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動物展演的省思:很少人會在意,餵食其實是一門專業學問

動物展演的省思:很少人會在意,餵食其實是一門專業學問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許多人有親近動物的欲望,當動物從我們手中進食,可能真的會有驚喜或療癒感。然而動物因此失去自由,還要被業者訓練,無法展現自然天性,只為了滿足遊客的各種欲望,不管那欲望是體驗、樂趣,或是操控、戲謔。

文:蔡育琳(關懷生命協會記者)

屏東海生館原本就有餵食解說活動,由工作人員餵食動物,遊客隔著玻璃觀看,最近又推出新活動,讓遊客餵食企鵝並合照,每人收費3700元仍一票難求。由此可見民眾對於餵食動物的興趣高昂,也難怪業者不斷推出相關活動,但在遊客和業者都滿意的同時,是否想過對動物會有何影響?

屏東海生館的主管單位是教育部,自2000年委託海景世界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經營至今,成為國立社教單位委外經營的第一個合作案例。依據《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組織法》所述:「教育部為辦理海洋生物科學研究、推廣海洋教育,提升社會海洋資源保育及永續發展觀念,特設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在這次餵食企鵝的報名網頁也寫著:「讓更多人了解企鵝生活的習性,進而保護愛護動物等教育意義。」

在動物展演的場所讓遊客餵食動物,算是推廣海洋教育、保護愛護動物,還是消費娛樂?或許每個人有不同見解,但就實際而言,餵食動物需要專業能力,即使專業的工作人員也可能出差錯,過去曾發生的遊客傷害、動物傷害,擺在利益和人氣之前,似乎就很少人會記得。本文從遊客餵食動物談起,探討幾個影響的層面,希望大家對此有更多思考,不要餵了牠反而害了牠。

台灣的動物展演餵食活動

5cf9c380-7015-46f3-abbd-127bfcd3b735
Photo Credit: 六福村主題遊樂園

餵食動物的活動在台灣相當盛行,從公私立動物園、動物觀光農場、海洋動物展演場所都有,在此舉幾個例子介紹:

曾有白鯨餵食演出,後來取消,館方於網站說明:「因應流感防疫措施及生物安全考量,並避免人畜共通疾病傳染,白鯨餵食解說活動於98年9月份即取消。」如今推出遊客餵食企鵝活動,是否這些原因都不存在了?

餵食企鵝活動中有一條規範:「參加活動前七日不得接觸、餵食及進出鳥禽類相關場所,並簽署疾病及接觸史切結書,避免攜帶潛在危險病菌入缸,危害企鵝安全。」雖有如此規定,但就像新冠病毒的疫情調查,有人不記得自己去過哪裡,或是不願意完全透露,政府都未必能徹底查明,更何況是海生館?

活動介紹寫著:「喜歡追求感官刺激的朋友,千萬不可錯過......這一次,換猛獸來圍觀你!」不提教育或動保,完全就是找刺激。從相關影片所見,遊客搭乘鐵籠車進入猛獸區,觀看獅虎等動物,由工作人員餵食已處理過的肉,遊客不會餵食動物,僅在籠車內觀賞或拍照。

幫牛媽媽擠奶、餵小牛喝奶、鴨鴨大遊行餵飼料。場內有餐飲服務,包括喝牛奶、吃牛肉,也就是在觸摸、餵食動物之後,無論感覺是可愛或好玩,隨即把動物當成食物。

號稱墾丁小奈良,設有飼料自動販賣機,讓遊客餵食、觸摸梅花鹿。鹿境提醒民眾,梅花鹿是一種有「社會階級」的動物,對於新來的鹿隻可能會碰撞,有時會把小朋友當成新的小鹿,請家長務必保護好小朋友。

主管單位是新北市政府高灘地工程管理處,在每日上午及下午兩個時段,提供牧草讓民眾餵羊。根據新聞報導,曾有流浪狗闖入攻擊羊,也曾因遊客亂餵而讓羊生病。

不同動物有不同的餵食時間,動物園提供相關資訊,請遊客依照時間前往參觀,由工作人員餵食,遊客在外觀看。如此規劃看似比較重視動物福利,然而遊客的聲音、拍照、觀看,仍然可能造成動物的壓力,動物想要進食就難以躲藏。

其他國家的動物展演餵食活動

除了台灣,動物餵食秀存在於世界各地,種類繁多,僅舉幾例介紹。

遊客可另外付費釣鱷魚(Fishing for Crocs),用一根竿子及繩子吊著肉,鱷魚從水中跳出吃肉。也可進入透明的死亡之籠(Cage of Death),在水中觀看鱷魚。

公園精彩體驗——與動物親上加親,遊客可親手餵食動物。

  • 新加坡:新加坡動物園

包括餵食大象、犀牛、長頸鹿等動物,網站文案寫著:「Feel the excitement as the animals eat out of your hand. All proceeds will help to fund our wildlife conservation efforts in the region. 感受動物從你手中進食的興奮,所有活動將有助於贊助我們在本地的野生動物保育。」還有與紅毛猩猩共進早餐的活動,並可與紅毛猩猩家庭合照。

餵食長頸鹿、鸚鵡,餵小老虎喝奶。搭乘鐵籠車,觀看老虎及獅子餵食秀。另有海獅餵食表演、紅毛猩猩拳擊表演等。

  • 泰國:猴城——華府里(Lopburi)

根據報導,華府里約有6000隻猴子,當地會舉辦猴子節,推廣猴子觀光。新冠肺炎造成遊客及餵食減少,猴子因飢餓而暴走,加劇人猴衝突。地方政府重新啟動絕育計畫,初步預計絕育500隻猴子,但捕捉不易,另有民眾提出要驅逐猴子。

  • 日本:奈良公園——餵食鹿

奈良公園裡有1200多頭鹿,吸引許多遊客購買鹿餅餵食,根據2020年的一則報導,受到新冠肺炎影響,鹿群少了遊客餵食,回歸野性與「自然食」,也就是吃草,對鹿餅失去興趣。2021年另一則報導則說,鹿群變得消瘦而且暴躁,與遊客發生衝突,還開始吃塑膠袋、零食包裝袋,出現食物中毒或死亡的現象。

餵食動物是專業學問

7813_insert_15734
Photo Credit: 屏東科技大學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臉書粉專
民眾撿到一隻虛弱的白鼻心幼獸,獸醫師餵牠喝完奶,還要催便、催尿。

從以上介紹可以發現,餵食動物的活動有不同形式,只要能吸引遊客就會存在。但很少人會注意或在意,其實餵食是一門學問,需要專業的知識與能力,並依照動物情況隨時做調整。

台北市立動物園曾做過介紹,為了延長鳥類的進食時間,保育員將水果切成大塊,固定在棲架上方便牠們採食;為了預防動物挑食,將食物打成泥狀、切成小丁、捏成窩窩頭形狀,讓牠們察覺不出而吃下肚。還有動物出現刻板行為,保育員就把食物分成好幾份,裝進朽木或竹筒裡,讓動物必須挖掘以取得食物,藉由行為豐富化的輔具、少量多餐的調整,減緩緊張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