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特加政治學:俄羅斯人的生命之水,「禁酒」的領導人都沒有好下場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古至今,俄羅斯的伏特加消費量巨大,政府財政對伏特加的專賣收入依賴度非常高,但巨量的伏特加銷售也有害國民健康,兩者一正一負,考驗執政者的智慧。
俄羅斯人的生命之水:伏特加酒
說到飲酒,一般人無法忽略俄羅斯人在酒界的地位。俄國歷代沙皇與現代的人民,雖不是每個都嗜酒如癡,但根據歷史記載,1710年羅曼諾夫王朝舉行奢華的婚禮宴會已兩個月,彼得大帝姪女的丈夫庫爾蘭公爵(Frederick William, Duke of Courland)在離開前,與彼得大帝進行了一場喝酒大賽,沒想到在第二天離開的路上,公爵突然暴斃身亡,死因顯示是因為酒精中毒。
而現今在網絡上,現代俄羅斯人的搞笑形象多半是俄國年輕人穿著愛迪達運動服蹲在路旁,手拿著喝伏特加酒在啜飲著,代表了世界對俄羅斯人在酒界的高排名的刻版印象,同時也顯出俄國伏特加酒的名聲。
「伏特加」(Vodka)的來源是斯拉夫文「水」(俄羅斯文voda,波蘭文woda),這是俄羅斯人視為生命之水的不可或缺的飲食必需品。伏特加的最原始發源地是俄羅斯、波蘭、北歐或德國,眾說紛紜已不可考,但生產伏特加而且以伏特加為主要酒精飲料的地區包括:俄羅斯、波羅的海國家、波蘭/東歐、瑞士/北歐,這個區域被稱為伏特加帶(vodka belt)。因為這廣大的俄羅斯肥沃黑土區,讓農田孕育出的豐富穀物(馬鈴薯、黑麥、小麥等),正是伏特加酒最好的原料。
當然,現在伏特加已經是全球的飲料,而且是世界酒市場中消費量最大的烈酒(spirit)。以個人伏特加飲用量比較,白羅斯、波蘭、烏克蘭、斯洛維亞為最主要市場;以金額而言,全球伏特加銷售金額超過400億美元,最大消費市場為美國,市值已超過200億美元。而近年來伏特加在亞洲的成長迅速,可望成為與威士忌並駕齊驅的烈酒飲料。
伏特加 vs. 威士忌
伏特加與威士忌是西方最常見的烈酒,原料皆以高澱粉農作穀物為主,兩者的差別,除了發源地有別外,製作工藝也截然不同。伏特加講究蒸餾後,無其他雜質雜色、無添加香味,酒精度38度以上,一般伏特加不計較年份。
威士忌則在蒸餾後,續裝(橡木)桶熟成(aging),講究年份及特殊桶裝風味。所以在酒界中,伏特加有單純潔淨的陽剛之美,威士忌則重醇厚成熟的陰柔風味。這也是為何雞尾酒愛用伏特加為基酒,而威士忌應該獨品的原因。
俄羅斯人喝伏特加的方式
一般華人都有喝中式白酒(高粱、茅台)的經驗,普遍認為喝伏特加與喝白酒的方式相同。事實上,北京二鍋頭的小型扁平酒瓶,又稱「蘇扁」瓶,就是仿蘇聯時代西方隨身攜帶於大衣胸部處內袋的酒壺。
但畢竟俄羅斯地處高緯度寒帶,喝酒文化其實並不相同。其中最大的差異為:俄羅斯人多將伏特加冰鎮後飲用,尤其是高質量的伏特加,在冰鎮過後會變得相當順口,絲毫不嗆鼻。這也是為什麼在上海、台北常有冰窖式俄羅斯酒吧,客人需著厚重大衣入內飲酒。當然,這多是酒店噱頭促銷。
究竟如何正確地喝伏特加對外國而言是一門學問,俄羅斯人喝伏特加習慣一飲而盡,並且在喝前先呼一下氣,以利烈酒液入喉避免嗆到。在喝酒前必說祝福辭(這點和華人飲酒有相同之處),習慣祝賀彼此身體健康、長久的友誼與朋友的到來。通常喝酒之前並不會吃菜墊胃,而是酒後以酸黃瓜(pickle)及黑麵包搭配解酒。
伏特加歷史與俄羅斯政治
俄羅斯人善酒且嗜酒,政治人物也不例外,俄羅斯前總統葉爾欽(Boris Yeltsin)經常以步履蹣跚的醉姿,出現在國際電視實況轉播節目中。歷史上,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與史達林(Joseph Stalin)的英年早逝,皆與嗜酒有關,而酒自然是國酒伏特加。
俄羅斯初期的伏特加是從歐洲進口,被作為治療感冒與降血壓的藥物,被稱為「生命之水」(拉丁語是Aqua Vitae)。直到1503年才建造了第一座俄羅斯皇家釀酒廠,供應皇室用酒。恐怖伊凡(Ivan the Terrible)從少年時期開始,就養成嗜喝伏特加的習慣,而彼得大帝則是以伏特加配上醃黃瓜作為清晨醒腦的「飲料」。
據聞,彼得大帝經常以伏特加宴請外國使節及貴賓,當客人酩酊大醉的時候,便是最好蒐集機密情報的機會。此外,彼得大帝也以酒量當作任用俄羅斯駐外大使的重要指標,如果酒量不好則有酒後洩密的風險,無法給予擔當重任的機會。如果賓客在聚會中遲到,更要喝1.5公升的伏特加以示懲罰。
從古至今,俄羅斯的伏特加消費量巨大,政府財政對伏特加的專賣收入依賴度非常高,但巨量的伏特加銷售也有害國民健康,兩者一正一負,考驗執政者的智慧。
沙皇政府對伏特加的專賣政策,初期以伏特加的配售權力來控制貴族的忠誠度。直到18世紀中凱薩琳大帝(Catherine the Great)當政後,才為了普遍伏特加生產,取消政府專賣權。
由於俄羅斯人民嗜酒造成巨大的健康問題,許多人當街醉倒嘔吐的狀況,造成巨大的社會檢討聲浪。沙皇尼古拉二世(Nicholas II)於20世紀初宣布禁酒政策後,反而使得對政府的支持度劇跌,此外,更有研究認為尼古拉二世的禁酒令也是產生無產階級革命的原因之一。
蘇聯革命初期,蘇維埃政府嚴格執行禁酒令,直至史達林為了財政需求,才大幅開放伏特加的生產與消費。蘇聯政府掌握了所有酒飲企業的獨賣權,伏特加的財政收入,使得史達林的五年建設計劃得到充足的財政支持,蘇聯經濟得以大幅成長。
Tags:
「綠領人才」現正夯,綠領職業大揭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一起來認識近年新興的「綠領人才」吧!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使得近年來綠領工作需求成長快速,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一起來認識這些綠領人才的工作內容!
綠領人才1:光電案場規劃師
光電案場規劃師是負責規劃和設計太陽能光電案場的靈魂人物,在太陽能發電項目的早期階段,負責評估場地、分析建物現況、土地利用、考慮環境因素,並規劃如何最有效地配置太陽能光電設施。
這些專業人員需要考慮光電模組的布局、設備的選擇、發電量的預估,同時要確保設施的安全性、環境平衡以及與當地社區的協調,需要同步評估技術、政策、法規、成本等多方面的考量。包含評估技術的可行性、效率及成本;處理預算和籌資,確保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建置和運營光電案場,與銀行、投資者等對象進行談判和合作。同時也會參與詳細的建物與土地利用規劃、設計太陽能裝置的配置,最後擬定適當的執行方案。
適合有這些技能的人才:工程和技術知識、專案管理能力、太陽光電技術士、具電腦繪圖能力者、安全衛生管理、現場工務工程師、系統整合工程師。

