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新冠疫苗詳解(3):何謂有效和安全的疫苗,以及公開疫苗數據的重要性

新冠疫苗詳解(3):何謂有效和安全的疫苗,以及公開疫苗數據的重要性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市面上明顯有更高有效率的其他疫苗,港府執意推廣同期最弱、而亦未有公開第三期臨床數據的科興疫苗,令人費解。

前篇文章: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持續肆虐,各國社會均將終結疫情的希望投放於疫苗研發上。現時共有超過70種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疫苗投入研究,然後在歷經不同階段的臨床研究後,當中只有少數會合乎世界衞生組織的要求並獲得各地政府批準緊急使用。

近日,香港政府在第三期臨床數據尚未刊登於國際期刊的情況下,批準緊急使用科興出產的疫苗;隨後於全港疫苗接種開始後,醫院管理局先後公布有三名市民於接種科興疫苗後死亡的個案(編按:專家委會員其後評估指死因與疫苗無關),引起社會對於疫苗審批程序及其安全性的熱議。

有見及此,公共衞生研究社將由實證角度出發,解構理想疫苗的特徵、疫苗接種與群體免疫間的關係、如何理解和選擇適合自己的疫苗,以及公開疫苗數據之必要。

疫苗有效率

說到選擇疫苗時,我們往往會論及幾個概念:有效率、有關疫苗研究的階段,以及其安全性。前文已經提及,現時大多疫苗的有效率均是指注射疫苗後,相較於對照組,能夠減少有症狀感險風險的百份比。因此世衛規定的50%疫苗有效率,是指相較於注射安慰劑的人,注射疫苗的人們在第三期臨床研究中平均減少了一半會出現有症狀感險的機會;科興疫苗在巴西研究的50%有效率只是僅僅過關,比起亦有在巴西研究的牛津大學疫苗的70%,及輝瑞疫苗的95%都明顯要低[1]

RTX9JLGK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科興疫苗上月抵港。

疫苗有效率須考慮高風險社群

然而疫苗的有效率在不同的年齡、族種、病史的人間亦會出現不同;因此在決定應該使用哪種疫苗時,亦必須分開計算高風險社群及長者的有效率,以確保疫苗能有效保護弱勢。可惜的是,大部分臨床實驗只包括了少量的高風險社群,所以相關數據的不確定性較高。

現時港府專家委員所推介的三種疫苗中,輝瑞疫苗在臨床實驗中的老年人群有達95%(95% 可信區間:66.7-99.9%)的有效率,該研究數據亦確切反映在以色列和蘇格蘭一共過千萬人的大規模疫苗注射中。雖然牛津大學和科興疫苗的臨床研究數據都因為樣本量太少而未能在統計學上具有意義,但日前蘇格蘭的公共衞生機構Public Health Scotland在當地的大型接種計畫中,發現60歲或以上的老年人接種一劑牛津大學疫苗,便有機會減低70%至90%因新冠肺炎感染引起的住院風險[2]

就目前數據而言,港府認可的三種疫苗中,科興在老年人的效用的科學實證最為薄弱。而至今,中國官方仍未建議60歲或以上的老年人接種新冠肺炎疫苗[3]

RTX9N3HT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一眾香港官員早前率先示範接種科興疫苗。

如何理解疫苗的不良反應個案

除了有效率之外,疫苗的安全同等重要。觀乎數據,上述三種疫苗都只有相對輕微而短暫的不良反應(如紅腫、發燒、疲累等),而我們較為擔憂的嚴重不良反應(如面癱和吉巴氏綜合症等)非常罕有(每一百萬人有1至5例左右),接種疫苗後的病發率亦與沒有接種疫苗的普羅大眾間出現這些症狀病發率相約[1]。事實上,由於疫苗的臨床研究或接種計劃涉及大量人口,我們很容易因為巧合而隨機發現這些罕見疾病,但不代表接種疫苗導致這些疾病。

比例上,科興疫苗的短暫不良反應較少,但需要注意該臨床研究中長者及長期病患者個案有限,未必能夠反映疫苗在這些高風險群組中的情況;而輝瑞疫苗有可能引起嚴重過敏反應,有相關風險人士不建議接種這種疫苗。近日在香港先後出現幾宗接種疫苗後住院或死亡的個案,當中多為長者或長期病患者。但如同上文所述,這些個案是否與疫苗有關有待調查,以確認這些個案是否真正的嚴重不良反應(severe adverse reaction),而非隨機出現的嚴重不良事件(severe adverse events)。

事實上,對疫苗或任何藥物而言,產品推出市面後的監測極其重要,而隨著疫苗接種人數增加,隨機出現的嚴重不良事件個案數目亦會增加。話雖如此,亦只有於疫苗大規模推出市面後,研究人員才有望得知疫苗的罕見副作用,並從而修定疫苗接種政策。

AP_21057272067689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混合兩種疫苗接種效果未明

有聲音指出,即使科興疫苗有效率較低,所謂「早打早著」,之後可以再打其他疫苗「補返」。這個論調有兩大問題。

第一,沒有疫苗能使我們完全免疫,我們要考慮市民在接種疫苗後可能誤以為自己已經完全不會有感染風險、並放寬個人防疫行為。科興疫苗僅僅過關的有效率,加上市民因為接種疫苗後感到安全而放鬆個人防疫措施,可能反會提高感染及傳染的風險,使疫情更難控制。

第二,因數據所限,現時醫學界並未理解混合接種不同技術製造的新冠疫苗的免疫效果,更不知道混合接種新冠疫苗的的安全問題。雖然牛津大學的研究團隊已於去年年尾開始研究混合接種輝瑞及牛津大學疫苗的有效率和安全性,並期望在今年六月得出結果;但在尚未有科學實證支持的情況下,貿然呼籲市民大規模接種疫苗,再混合接種其他疫苗作為彌補,實在過於輕率。

RTX9HAE9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疫苗研究數據必須公開透明

學界中,同行審查以及公開數據對維持臨床研究質素極其重要;而在分秒必爭的疫苗研究中,亦只有歷經外界查驗的研究結果方可以確保疫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縱使現時各種針對疫苗有效率和副作用的臨床研究設計相似,但不同的分析方法、以至報告方式都有機會使研究結論出現偏差。

事實上,去年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就曾經發佈一份通過嚴謹同行審查、關於使用抗瘧疾藥治療新冠感染的文章,研究結果甚至導致世界衞生組織緊急暫停相關的環球臨床研究。然而文章刊出後,便收到大量其他學者的質疑,繼而發現研究數據有可能嚴重誤導、相關人員亦未有妥善申報利益衝突,最後需要撤回文章[4]


“COVID-19”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