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正邁向「史詩級泡沫」?進退間應借鏡墨基爾的穩健投資哲學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外專家頻頻示警美股下,應做好風險管控,台股可能受美國牽連,大幅度修正,但在實質上台灣卻也受惠台商回流,產業獲利成長,無論是「磐石理論」還是「空中樓閣」,進退間應借鏡墨基爾的投資哲學,當股市出現高點時,採取相較穩健的投資方法。
自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台灣股市不斷創高,於今年2月8日盤中到達16517.73頂點後拉回,而未來是否能再創高或泡沫化,成為股民最關切的焦點。投資人藉由分析線圖、財報營收或市場上的小道消息作為臆測依據。一時之間,各大論壇訪間,分析內幕滿天飛。但若好臆測,那應該人人是贏家,但事實卻非如此。
「投資」是一門藝術,是一種無法預測的社會集體行為,能影響的因素太多。著名經濟學者墨基爾(Burton G. Malkiel)[1]認為,股市無法預期,為避免風險,應有穩健的投資策略:一、多元布局分批買進,切勿短進短出;二、賣出市場過熱導致過高本益比[2]的股票;三、將資金轉入未來五年或以上,盈餘成長高於平均值的公司;四、尋找未來下一個具題材的成長股。
墨基爾說明,投資行為包含層面極廣,在精密的經濟計算中,仍包含行情人氣、社會心理以及媒體消息等各種因素。因此,他將投資理念,歸納成重心理層面的「技術面分析」,與偏向計算公司營利的「基本面分析」,在其成名代表作——《漫步華爾街》中,稱前者為「空中樓閣」,後者則是「磐石理論」。
信仰「空中樓閣」或「磐石理論」的兩派群眾亟欲找出線索,作為「上車」(買進)還是「下車」(賣出)的依據。其中,「磐石理論」鑽研每一種投資工具的「真實價值」,也就是說股利愈高、成長率越大就代表越有價值,著名的投資專家葛拉漢(Benjamin Graham)、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都是「磐石理論」的遵行者。
另一方面,「空中樓閣」則強調心理因素,認為不應該將精力花費在估算股票的真實價值中,因為標的「價格」,往往是由買賣雙方所決定,簡言之,「標的價值,是他人願意付的價格」,應著重分析大眾未來的投資動向,尋找各種產業的「題材」,並且搶得先機,這也能說明某股業績不佳,仍能靠著題材不斷飆漲。
回顧過去台灣經濟泡沫化歷史,《今周刊》整理1980年代時金融業是台股領頭羊,國泰人壽創下天價1975元,台股來到12682點,正當市場期待著20000點來臨時,卻爆發了波斯灣戰爭、美元大漲等衝擊,在八個月內,台股從12682點一路狂跌至2485點,股市榮景宣告終結。
《今周刊》訪談一位股市資歷超過30年的資深投資人表示,「其實12682是沒有意義的,當年股市高點12682,幾乎全是散戶,沒有法人參與,也與基本面無關,完全不能從產業來看,就是盲目投機與熱錢炒出來的罷了!」。而根據林之航研究亦指出,投機氛圍跟當時流行的大家樂、六合彩的賭博風潮有相當大的關係,也代表著當時許多明牌股友社集體投機行為,可能是造成泡沫化的原因之一。
台股受美股影響大,近日不斷有專家重申美股面臨泡沫危機,其中包含「價值型投資大師」之稱的葛拉漢(Jeremy Grantham)警告,美國大量散戶投資人的進場,正在推動美股邁向「史詩級泡沫」。而有「商品大王」之稱的傳奇投資人羅傑斯(Jim Rogers)也警告,圍繞著熱門股票的炒作,散戶投資熱潮,借殼上市的公司數量激增,都是美股泡沫越吹越大的跡象。另一方面,有「末日博士」之稱的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魯比尼(Nouriel Roubini)也撰文警告,當前美股的市場狂熱將「含淚收場」,重演類似2008年那樣的崩盤慘劇。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則表示,國外、國內都在談資產泡沫化,實際上台灣股票上漲其實也有「基本面」,幾個重要半導體產業皆有亮麗表現。今天台灣的資產,不管是房地產與股票上漲,有一些是「實質」需求,比方說南部有新工廠,民眾到那邊去就業有購屋需求,不能以偏蓋全認為是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 QE)造成現在的榮景,而產生資產泡沫,有資金成分也有實質成長的需求,產業去年獲利成長、台商的回流在台實體經濟的投資,都可構成今天股市與經濟的成長。
但國外專家頻頻示警美股下,應做好風險管控,台股可能受美國牽連,大幅度修正,但在實質上台灣卻也受惠台商回流,產業獲利成長,無論是「磐石理論」還是「空中樓閣」,進退間應借鏡墨基爾(Burton G. Malkiel)的投資哲學,當股市出現高點時,採取相較穩健的投資方法,買入至少五年以上盈餘成長超過平均的公司(扣除疫情年),賣出高本益比的股票,尋找具有題材基期較低之標的,分批分散投入,並減少進出市場,堅持到底才能成為投資贏家。
註釋
[1] 墨基爾(Burton G. Malkiel)是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系退休教授,以及投顧機器人公司Wealthfront首席投資長,他曾是美國總統經濟諮詢委員會(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委員,而且曾經擔任幾家大公司的董事。《漫步華爾街》自1973年出版至今,已暢銷超過150萬冊。
[2] 本益比指每股市價除以每股盈餘,通常作為股票是便宜抑或昂貴的指標。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