個專業團隊帶領下邊做邊學的實戰機會,今天已買少見少。

更難得是,《港台》並非商業機構,毋須譁眾取寵或賣弄情色來增加收視率或點擊率(「收視低」卻變成忠誠的廢物攻擊《港台》的藉口),形成一種罕有的創作空間和氛圍,容許演藝工作者做實驗,推陳出新,刺激主流觀眾的刻板思想——七十年代,無線電視未形成流水作業式生產,便容許新浪潮導演作很多嘗試,為後來影視界起飛奠下基礎。《港台》在創作上的開放和包容,跟未來電視、電影工業以至網絡平台良性互動,無形中成為文化知識產業及人才的孵化器,碰撞出無限可能。橫店影視城的規模和資源,香港不可能追得上,但一個地方的軟實力倚賴創作自由,以及尊重多元的文化和市場生態,業界在無數次的失敗和嘗試中,才可以慢慢孕育和壯大起來。

所以,打壓《港台》,就是要摧毀這種無法單靠領導意志或花錢便建立得起來的社會無形資產——情況類似中國無法靠大灑金錢便晉身足球強國。李百全不單不應該把《港台》變成官方喉舌,反而要爭取投放更多資源給《港台》作長線發展,加強其孵化器功能,並盡量維持其敢於挑戰主流的公共廣播文化。

中國的國力已提升到連美國也不敢小覷的地步,應該有大國的自信和能力,容得下一國兩制有較大的制度差異和異議者生存空間,毋用一言堂,反而可以把香港新聞界,以至《港台》有別於內地的生態特色作最大的利用。香港社會的自我完善機制,亦很需要《港台》這種站得比較前、有自己信念的平台。在香港,最不缺乏的便是官方喉舌,又何需多一個官媒呢?無論從國家戰略的高度看,抑或基於港人的期許和社會的需要,把《港台》整治到面目全非,都是愚忠、粗暴、官僚和目光短淺的。

注釋:

  1. 由濫用限聚令,到突擊封區和硬推安心出行等措施,都是以加強打壓和監控市民為首要目的。經濟不景,政府卻無良策,還要倒錢落海搞明日大嶼。明明疫情造成的經濟傷害無盡頭,人口老化加速的醫療訴求有增無減,政府的安老扶貧政策又一向漠視市民的真正需要,再加多一項AI失業潮的不利因素,完美風暴蓄勢待發,到了2035年前後,很可能出現極其惡劣的社會狀況或人道悲劇。
  2. 剛憑《浪跡天地》膺金球獎最佳電影及導演的趙婷,是首位華人女性奪得該兩個獎項。嚮往美國的她離開北京後,最終在紐約大學攻讀電影製片,再發展事業,成功「在人家的主場拼人家的強項,取得了這樣的認可」。

文章獲授權轉載,題目與內文由編輯稍為修改,原文可見於作者Facebook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