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時代心理學》:「人人有票投豈非天下大亂?」——反民主的權威性人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持反民主主義論調暂通常都具備權威性人格,也就是對權威保持絕對服從與尊敬的同時,又從這種權威崇拜中獲得自身優越感的一種潛在的法西斯傾向。究竟為何人會這樣?
3.3 反民主的權威性人格
(Donna@lospsychology 撰寫)
「香港將近七百五十萬人口,要是實施所謂的民主,每個人都能投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見和觀點要發表,那豈不是要天下大亂?」
這樣的論調不時在社交平台和報章雜誌中出現,在過去的一年更是屢見不鮮。專權體制下會產生的諸多問題,例如公民個人權利無法得到保障、政權缺乏根本的合法性以及官僚腐敗等,在支持以上論調的一類人眼中,並不是甚麼特別嚴重的問題,反而變成了拿來與民主制度相提並論的籌碼——
「雖然專制會產生很多問題,但民主也有政治腐敗、政治精英無法對選民負責等問題,這麼看來,民主制度也沒有好到哪裡去吧?」不僅如此,認同專制的人還會利用「民主社會就是因為太自由了,才會導致社會動亂」的觀點來支持自己的立場,並且認為社會不需要民主化。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持有這種反民主主義論調的人通常都具備權威性人格(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也就是對權威保持絕對的服從與尊敬的同時,又從這種權威崇拜中獲得自身優越感的一種潛在的法西斯(potentially fascistic)傾向。具備權威性人格的個體之所以傾向於服從實施傳統規範的權威,例如家中的長輩,或者工作的上司,甚至統治的黨派或政權,是為了規避自己被歸類為社會中劣勢群體所帶來的焦慮感。
權威性人格的九大特質
權威性人格的理論最早由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心理學家Else Frenkel-Brunswik、Daniel Levinson、Nevitt Sanford以及法蘭克福大學(Frankfurt University)社會研究所所長Theodor Adorno於一九五零年提出。
在提出理論的同時,他們還發佈了一個測量具備權威性人格是否帶有偏見及反民主性格傾向的F-Scale量表,其中的「F」正是代表法西斯傾向,而整個量表圍繞「反猶太主義及種族中心主義」(anti-semitism and ethnocentrism)以及「政治經濟的保守主義」(politico-economic conservatism)展開,並且包含了以下九個特質:
- 權威性的服從(authoritarian submission):個體是否會被動的服從權威並且在服從的過程中採取非批判性的態度。
- 權威性的攻擊(authoritarian aggression):個體是否會傾向於譴責、排擠或懲罰不服從傳統規範及價值的個體。
- 抗拒主觀性以及缺乏想象力(anti-intraception):個體是否缺乏察覺自身心理狀態的意識,並且抗拒有想象力,有彈性且主觀的思考方式。
- 保守主義(conventionalism):個體是否會循規蹈矩的遵守傳統社會規範以及保有中產階級的價值觀。
- 破壞性與犬儒主義(destructiveness and cynicism):犬儒主義指的是個體雖然對整體社會或者社會某些方面的預期與實際感受有出入而感到失望與不滿,但又不會與其進行積極對抗,甚至會縱容的一種負面消極態度。犬儒主義者的破壞性由他們對於社會其他個體的不信任產生,他們可能會輕蔑或攻擊他人來合理化自我的偏見。「社會本質就是無法改變的,既然無法改變,要麼放棄要麼適應」、「人性本惡,人性是自私的」等都是這類人的常見想法。
- 投射心理(projectivity):個體是否會傾向相信世界是不公且危險的,並且會否將自我的無意識情緒衝動投射給他人。
- 對待性的態度(sexuality):個體是否過多關切與性相關的話題,對其持有負面態度並且認為應透過懲罰來規範他人對待性的態度。
- 迷信與刻板印象(superstition and stereotyping):個體是否會盲目相信神秘主義,並且缺乏科學論證基礎。個體是否會對特定團體的特質有特定的信念,例如認為「女性天生在數理方面較男性弱」。
- 權力與剛強(power and toughness):個體是否認為支配對應的是順從,剛強對應的是懦弱,領導對應的是跟隨,在這其中不允許其他特質出現,且過分強調自己的社會化,來加強自身對於權威的認同。
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上述九個特質的綜合得分較高者,具備權威性人格。其在社會環境的條件影響下,會傾向於支持高權威性的政治主張(例如法西斯黨派、統治較為集中的黨派等),甚至為了支持權威,付諸可能較為偏激的言行及行動。

