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街頭產業觀察】時下最夯的「斜槓人生」,其實是碗盛著「焦慮」的心靈雞湯

【街頭產業觀察】時下最夯的「斜槓人生」,其實是碗盛著「焦慮」的心靈雞湯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說穿了,「斜槓人生」只是為了面對「工作不穩定」、「薪水不夠花」、甚至是「未來退休金在哪」的職場焦慮,而不得不採取的降壓應對。

是否有過類似的經驗?認識多年的同事,長年在下班後從事著直銷工作;或者是在下班後換上運動的裝扮,成為健身中心的運動教練;又或者是在周末假期裡,騎著機車做起機車快遞或餐飲外送;也可能是每隔幾天的晚上,出沒在商圈或社區巷弄間,只為了幫自己的夾娃娃機台補貨。

我們肯定會很佩服他們在一天「正職」的勞心勞力後,仍然能打起精神,準備職場備案、賺著多元收入、扮演著近年最夯的「斜槓人生」。但說穿了,這些都只是為了面對「工作不穩定」、「薪水不夠花」、甚至是「未來退休金在哪」的職場焦慮,而不得不採取的降壓應對。

「斜槓」是碗乘著「焦慮」翅膀翱翔的心靈雞湯

俗諺云「錢非萬能,但沒錢是萬萬不能」,我們的社會和經濟以「錢」做為運作的基礎,而我們生活何嘗不是依循這套價值衡量單位。行政院主計總處每個月都會發布受雇員工薪資的新聞稿,若以每年的平均值來看,2020年的「每人每月總薪資」已達到5.4萬元,較10年前(2011年)增長18%。

當媒體拿著「每人每月總薪資」的數據,在街邊採訪民眾時,受訪者大多會表現出「怎麼可能!」的心情。畢竟在統計平均值的標準下,一定會有許多受雇員工是無法跨過5.4萬元的門檻。

但假如我們仔細觀察薪資結構,在過去10年裡,我們的「經常性薪資」僅增長16%,但「非經常性薪資」和「加班費」卻各自有41%及26%的增長。另外,我國最低工資在過去10年裡也增長33%。換言之,受雇員工「總薪資」的增長,有一部分是來自於不一定、也不固定拿得到的「非經常性薪資」,和「加班費」的助攻以及「最低工資」的逐年墊高所達成。

未命名
圖片來源:海森飽嗝
註:總薪資係包含:經常性薪資、加班費、以及其他非經常性薪資。經常性薪資係指本薪與按月給付之固定津貼及獎金;非經常性薪資係指非按月獎金、年節及績效獎金、員工紅利、差旅費、午餐費及補發調薪差額等(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薪資及生產力統計」)

讓我們更進一步,把過去10年來的物價因素納入考量。2020年時的「實質經常性薪資」達到4.15萬元,較10年前成長7.5%。由於實質經常性薪資已消除物價變動的因素,因此,成長率若為正,則是呈現真實且實質的成長。

換言之,我們每月固定且一定拿得到的薪水,在過去10年裡,是真的有增加。但諷刺的是,在增加的絕對數字上,我們的薪資袋裡僅多出不到3000元。

未命名
圖片來源:海森飽嗝
註:實質經常性薪資係指消除物價變動因素後所衡量之薪資水準(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消費者物價指數」及「薪資及生產力統計」)

許多受雇員工的總薪資是低於媒體所報導的平均數,而他們在過去10年裡,實質經常性薪資也只多出不到3000元。媒體所塑造的社會氛圍以及荷包厚薄程度的實際感受,會讓人陷入「相對剝奪」的焦慮。

這種焦慮在原本只是呈現「為什麼不如其他人」的感受,逐漸被許多國內外的職涯或人資專家,轉化為:「不是自己不夠好,而是在面對『低薪』、『既有工作不見得能長久』的環境下,每個人都應該要有個『備案』」。因此,第二人生、多重職涯、斜槓、甚至是被動式收入,都是搭乘著「焦慮」的翅膀而翱翔的心靈雞湯──似乎喝了這一碗,就能得到人生的解方。

既有職場內與外的斜槓二選一:對外兼差效益最大、對內斜槓最具正當性

「斜槓」在近幾年來非常流行,只要是和職場相關的書籍、文章或討論,只要能扯到「斜槓」,就能夠有一定的銷量。

「斜槓」這個詞最初可以追溯到2007年時,美國作家Marci Alboher的著作《One Person/ Multiple Careers》,書中的內容就如同書名所示,但要結合個人的興趣或熱忱、發展多元的個人職涯,以追尋更崇高的生命意義。

「斜槓」落地台灣,也只是最近兩、三年的事。一開始只是針對年輕族群、講述新世代的生活和職場價值觀,進而迅速地被擴充概念,演變成所有人都該學習斜槓。不僅要找尋自己的斜槓優勢,還要達到斜槓「變現」的目標。假如看書還不夠,可以繳些學費,人資專家親自上場授課。

說穿了,就是挑起人們對金錢、對未來的焦慮,揮著追尋生命意義的大旗,教大家如何多賺一些錢。至於有多少人能真正從中「獲益」或「獲利」,又會屬於另一個未知的領域。

在台灣,「斜槓」這個概念主要有兩個面向:一個是在既有的職場領域裡,用跨界的知識和技能,為既有的職場領域加值;另一個面向,就是在既有職場領域之外,開拓新的技能或收入來源。

這兩個概念方向,並無絕對的是非對錯,但基於人性裡的趨吉避惡與效益最大化,很難不將人導向第二種概念方向的選擇。

前面提到,受雇員工的實質經常性薪資在過去10年裡,僅增加不到3000元。長期以來,員工每年的加薪幅度極低,這如何讓員工們相信:自己的斜槓能力能在既有工作上,創造更多的附加價值,並且讓老闆給予更大幅度的加薪?尤其是平均值門檻以下的員工,年度加薪1%、2%是常態,佛心老闆一次加薪10%,也只是3000或4000元,斜槓「兼差」才可能會有更高的投資報酬。

相對的,平均值門檻以上的員工,每年1%或2%的調薪,可能是平均值以下員工2年或3年的努力,他們的確可以有較大彈性選擇「斜槓」的概念與方向。但隨著薪水越高、責任越高(工時越長)的道理,不論在既有職場領域內或外,他們又有多少餘裕能夠從事真正的「斜槓」?又或者,站在那樣的身分地位上,斜槓只是一個亮眼和具正當性的包裝,圖的是下一次跳槽且獲得更高薪資的就業機會。

所以,在過去幾年裡,我們突然會觀察到「斜槓」與「零工經濟」(夾娃娃機台主、外送員、甚至是健身教練等等)有著選擇性的親近:一種兩者間看似客觀且獨立的存在,卻可能是互有因果的關係。也就是斜槓實踐所需的時間投入與零工經濟的工時彈性能相互搭配與結合,並且頻繁出現在薪資處於平均值門檻之下的朋友們身上。

時間投入帶來「斜槓」效益,但也消耗生活與產業發展的各種潛在可能


“街頭產業觀察”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