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內容往哪去,錢從哪兒來:數位閱讀革命如何改變漫畫出版生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圖像作品—尤其是漫畫,在數位化的過程中,更在多個面向上改變了出版生態,掀起新一波閱讀革命。
文:董福興(汪達數位出版創辦人。自2013年起參與W3C網頁標準組織,進行中文排版的規格化活動,編有「中文排版需求(CLREQ)」,以及經標準檢驗局審定之產業標準「注音符號排版」。目前兼任W3C國際化小組邀請專家及在台灣的傳道士(Evangelist))
自從2007年亞馬遜網路書店推出Kindle閱讀器及服務後,電子書成為出版媒介的一部分。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以及平板產品陸續上市,令數位出版徹底影響、改變了市場。其中,圖像作品——尤其是漫畫,在數位化的過程中,更在多個面向上改變了出版生態,掀起新一波閱讀革命。
發行的結構改造:以日本漫畫為例
凡提到數位出版、電子書,我們最容易陷入的思考陷阱就是:「電子書能做到哪些不同的表現?」隨著電腦技術的更迭,在過去,市場上不斷重複出現諸如圖像動態,或加入影片與聲音等多媒體表現。從90年代Mac上以HyperCard技術打造的延伸電子書(Expanded Book)起,「數位閱讀」經歷了互動內容光碟、Shockwave與Flash等多媒體創作與發行技術的洗禮,最終,又以App的方式在iPad上重複了一次。
這就像薛西弗斯的神話,每當有新的硬體與創作工具、發布平台出現時,就會有新一波創作者投入。畢竟,就商業角度來看可營利,對於讀者而言也會是嶄新的經驗。2010年iPad上市時,台灣許多早期使用者為了在剛到手的新硬體上進行「體驗」,都願意花上數百元購買內容。從90年代的互動光碟到App,內容製作者都能賺到相當的利潤;但總會因軟硬體的退場、數位技術的迭代,使得這些內容只能在當年的老機器上以固定版本的作業系統開啟。到如今,iOS 14即將推出,iPad初登場時的App當中,多數已因不再提供更新,無法下載使用。對出版而言,短命的媒介不可信賴。
這樣的媒體實驗,未來還會有創作者持續投身而入,但,奠基於HTML5技術之上開發的EPUB3電子書格式逐漸成熟,短期間內應該不會再有下一波從頭建起的技術潮流。或者說,1945年由凡納爾・布希(Vennevar Bush)想像出memex機械,從而建構出的「多媒體」概念,已被各種隨身智慧裝置實現。這些需要精心耗時製作的內容,也僅應用在童書、創作等特別類型上。「多媒體」概念的成熟,最終與「出版」成為不相交的平行線,並未為這個產業帶來根本的改變。

追求表現的各種可能:多媒體的頂點與終結
2013年,EPUB3電子書格式制定時,日本出版社提出了為漫畫製作電子書的需求,最終採「一頁呈現一張圖片」的形式,品質可能遜於PDF,檔案也較大。但由於出版社與電子書販售平台皆加以採用,日本政府也大力推動,使得日本的漫畫出版產生量變。
從2012年日本樂天Kobo販賣電子書起,Amazon等平台逐步開張,加上摺疊式手機上的舊電子書平台如C'moA、漫畫王國等開始轉型,電子書銷量逐漸增加,在出版市場中占約一成,而在這一成當中漫畫又占到九成。到了2014年,在全體漫畫銷售中電子書占兩成,2017年則倍增為四成。
若你曾去過日本,應該會對車站裡書報攤前堆放如磚塊般的各種漫畫月刊、週刊印象深刻。對日本漫畫出版界來說,作品必須透過連載打開知名度,才能在之後印成單行本販賣,以回收製作成本,因此,印刷、發行雜誌,便是不得不做的投資。厚重的漫畫雜誌得定期派送到書店與書報攤,印刷、運送成本高昂不說,一旦過期,就得回收銷毀,幾乎都是赤字。但漫畫期刊電子化首先改革了發行問題,幫出版社省下上述過去必須付出的成本,甚至可用於轉型。

例如,各漫畫品牌增設線上期刊,讓更多漫畫家能出道、連載作品;而作品的閱讀、下載數,更能當作單行本發行時決定印量的重要參考數字,降低庫存風險。同時也可以將既有作品數位化,配合通路及出版社自營網站、App等推廣,讓過往的經典作品即使不再印製實體版本,也能持續銷售。在日本面臨新冠病毒疫情威脅期間,幾乎所有漫畫出版社都配合學校停課,推出一定數量作品供限期免費閱讀,吸引更多人選擇閱讀電子書。根據出版社過去的經驗分享:限期免費不僅能為網站帶進新用戶,還可讓新世代讀到過去曾經風行一時的暢銷作品,更進一步帶動該作品電子書銷售量。
這樣的結果,讓日本出版社將經營重點逐漸轉向網路。對消費者來說,作品內容本身沒有改變,只是將閱讀媒介從紙上轉到螢幕上而已,甚至還有機會免費讀到。但產業發行方式與成本結構的巨大改變,也產生出新的機會。直到現在,日本電子漫畫依然逐年成長,也在持續進行各種嘗試。日本出版產值從1997年起便逐年下降,但在漫畫電子書的強勢成長下,止跌回升,帶來了一些新的希望。