逾四十年之後的一九九二年,由美國密歇根大學(Michigan University)主導的美國國家選舉研究中心機構(American National Election Studies)圍繞權威性人格的測量標準進行了改進,並且總結出四對由兩個對應的特質所組成的標準:
- 獨立(independence)V.s. 尊敬長者(respect for elders)
- 自主(self-reliance)V.s. 服從(obedience)
- 好奇心(curiosity)V.s. 有禮貌的(good manners)
- 體貼(considerate)V.s. 舉止得體的(well-behaved)
個體若是在每對特質中都顯示出更偏向於後者的傾向,那麼該個體則更可能具備潛在的權威性人格。
綜上所述,權威性人格是由多種心理特質結合而成的一種人格類型,其特徵包括服從權威、崇拜權勢、憤世嫉俗、有破壞傾向、迷信、固執、保守和排他等。擁有該人格的個體對於權威具有雙重態度,即吹捧和崇拜權威,但同時又規避和忌恨權威。雖然他們會畏懼權力地位高於自己的人,但他們又會用同樣的方法壓制權力低於自己的人,以此來維持和鞏固權力的階梯。
權威性人格 家庭教育為主要成因
有關心理學研究指出,權威性人格的形成會受到家庭、社會環境等因素影響。其中家庭環境,例如幼年成長時期的特殊經驗、家庭狀況、父母教育方式等造成的影響比較大。一九六六年,發展心理學家Diana Baumrind的四種「家庭養育模式」研究指出,若個體在早期的家庭環境中,受到獨裁型(authoritarian)的家庭教育,則較有可能發展出「權威性人格」。
在她的研究中,父母的類型以及其養育模式可以分為獨裁型(authoritarian/disciplinarian)、 放縱型 (permissive/indulgent)、忽視型(uninvolved)以及權威型(authoritative)。獨裁型的家庭教育特徵包括:高要求(high demand)、低接納(low acceptance)以及階級性(hierarchical)。由於本章的重點在於權威性人格的形成原因,筆者將會略過其他三種養育模式,詳細介紹獨裁型的家庭養育模式。對四種家庭養育模式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詳細參考Diana Baumrind有關家庭養育模式的系列研究。

獨裁型父母的養育模式通常都十分嚴格,他們對於孩子的行為紀律等都有著高強度的約束和要求。在面對孩子的想法、需要以及感受時,他們會較為缺乏耐心,同時不會易接受民主的商議。
不知讀者是否曾聽說過一本叫做《虎媽的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的教養書籍,該書的作者為美國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法學院教授Amy Chua,是一名典型的獨裁型家長。在書中她曾羅列出多項嚴厲的要求,例如要求女兒每科成績都要拿到A,若是女兒不遵守要求便會燒掉她們的玩具等等。除此之外,她在書中也寫到
Lulu(女兒)七歲的時候,因為彈不好一首歌曲,被要求從傍晚彈到深夜,期間不准喝水、吃飯及上廁所。
但值得一提的是,Amy Chua在女兒年滿十八歲時便徹底放手,將所有的選擇權交回到了女兒們手裡,讓他們自己決定今後的人生方向,這便是轉換了新的養育模式——權威型在給予孩子自主選擇權的同時,也進行正確的指引。
可惜的是,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夠像Amy Chua一樣平衡兩種家庭教育模式的,而純粹由獨裁型父母養育出的孩子在長大之後往往會遵從權威,也會要求他人服從權威。他們很大程度上可能會有情緒焦慮、自我封閉等負面心理問題,並且容易產生自卑感以及形成權威性人格。
除了家庭因素之外,文化與社會環境也會促使權威性人格的形成。在文化方面,從最早記載於《五倫》中的「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就已經可以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君臣父子社會階層窺探一二。而諸如剝奪弱勢群體的權益,且需要絕對服從且依附權力的典故「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等也比比皆是。不僅如此,傳統文化的影響也在社會文化中得到了體現:亞洲社會的集體主義(collectivism)中強調「犧牲小我」,即「服從」和「集體」的重要性;而權威性人格的領導者在接納並崇敬權威的同時,也向他人施壓,以彰顯自己的權威性。

擺脫奴性 當靠批判性思維
中國近代文化史上有位非常深刻地探討國民性問題的學者梁啓超,曾指出中國人的最大缺點便是「奴性」。就廣義上來說,奴性本質就是一種更為傳統、極端的權威性人格。
舉國之大,竟無一人不被視為奴隸,也無一人不自居為奴隸。在中國存在的,不是凌人之人,就是被凌人之人,而被凌於人之人,旋即為凌人之人。
這段內容引自梁啟超所著的《中國積弱溯源論》,他尖銳犀利的批判認為,數千年來集中統治國民的統治階級將中國國民視為奴隸,然而最可悲的是,中國國民也自視為統治階級的奴隸。反民主的極端權威性人格通常有礙民主政治發展,甚至可能造成政治腐敗、官商勾結等現象。如何擺脫這種「奴性」,從一百多年前梁先生提出時至現在,仍是社會的一大難題。
若是要解決反民主權威性人格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僅需要整個社會的演進,更需要每個個體付出努力。當每位個體都保持清醒的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而社會團體也需要持續性的透過學校、社區宣傳教育公民參與政治的重要性,才能弱化權威性人格這顆毒瘤對於社會民主化進程帶來的負面影響。
書籍介紹
《壞時代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BAD TIMES),蜂鳥出版