綠領人才2:離岸風場施工經理
隨著離岸風電產業的從無到有,這項與海相伴的新興職業也因應而生,離岸風場施工經理作為「海上工頭」,需要管理船上的施工團隊。該職位作為施工船船長以及業主間的橋樑,在施工過程中扮演協調、判斷、下指令的關鍵角色,並同時負責管理設備運作的安全性,確保風場設備能安全順暢地運作,也需要臨場反應與即時調度,除了擁有豐富的工程知識,也需具備高度的專業和隨機應變能力。
此類人才所需技能可包含(但不限於):離岸風場施工專案(尤指大型施工船舶類)管理與協調溝通能力、鋼結構工程焊接技術、大型起重機操作經驗、安裝和拆除工程技術等

綠領人才3:綠電調度員
「讓每一度綠電發揮最大價值」是綠電調度員的終極使命。身為售電業中的綠電調度員,需要解讀電廠發電數據(供給)和企業用電數據(需求)的能力。由於再生能源會受到天氣影響發電量的高低,必須利用過往經驗和電力數據資料,透過事前預測和事後調整,制定適宜的綠電匹配規劃,確保每一度電廠發出的綠電,盡可能地為企業客戶所使用。
適合具備這些技能的人才:電力系統知識、數據分析、計算機科學、風險管理、團隊管理

綠領人才4:綠能融資顧問
綠能融資顧問是指在再生能源領域提供融資和財務建議的專業顧問。這些顧問必須擁有豐富的金融、投資和相關產業知識,致力於協助業者成功獲得綠能融資。
綠能融資顧問的工作涉及財務、工程、保險、法律等四大領域的盡職調查(註1),和一般企業融資不同的是,專案內容涉及電廠等能源基礎建設,綠能融資顧問需要親自至再生能源案場勘查,實地檢視專案進度、了解業者如何經營當地社區關係以及環境生態的維護,並透過上述資訊判斷潛在風險,針對案場的可融資性提出建議。也因為這份工作和能源轉型的永續發展相關,所以也對環境懷抱著「使命感」,期許自己的貢獻能讓臺灣乃至於全世界,都能更加靠近淨零永續的願景。

※註1:盡職調查(due-diligence, DD)為企業投資和併購案中常見的流程,旨在整理並評估有關特定業務、投資或交易等專案的重要資訊,通常包含財務、法律和技術等面向,以確保決策者在做出重要決策前有全面的瞭解,並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以上資訊部分由大同智能、伯威海事、陽光伏特家、富邦銀行提供。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