延續漫畫生命周期:群眾募資
除產業轉型與產值外,也須考量公益面。傳統出版讓內容透過印刷品流通,同時,印刷品也得以跨世代長期保存。電腦數位技術的發明節省了成本,網際網路的誕生更讓內容得以遠布。在電子書成為一門生意前,古騰堡計畫以及日本的青空文庫就已透過志工,將大量無版權的古籍珍本數位化,使這些珍貴資料進入公眾領域,讓大眾自由閱讀運用,不再受著作權限制。
Tags:
一圖看懂——讓專業的來,居家照顧服務員都在忙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照服務成為承擔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隨著時間的推進,所謂的「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已經從一個社會學名詞,成為我們的日常。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起,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式超過了14%,今年老人人數則已超過425萬,預計到2025年,每五位居民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對我們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挑戰。
在這樣的變遷中,其實許多長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這樣的願望似乎越來越難達成。取而代之的,是長者們必須獨居,或與同樣年長的配偶互相照顧的現實。因此,長照服務成為承擔這些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
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1. 備餐服務、協助進食:
服務內容:依照長輩的需求、營養狀況和牙口狀況準備餐點及協助進食。
眉角:如果長輩牙口較不好,居服員會將餐食煮得較軟或打成泥、剪碎, 讓長輩容易進食。若長輩排斥泥狀食物,則將豆類或穀物類食物打成稀狀,讓長輩直接飲用。需要依照長輩的吞嚥能力,準備合適的餐具。一般會建議長輩自主進食,若需要由居服員協助,則必須注意餵食的速度及進食速度。但不管長輩是否可自行進食,居服員皆需要請長輩張口確認是否食物皆已吞嚥完畢,避免長輩因為食物留在口中而嗆到,發生危險。
2. 沐浴服務: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穿脫衣服、進行沐浴。
眉角:沐浴的過程需要注意水溫,以手臂內側測量溫度是否適中。須注意避免水流到眼睛。沐浴的過程會坐在馬桶或是便墊盆椅上,若長輩仍有行走能力或手部功能,居服員會鼓勵長輩自己清洗正面,背面由居服員協助,以維持長輩的生活機能,延緩退化。在沐浴的過程中,居服員須注意長輩的隱私,但也同時必須注意通風,避免室內太悶導致長輩或居服員昏倒。
3. 陪同外出、陪同就醫、採購:
服務內容:許多個案因身體狀況較難獨自外出,因此居服工作中陪同外出散步或就醫、協助個案採購日用品都是很重要的服務,攙扶步伐不穩的長輩到外面散步運動,或是為長輩採買衛生紙、洗髮精等日常用品,讓他們可以生活地更加舒適。
4. 基本日常照顧: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翻身、移位、修剪指甲、協助上下床、刷牙洗臉、協助換尿布等基本日常照顧。
眉角:在進行任何活動前,確保環境安全,無滑倒或絆倒的風險。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和技巧,來避免造成長輩或照顧者的傷害。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防止感染。考慮長輩的健康狀況和特定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調整照顧方法。在進行照顧時尊重長輩的隱私和尊嚴。
除了以上四項最基本的服務項目之外,還有足部護理、管灌、翻身拍背、測量生命象徵、肢體關節活動、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等服務,都可以依不同長輩的需求來安排。
伊甸基金會自成立之初,就秉持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使命: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與服務。這一理念源於創辦人之一、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以及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共同懷著一個夢想,希望無論是誰,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成長。劉俠女士曾這麼說過:「有一大片園地,種花種樹,養各類家禽,有工場、有房舍、有足夠的場地供人休閒娛樂。徜徉其間的,是那些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走路走不好,以及弱智、顏面傷殘、心智障礙的孩子…這是他們的伊甸園。」
走過四十年的歲月,伊甸基金會期待著,有一天,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到安全、溫暖和被接受。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伊甸基金會會繼續努力,承擔起照顧和支持的責任。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喘息等專業多元的服務,疼惜長輩及照顧者,讓長輩在最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安心、放心、快樂地好好變老。詳情請上網搜尋「伊甸 老人照顧」,或撥打支持專線0800-0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