內容簡介:
愈壞的時代,愈需要好的心態面對。
2019下半年香港「反送中」事件造成的集體創傷,
在2020年《港區國安法》的來臨下變成實在恐懼,
自由倒退及模糊的法律界線促成大規模的移民潮,
不管留守抑或遠走,我們將要面對的是甚麼挑戰?
COVID-19令全球陷入公共衛生危機,
長時間戴口罩、限聚令、家居隔離等措施對個人心理構成了甚麼影響?
暢銷書《社運心理學》作者Lo’s Psychology繼續以中立、客觀的角度審視香港社會現狀,以專業的學術知識解構2019至2020年混亂世道下的複雜人心,願大家好好思考,相信自己,堅持做正確的事。
作者簡介:
Lo’s Psychology
Dr. Lo,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哲學博士,於二零一八年九月一日成立Lo’s Psychology平台,其後三位心理學系學生Donna、Wan和Zippy相繼加入參與寫作,四人積極於網絡媒體發表心理學文章,致力傳播正確並具科學意義的心理學知識及糾正大眾對心理學的誤解,同時推廣正面思維。
相關書摘: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
Tags:
【一圖看懂】HCG免治馬桶:全新電解除菌水潔淨科技,全方位抗菌守護屁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居家清潔馬桶,總是讓你覺得繁瑣又疲累嗎?每天如廁的馬桶,清潔及抗菌能力可是比任何其它家具、家電更重要。選擇有效抗菌加上舒適的體驗節能的設計,就能讓你在家放鬆解放的時候,心情也一起上天堂啦!
根據BBC報導,在2010年時,英國舉辦了一次讓民眾選出史上最偉大發明的投票,其中抽水馬桶排行第九名,比引擎還高一名。
作為史上最偉大發明第九名的抽水馬桶,前身可以追溯到西元前的羅馬時代,從只是一個有排水系統的溝槽,到現代化的獨立抽水馬桶,我們觀察到除了科技的進步,以及人們對如廁時舒適度的要求之外,近年來更進化到必須具備可以主動去除病菌、維持整體潔淨的種種設計,畢竟馬桶與生活密切相關,又是與身體親密接觸的家電,要怎麼讓人用得乾淨、舒服又健康,就是身為馬桶的使命。

電解除菌水,加碼抗菌超乾淨
每天都要和屁屁親密接觸的馬桶,清潔之餘還能主動抗菌、杜絕二次污染很重要。HCG免治馬桶的抗菌潔淨科技,與工研院產研合作全球首創電化學除氯技術可以將自來水電解之後,把氯轉化成無害氯離子形成的電解水,在清除污垢的同時,也達到除菌的作用,整個過程都無需使用任何化學藥劑或清潔劑;更棒的是,電解除菌水在一段時間之後,就會自動還原成自來水。乾淨、抗菌、安心、安全,討厭的壞菌不見了,也不會對我們生活的環境帶來更多負擔。
全然的舒適體驗,屁屁最知道
每一次使用馬桶,你都花上多少時間呢?無論時間長短,HCG希望為每一次的如廁體驗,帶來純粹的放鬆和舒適。HCG使用全球唯一可促進微循環之生物能陶瓷材料製成座墊,能放射4-14微米遠紅外線光波,促進人體血液循環,預防久坐之後腿部痠麻。還有聰明的負離子循環除臭,一入座便感應啟動,不用擔心臭味擾人或自擾。
恆溫節能不浪費,對地球好對錢包更好
寒流來襲時,突然接觸到冰冷的馬桶座墊而被嚇一跳的感覺,是許多人的共同經驗。HCG免治貼心暖座功能,一坐下就好溫暖,搭載瞬熱式溫感水洗利用陶瓷瞬間加熱技術有效節能30%,不會因持續加熱浪費能源,也不會為了節能而忽冷忽熱,使用流動活水更為乾淨衛生。讓你在使用馬桶的時候,不管是肌膚接觸到的地方,或者是心裡的感受,都是恰到好處的最佳溫度。
前一陣子,公共廁所要升級成免治馬桶的議題,讓大家紛紛討論起馬桶該有哪些先進設計,才能讓人用起來舒適又安心。其中最多人在乎的,莫過於馬桶的清潔問題,HCG免治馬桶採用抗菌樹脂材質便座,免除衛生隱憂,如座更安心舒適,第二道清潔防護,利用電解除箘水,自主清潔、抗菌,整體材質都通過SGS檢驗測試,有效抗菌程度高達99%,再加上唯一落實全機台灣在地生產製造,不混充國外代工的高保障品質,全方位提升衛生標準、滿足使用者需求的HCG免治馬桶,就是新世代家庭中,守護屁屁的最佳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